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黃河明珠”
2009-8-13 0: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003 年5 月,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充分分析全國經濟發展形勢后,結合山東省特有的地理及區域優勢、經濟現狀,提出了加快發展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思路,通過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共享、產業互補配套、強化整體優勢來增強集群競爭力,發揮“聚集效應”,增強在省內外、國內外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以促進山東省經濟全面發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青銀高速公路濟南繞城北線工程應運而生。開創了黃河大橋建設史上的先河
青銀高速公路濟南繞城北線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十二條國道主干線之一——青島至銀川高速公路的重要路段,同時也是中國能源東送及出口的主要通道,對于加強西北內陸和東部沿海之間的資源互通,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
濟南黃河大橋作為工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位于山東省西北部,青銀高速公路路線跨黃河處。橋梁寬40. 5 米( 不含布索區) ,八車道,全長4473. 04 米,主橋跨徑組合為60+60+160+386 米,橋型采用獨塔雙索面全幅斷面整體式鋼箱梁斜拉橋,半漂浮體系。主橋鋼箱梁共46 節,總重量為14373 噸斜拉索共計96 根,總重量為1439 噸,其中最長索400.9 米。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加承臺,樁長120 米,直徑2 米。承臺厚5 米;橋塔為高度197 米的倒Y型結構。主橋規模在目前同類橋梁中位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達到世界級先進水平。兩岸跨黃河大堤引橋采用75+140+75 米變截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結構,灌注樁基礎直徑2 米,樁長140 米,為國內橋梁第一樁。立交方式跨越黃河大壩的方案,開創了黃河大橋建設史上的先河。
在工程建設初期,質監人員就深知大橋工程在山東省橋梁建設史乃至中國橋梁建設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質監任務的艱巨。本工程主跨鋼箱梁寬度40.5 米(不含布索區),安裝采用整體多點頂推方式,難度極大。周圍地形之復雜,工程結構之復雜,施工工藝之復雜,為工程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因此,在對該項目的施工質量、安全監督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在各關鍵環節加大監督力度,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把好隊伍進場關
工程開工建設后,山東省交通廳基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即介入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督檢查。
制定監督計劃,確定監督人員。在完成監督登記手續后,質監站按監督工作程序編寫了監督檢查計劃,制定了監督檢查的重點,落實了監督檢查人員,組成監督小組,并將監督工作計劃發給建設管理、施工、監理單位,要求各參建單位積極配合工程質量、安全監督工作。
資質履約檢查。一方面是進行工地試驗室的監督檢查與臨時資質認證。開工之初,我們首先對各施工、監理單位的試驗室進行了全面的檢查,主要檢查各施工、監理單位試驗室儀器設備。試室經檢查考核合格后,由質監站頒發其工地臨時試驗室資質;不符合要求的,責令限期進行補充調整。在工程的建設施工期間,還經常抽查試驗室的人員設備和試驗結果、數據處理等,確保試驗、檢測資料的可信性。另一方面是對監理人員的監督檢查。在工程建設中,質量監督部門對參加工程監理的單位及人員的資質作符合性審查。在工程建設期間的每一次監督檢查中,質監站都對監理人員的工作行為進行檢查。
實體、資料對照檢查
工程的實體質量直接體現工程項目建設的水平。在監督期內,省廳質監站一直按照計劃根據工程的實際施工進度有重點地抽查(測)工程施工中實體質量。
內業資料是反映工程建設質量的一個重要依據和載體。在每一次的質量檢查中,省廳質監站均對全部或有關合同段的資料進行抽查。
在工程的建設期間,質監人員每月到工地檢查一次,并多次組織資料、安全等專項檢查活動。作為大型混凝土工程,受施工溫度影響很大,為保證工程質量,質監人員經常在夏天溫度最高的時候、冬天溫度最低的時候到現場檢查,以確保混凝土質量。夏天,曾在溫度六七十度的鋼箱梁上檢測尺寸、涂層;冬天,曾在凜冽寒風中登上一百多米的索塔檢查工程質量。在每一次的質量檢查完成后,都將檢查情況與建設、監理單位交流,并將檢查情況書面報告于省廳及有關部門。對在檢查中發現的質量問題,根據程度大小分別于現場指出或擬出質量檢查意見通知書要求施工單位整改,并在每一次的檢查中對上次檢查整改情況進行復查。
治理質量通病為全省公路項目做示范
2007 年6 月,山東省交通廳在全省范圍內拉開了治理公路工程質量通病活動的序幕。省廳質監站作為活動參與者、組織者,下發了《山東省治理公路工程質量通病工作方案》,并經過篩選比較,確定青銀高速濟南黃河大橋工程為省級公路工程治理質量通病示范項目。質監站領導、項目監督小組在工程現場與各參建單位熱烈討論在本工程中存在的種種通病,以及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在活動過程中,經常性地到達現場對工程進行檢查,對質量通病進行發現、整改、總結。在本工程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以科技創新、完善制度、改進工藝為原則,以較少的投入,取得了較好的治理效果,總結了許多寶貴的質量通病治理經驗。
緊抓質量、安全不放松,工程創新有保證
濟南黃河大橋工程從結構上來說,在山東省內是第一次,很多施工材料、施工工藝、檢測控制環節都屬于創新,比如鋼箱梁棘塊式多點頂推施工技術研究、頂推施工超寬鋼箱梁合理構造研究、環氧樹脂瀝青橋面鋪裝等。其中有很多內容是質監人員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對于這些新興事物,質監人員本著積極學習、研究以保證質量、安全的態度,對項目中特別是在新技術中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詳細詢問、認真研究、仔細檢查,對于容易或可能出現問題的地方進行提醒、指出,跟相關單位進行溝通,確保不出現任何事故。
工程自2005 年4 月開始建設,2008 年底交工通車,歷時四年,建設期間由于參建各方的辛勤努力、質監人員的嚴格監督,工程沒有出現任何質量、安全事故。
隨著黃河大橋的建成通車,魯西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之間又多了一條快速、安全、暢通的經濟大通道;它的建成還為省城濟南“實現跨黃河發展,在黃河北建設新城”遠景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黃河大橋的建成為省會濟南增添了一處新的地標型建筑,成為黃河上的一顆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