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綜合運輸體系構建發展的基本思路(中)
2009-7-9 5:1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羅仁堅
二、以新的技術經濟特征和需求結構為依據,發展綜合運輸網絡系統
1.以優勢組合,實現社會資源節約和系統整體高效。
第一,不同的組合構建成不同的資源消耗水平。
在當今五種主要的運輸方式中,相互之間都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替代的強度既取決于運輸方式技術上的經濟性,也取決于各種運輸方式的在不同區域的發達程度以及由政策決定的使用成本。五種運輸方式的不同發展組合,將構成不同的社會資源消耗數量和系統效率水平,構成不同的社會總運輸成本,并且對產業布局、生產組織方式、人口分布和生活方式產生不同的影響。
第二,發達國家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的特點。
世界發達國家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主要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鐵路和其他運輸方式私人經營的特點,追求利潤增長和市場競爭,使得它們在經營中客觀上融合了聯合和優勢互補的思想,在運輸生產過程中有主動的動機為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配合和運輸組織方法的創新以及跨行業經營創造發展條件;二是基本上都是在完成大規模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各種運輸方式形成較強的市場競爭之后,通過制定相應的運輸發展政策,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分工主要是通過運輸價格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市場競爭來實現的。
第三,在大發展過程中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組合和協調發展。
我國的交通運輸正處于大規模的建設發展過程,具有后發優勢的有利條件,應該充分分析和借鑒發達國家交通運輸發展的經驗和最新的發展趨勢,在發展過程中實現跨越,少走彎路,在大發展的過程中就貫徹綜合運輸的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大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實現和完善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分工和協調發展,使建立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的發展目標在交通運輸的建設發展過程中逐步得到實現,使發展過程中的體系保持較高的效率和保證資源的合理利用。
為了充分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最大可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和盡可能的降低社會總成本,應依據各種運輸的新技術經濟特征和未來發展前景對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系統進行合理布局規劃。在規劃的思想上,要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使用成本特征,但不可作為惟一的依據,要充分體現社會的進步性,要將時間效率、便捷性、個性化需求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要考慮各種運輸方式的互補和相互促進的作用,要以實現整個大系統效率的高效為目標。
2.依據各種運輸方式新的技術經濟特征,突出各自的發展重點。
公路發展重點。公路是全社會普遍需求的、最基礎性的、為其他運輸方式實現全程運輸服務提供配合支持的面上及干線運輸方式,要形成布局和層次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基礎網絡系統,骨架干線要高速化,次干線要快速化,支線要密化。
鐵路發展重點。鐵路未來的能力增長重點和里程主要增長點,應主要是大通道的專線、三線、四線,以及其他干線的復線建設,鐵路運行系統應以提高整體運行速度和改善運輸服務環境為主要目標,通過鐵路干線系統的全面升級適應國民經濟對長大干線運輸的需要以及帶動全國綜合運輸系統進行效率的提高。
水運發展重點。水路運輸時運輸量較大、成本低、速度慢、受制于航道分布的水上運輸方式,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江、河、海自然條件和結合水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形成江、海運輸大通道和水系運輸網絡;遠洋運輸要建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船隊和適應外貿進出口需要、沿海運輸需要、構成合理的現代化港口;港口應重點加強集裝箱泊位、大型深水原油和礦石接卸碼頭的建設。
民航機場發展重點。民航機場未來發展的重點是:加快樞紐機場和干線機場改擴建以及風景旅游區、邊遠地區和地面交通不發達地區支線機場的建設,對于公路交通發達的地區,支線機場布局不應過于密集和追求數量,而應該通過改善與機場連接的公路和地區公路網交通條件,擴大干線機場的直接服務范圍。
輸油(氣)管道發展重點。管道運輸的發展重點是:與進口原油和加工基地相對應的原油管道、主要地區的成品油管道和天然氣管道,盡可能使同類管道構成相互連通的輸送網絡,提高管道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作用。
三、以強化骨架功能和滿足多樣化需求,構建綜合運輸大通道
1.構建大能力、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綜合運輸大通道。
大通道影響范圍內的經濟和人口總量大、分布集中,人們的收入水平也相對較高,對各種交通運輸的服務需求性強,具有較大規模量的各類運輸需求,為各種運輸方式的共存與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通道經濟發展規模的壯大需要有各種運輸方式相互配合的、發達的交通運輸系統,以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區域經濟才能進一步擴大市場范圍、產業分工深化和產業鏈加長。
2.增強大通道交通運輸功能和各種運輸方式的互補性,促進經濟發展。
一種運輸方式的發展和運輸量的增多,會給與之相配合的運輸方式產生更多的需求,它們之間更緊密的協作可以使運輸系統整體效率提高和使各種運輸方式市場范圍的擴大與服務的延伸,結果各自承擔的運輸量也都增加,而且運輸系統效率和效益提高。由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交通運輸系統越發達,就可以更多地降低產品的市場交易成本、擴大產品市場范圍,就會進一步促進區域間的區域內產業分工的深化和產業鏈的加長、以及增強產業分布的聚集效應和新產業的誕生,越來越多的產業將沿著通道聚集,形成更加密集的工業帶和城市帶,經濟發展的暴發力增強,進而又對交通運輸產生運輸量更大、種類更多的需求。
3.結合各種運輸方式的骨架網絡布局進行綜合運輸大通道統籌規劃與建設。
綜合運輸大通道,是全國交通運輸網的命脈骨架,對全國綜合運輸體系的形成與完善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發展過程中,既應按照每一種運輸方式全國網絡布局與層次結構的發展要求,也要按照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協調發展、連接貫通的布局原則,進行統籌規劃與建設。
四、以較高的技術標準和適度超前發展,加快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
1.以后發優勢和跨越式發展,加快交通運輸現代化建設。
世界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趨勢是高速、安全、智能、舒適、環保,為了能在較短的時期內實現我國交通運輸現代化,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必須按照世界交通基礎設施的現代發展趨勢以較高的起點進行建設,特別是骨干線路和大型綜合性樞紐場站應選擇較高的標準超前建設。干線網路技術標準層次提高了,不僅可以提高交通服務能力、提高交通暢通性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而且還可以帶動與之相連的路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高,最終形成主干突出、層次結構合理、標準與功能及需求相對應的基礎網絡結構。在運輸方面,應從政策、基礎平臺建設以及市場準入等方面積極支持現代技術的推廣采用,鼓勵高效、節能、環保的現代化運輸工具的普及和運輸組織方式的創新。
2.應以滿足未來20年需求為目標,進行建設發展。
交通基礎設施是一種投資大、占用土地等稀缺資源較多、建設周期相對較長,長期服務于社會經濟的必不可少的設施。其一經建成使用后,再進行改造或重建的社會成本很高。因此,在制定發展規劃與建設中,要有超前性,一是在建設標準與規模上要滿足未來較長期的交通運輸量增長的需要,要充分認識到我國的客貨運輸需求還處于較快的增長期;二是在技術上要對世界交通的領先技術有充分的了解和預見性,對于未來新技術的采用留有一定的接口。要徹底改變以往的被動適應式的發展,新建大型基礎設施的交通運輸能力應能夠基本滿足未來20年的發展需要,技術上要先進。
五、以干支協調、區域協調的發展方式完善網絡覆蓋和改善農村交通條件
1.加大支線建設,構建合理的網絡層次結構,改善農村交通。
建設綜合運輸體系過程中,除了要重點解決干線的交通運輸問題外,還應同時加快與其連接的次干線和支線網絡的建設,提高路網密度和農村的通達程度,形成層次結構合理網絡系統,才有可能使系統效率提高和社會效益目標趨于最大化,才能夠較好地適應地區經濟、農村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的需要;才有可能逐步體現社會公平的原則,促進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才有可能較全方位地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促進資源的有效開發和資金、技術、人才的進一步合理流動,促進地區內、區域外的分工與協作,避免因流通不暢造成 “大而全”、 “小而全”和產業雷同所帶來的資源使用浪費和低效,進而進一步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
2.加大區域協調發展力度,大力改善西部和農村地區交通。
交通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條件,在建設發展中要注重交通基礎設施的先導作用。一般來說,西部地區的城市經濟總量規模相對較小,集中度較低,在建設干線時,要綜合考慮各層次網路的功能需求和社會效益,又不能單純拘泥于交通量或者直接經濟效益的高低;同樣,西部地區的縣鄉村交通條件差距更大、經濟更不發達,更需要大量的建設項目。因此,在西部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時,不能一味地追求大項目,要合理地安排干線與支線的建設。要注重老、少、邊、窮地區的公路建設,積極改善農村交通條件,體現社會公平發展的原則,支持社會的可持續性,交通建設既是經濟發展問題,也是政治和穩定的問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