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對鋼材需求的影響
2009-8-13 0: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 房榮榮
長期以來,全球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一直是預測未來鋼材需求的有力支撐。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世界鋼材需求嚴重萎縮,未來鋼材需求前景如何,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將在多大程度上拉動鋼材需求?
工業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工業經濟替代農業經濟成為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的歷史發展階段。工業化的直接結果就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資本主義工業化通常是從輕紡工業起步,隨后進入重工業時代,重工業比重在工業中的比例上升。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根據1960~1980年間9個準工業化國家的歷史資料將工業化劃分為三個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逐步向以現代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化結構轉變,這一時期的產業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的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的迅速增長,即所謂的重工業化階段,這一階段產業大部分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工業化后期階段,在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的同時,第三產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這一時期發展最快的領域是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通常人均GDP是衡量工業化程度的主要經濟指標,從發展階段來看,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中期階段。
從工業化進程來看,重工業化階段對鋼材的需求量最大,輕工業化階段次之,而在進入工業化后期及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后工業化時代,鋼材需求增速將下降。本文用GDP粗鋼密度——即每$1000GDP對應的粗鋼量來衡量工業化進程對鋼材需求的影響,數據顯示:1980~2008年間,主要國家及世界人均GDP均有大幅增長,而此期間世界平均GDP粗鋼密度從36kg減少至19kg,2008年世界各國GDP粗鋼密度與2007年大致持平。
伴隨高科技及信息產業的發展,以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GDP粗鋼密度在1980~2008年間急劇下降,這些國家2008年GDP粗鋼密度不足1980年數值的0.3倍。而以巴西、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國家2008年GDP粗鋼密度約為1980年數值的0.5倍。1980年美國GDP粗鋼密度為36kg,日本為107kg,中國為150kg,而2008年美國GDP粗鋼密度為6kg,日本27kg,中國為63kg。例外的是,土耳其GDP粗鋼密度從1980年21kg上升到29kg,這可能與土耳其的工業結構有關。
發達國家GDP粗鋼密度下滑幅度大于發展中國家,原因在于這些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虛擬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經濟增長對鋼材的依賴程度減弱。目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仍較高,以我國為例,2006年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出的比重超過70%。重工業化使得發展中國家GDP粗鋼密度降幅小于發達國家。但是隨著世界產業結構的升級轉換,預計工業化進程對鋼材消費的拉動作用仍將逐步減弱。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區聚集和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的過程。城市化是近代工業化的產物,根據錢納里和賽奎因的世界發展模型,在工業化初期,城市化是由工業化推動的,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化進程逐漸快于工業化速度。1979年,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發現,人口城市化的發展進程具有階段性規律,全過程呈 “S”型曲線運動,經歷發生、發展、成熟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城市化初期,城市人口增長較為緩慢。當城市人口超過10%以后,城市化進程逐漸加快;當城市人口比重超過20%~30%時進入第二階段,城市化進程出現加快的趨勢,這種趨勢一直要持續到城市人口超過70%以后,才能減緩;此后為第三階段,城市化進程將出現停滯或略有下降的趨勢。
通常以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來衡量城市化水平。一般認為,世界人口城市化起始于英國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1%~2%。1760~1850年是世界城市化的起步階段,截至1850年世界城市化率上升至6.3%,發達國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平均達到11.4%。1851~1950年是歐美發達國家人口城市化基本實現階段,在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由6.3%提高至29.3%,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54.7%,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提高至17.0%。1950年至21世紀初,是發達國家人口城市化高度發展、發展中國家人口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截至2005年,世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至48%,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77%,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達到41%,同期我國城市化水平43%。
從趨勢來看,盡管發達國家近幾年出現逆城市化現象,但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一直處于提升狀態,并沒有因為經濟周期的影響發生逆轉。對照城市化理論與發達國家城市化的經歷,預計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仍需要50年的時間,其他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也將需要50年左右時間。(下轉B3版)
(上接B1版)
經驗判斷,城市化進程無疑將增加鋼材消耗,在這里我們以人均粗鋼消費量來衡量城市化對鋼材需求的影響,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計算了1980~2008年間世界主要國家的人均粗鋼消費量。數據顯示: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由于發達國家先后進入滯脹,20世紀80年代世界經濟處于低速增長期,這段時間的世界人均粗鋼消費略有下滑,人均粗鋼消費從1980年的112公斤/年下滑至98公斤/年。而伴隨著20世紀90年代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世界人均粗鋼消費量整體上升,2007年人均粗鋼消費達到200公斤/年,2008年人均粗鋼消費與2007年相差無幾,約197公斤/年。
受不同國家產業結構的影響,不同國家人均粗鋼消費存在很大差異。日本、韓國及德國以制造業為主,人均粗鋼消耗明顯高于英國、美國;金磚四國中,俄羅斯的人均粗鋼消費最高,其次為中國,而巴西、印度人均粗鋼消費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從趨勢上來看,新興經濟體國家人均粗鋼消耗增長趨勢明顯,而英美德老牌發達國家人均粗鋼消費在考察區間有漲有跌,但整體比較穩定。分析來看,城市化進程對鋼材需求拉動作用要強于工業化進程,而且持續時間更長。由于城市化進程通常伴隨著房屋及基礎設施的大量建設,預計建筑用鋼材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在鋼材產品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