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有全球戰略,全球戰略必須囊括北極
2009-7-8 14:44: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人類發展對資源需求的無限性與地球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各大國無不將目光投向四極(外太空、深洋和南北極)。特別是北極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戰略地位,強烈吸引各國關注。
大國紛紛出臺北極戰略,欲執北極事務之牛耳。
這其中,俄羅斯的表現最為突出。2008年9月18日俄羅斯出臺了《2020年前俄羅斯聯邦北極地區國家政策原則及遠景規劃》,確定了俄羅斯聯邦北極政策的國家利益、主要目標、戰略優先方向、基本任務和執行機制。其中首要一條是“開發俄屬北極區域,將其作為保障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基地!苯衲5月13日,俄羅斯又推出了《2020年之前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強調未來國際政治將聚焦于能源爭奪,北極是爭奪的焦點地區之一,在爭奪時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此外,俄羅斯即將出臺2009年海軍戰略、“2030年前交通開發戰略”和“2030年前俄羅斯大陸架調查與開發計劃”等文件也高度重視北極,并表示將建立北極艦隊。
阿拉斯加的存在決定了美國在北極事務中的重要影響。今年1月9日美國政府頒布《國家安全及國土安全總統指令》,取代1994年北極政策文件。新文件宣布美國是一個“北極國家”,在北極地區有著廣泛而重要的國家利益,其中航海自由被置于“最優先”的地位,美國堅持西北航道和東北航道屬于國際航道,美國船只有權過境通行。
北極巨大的資源價值和航道價值,也吸引著歐盟與北約。特別是“北極八國”的丹麥、芬蘭和瑞典屬歐盟成員國,而環北極五國中也有四個屬北約國家(冰島、挪威、美國、加拿大),因此一旦北極沖突,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約都將不會“獨善其身”。
2008年11月20日,歐盟推出《歐盟與北極地區》政策文件,宣布歐盟國家在北極地區擁有漁業、油氣等利益,歐盟的北極目標是維護北極與人類的和諧關系;推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致力于提高北極多邊治理。今年1月29日北約領袖和成員國議員群集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一致認為北約可能因為其成員國而卷入北極權益紛爭,應在北極地區駐軍以消除緊張局面。歐盟、北約的表態推動了北歐國家以集體方式參與北極事務。
作為非北極國家,中國在北極有什么利益?
北極之于人類的價值有四重——環境、科研、資源和航道。對于非北極國家卻身處北半球的中國,環境利益處處可見。例如,影響我國四季氣候的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是全球兩大冷源之一的北極,然后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得到加強而吹向中國。毫無疑問,北極深刻影響我國的氣溫和降水,有必要深究其機理。
至于科研價值,多國紛紛不惜巨資北極建站、開展北冰洋科考的事實已經說明問題。
因為中國遠離北極,難免有人疑慮北極的資源價值與我有何關系。其實,在一個有全球戰略的國家看來,資源是不分“遠近的”。通過正確的外交戰略和產業鏈接,資源外圍國家分享的利潤未必少于資源所在國。因為在全球化時代,資源利益通過產業鏈條不斷向外圍國家分配,油氣資源的開采、運輸等環節都對外部資本的進入提供了機會,因此中國至少間接擁有北極資源利益。
而未來開通的北極航道是對中國最現實的。北極航道是聯系亞、歐、美三大洲的最短航線。據國際航運界計算,船舶從北緯30度以北的任何港口出發來往與北大西洋與北太平洋之間,使用北極航道要比繞行南部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節省至少40%的航程。世界發達國家大多處于北緯30度以北地區,這個地帶生產了當今世界80%的工業產品,占據70%的國際貿易。北極航道開通將改變世界貿易格局,促成俄羅斯、北美、北歐為主體的超強的環北極經濟圈,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大型國際航運公司早已摩拳擦掌,等待今夏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海冰的融化,為這條新的世界經濟走廊“剪彩”。北極航道對于中國同樣具有特別的意義。我國外貿大部分途徑馬六甲海峽和蘇伊士運河,這條航道因為大國控制和海盜猖獗,安全系數降低,航運成本提高。而且蘇伊士運河通行能力已經飽和,近年壅塞現象嚴重,北極航道則不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因此,可以認為中國在北極地區擁有重大利益,不應因距離原因而取“局外中立”。實際上,北極國家非常關注中國的態度,很希望了解中國的北極利益訴求。2008年“北極地區議員會議”召開之前,美國等國主動邀請中方派員與會,這種局面對我國十分有利。我國完全可以發揮重要的砝碼作用,推動北極國際化,引導北極問題向合理公正的方向發展。
目前,中國的北極參與度還很低,在眾多北極國際機構中只參加了北極理事會、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等少數幾個。北極問題的研究也剛剛起步,在許多北極論壇和國際會議上很少看到中國學者的身影。這既不利于我們了解北極國家的政策趨勢,也無法向國際社會傳達我們的聲音。
文/郭培清(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