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建好第一條高速
2009-8-13 0:2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21 年前的1988 年10 月31 日,我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通車,實現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在中國公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掀開了中國公路建設史嶄新的一頁。歷時4 年的建設,滬嘉高速公路順利通車在公路業引發強烈震動,也得到了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市長江澤民為通車剪彩,副市長黃菊、交通部副部長王展意出席通車儀式并講話。
滬嘉高速公路建設開始于1983 年,上海公路正式實行監理制是1992 年。當時,沒有公路專業監理企業,沒有成熟的質量管理經驗,沒有一套完整的質量管理制度。
1985 年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成立了市政工程質量監督站,承擔了滬嘉高速公路建設的質量監督工作。市政質量監督站僅有14 名職工,為了管好第一條高速公路的質量,不得不集全站之力。沒有監理企業可以委托,就從施工、設計、管理等單位抽調業務能力強的同志擔當現場監理工作;沒有監理工作制度,就根據現場實際需要及時建立;沒有質量驗收標準,就通過技術攻關編制修訂。經過全體質量管理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中國首條高速公路的質量得到了保證,也開創了公路建設質量管理實行監理制、質量監督核驗制的先例,初步形成了監理負責現場質量管理,監督機構代表政府實施監管,并組織最終工程質量核驗的現代工程建設施工質量管理的雛形。
滬嘉高速公路同時又義不容辭地承擔了一系列科研項目,為今后的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科學依據。上海是典型的軟土土質,如何控制地面沉降是一個關鍵性問題。建設者研制了“沙井”技術,將一根根7 厘米至10 厘米直徑的管道打入地下20 米深處,隨后灌入黃沙,依靠這項技術,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處于穩定狀態;此前,用于公路建設的瀝青材料含蠟量高,如果用于高速公路勢必容易打滑,研究人員提高了瀝青的摩阻系數,提高了路面的安全性;經過科技創新,沿途橋梁的伸縮縫也由以往每隔20 米一條延長至60 米至100 米一條,提高了沿線路面的平整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滬嘉高速公路建設過程中,首次將電廠廢物——粉煤灰變廢為寶,代替泥土填充路基,提高了路基質量不說,還節約了數百畝土地。這項技術創新當年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滬嘉高速公路建成后,以往2 小時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人們在感受風馳電掣的同時,也享受到了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滬嘉高速公路盡管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方面取得了零的突破,但由于經驗不足,路面平整度仍不夠理想。20 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又相繼投入了滬寧、滬杭等高速公路建設。此后的高速公路建設,由線及網,上海高速公路建設水平不斷大幅提升。到“十一五”期末,上海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到785 公里,形成“兩環、十一射、一縱、一橫、三聯”格局,與蘇、浙兩省的高速公路連接通道也將增加至8 處、48 條車道。
屆時,不僅上海市內通達便捷,整個長三角地區都將切實感受到“同城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