日,“2009中國(北京)國際城市交通、地鐵、軌道交通及市政設施展覽會”在北京開幕。本次展會由軌道交通、智能交通和市政建設三大板塊組成。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40余座城市正在籌建軌道交通項目,已獲批的15個城市計劃在2015年之前建成1700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線路。
北京城建研究總院總工程師楊秀仁向記者表示,中國軌道交通在全世界可以說是發展最快的,始于上世紀60~70年代,至2006年前建成了23條線路。2006~2008年,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進入了高潮時期,這一時期,我國建成了10條線路,到2008年10月,我國總的通車線路是33條,里程811.67公里。相比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平均每個城市每年建地鐵的里程只有3~5公里左右,而中國從1998年~2008年這10年間,國內軌道交通建設總量已經遠遠超過了這期間世界發達國家建設總和。專家預測,按目前每年開工建設100~120公里線路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我國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將達到2000~2500公里規模。
楊秀仁表示,目前國內軌道交通建設,應與該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相對應。在開展大規模建設軌道交通之前,對設計、施工等各方面能力應該有個初步的判斷,形成相應對策。他透露,如此大規模建設帶來的問題也很多:設計施工和管理等資源緊缺;
設計周期時間短暫;施工周期緊張;風險管理壓力巨大;運營效率相對較低等。另外,我國軌道交通造價控制已經比較困難,今年推出的線路基本上都超過7.4億/公里。其中,拆遷和環境改造比較困難;另外,一些城市不是基于改善交通去考慮,而是以拉動經濟為目的。楊秀仁提醒說,軌道交通應因時因地而建,不應盲目。
同時在展會上獲悉,我國首列自產的磁懸浮列車,可能在2015年前出現在北京市區通往門頭溝的軌道線上,相關籌劃正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