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獎“長吉”開邊通海
2009-7-8 13:1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吉林省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東界俄羅斯,東南隔圖們江、鴨綠江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南連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北鄰黑龍江省。它是我國六大林區之一,尤其是素有“長白林海”之稱的長白山更為吉林增添了幾分神奇。此外,吉林省的草原、礦產、野生動植物資源也相當豐富,它還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帶。建國后,隨著交通事業的飛速發展,吉林省借助日益發達的路網結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回首建國之初,百業待舉,恢復生產成為中心任務。吉林省人民政府動員人民群眾開展公路恢復整修工作,提出“有計劃地恢復與發展無鐵路地區的公路交通,以及行政、經濟上必要之路線”。即使是在10 年動亂期間,吉林交通人仍然堅守崗位,艱難地履行著行業職責,使吉林交通得到一定的恢復和提高。到1952 年末,全省共有公路84 條7728 公里。
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掠過白山松水,吉林交通也迎來乘勢發展的春天。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路網結構發生質的飛躍,農村公路蓬勃發展;道路運輸、內河航運、地方鐵路規范發展。截至2008 年底,吉林省公路總里程已達87099 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924 公里,二級以上公路里程達10723公里,行政村通車率100%,通公路率達91.4%,鄉鎮通水泥(瀝青)路率達98.9%,行政村通水泥(瀝青)路率達75.7%。
談起吉林省建國六十年來交通建設成就,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無疑是這一系列成就的典型代表。該項目于1995 年5 月18 日開工,1997 年9 月10 日建成通車,先后被評為國家優秀工程金獎、詹天佑土木工程大獎、全國百佳環保工程獎、交通部優秀工程獎等4 項大獎。今天,當我們驅車于這條高速公路上,當年那緊張而熱鬧的建設場面仿佛歷歷在目,質監與監理人員忘我的工作熱情至今仍感染著我們。
1993 年,吉林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開邊通海”的發展戰略,交通成為實施這一戰略的關鍵一環。吉林省交通廳經過深入調查、反復論證,提出了用30 年時間完成全省“四縱三橫二環和出口成網”的公路建設規劃,提高公路等級被推上了重要工作日程。交通部門的舉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時任吉林省委書記張德江明確指出“交通要快上先行,積極建設高等級公路,使公路四通八達”,時任省長王云坤提出“要用戰略眼光抓高速公路建設”。為此,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設在這一背景下于1995 年全面啟動。
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是國家“兩縱兩橫”公路主干線同江至三亞高速公路長春至琿春線上的重要路段,連接長春市、吉林市兩個吉林省最大的工業城市,是吉林省“八五”和“九五”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吉林省實現通邊達海戰略目標的主樞紐。該工程的最大特點是單位土石方量大、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沿線多為山嶺重丘和低洼水田地段,最大挖方深度達26 米,最大填方高度達19 米,平均每公里土石方近23 萬立方米,平均每300 米就有一座構造物,這對建設者的工作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嚴把“三關”,用好“三權”
在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設之初,質監人員就深知該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對吉林省經濟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當時,吉林省質監站面臨人員少、任務重、監督面廣、線長點多等困難,但他們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確立了“嚴格監督,事先服務,寓監督于服務之中”的指導思想及原則,確定了“全站工作重點抓監督,監督工作抓重點,重點工作抓服務”的工作思路。
在監督對象上,從以監督產品質量為主向監督建設全過程為主轉變,重點通過監督監理隊伍、自檢體系、檢測機構來體現監督職能。在監督方法上,由單純監督產品質量向全面監督質量保證體系轉變,逐步實現全方位監督,強化施工、監理和試驗檢測的行業管理工作,重點監督副總監、監理及施工隊伍,更好地為指揮部、總監服務。
為進一步強化質量意識,加大監督工作力度,質監人員結合當時工程建設實際和質監工作形勢,注重嚴把“三關”,用好“三權”。“三關”即開工關、施工關、竣工關;“三權”即質量否決權、質量仲裁權、質量鑒定權,以質量鑒定權為核心,主動、積極地開展質量監督工作。他們深入工地現場,開展巡回監督檢查,針對發現的問題下發檢查通知,并跟蹤整改落實情況。為了真正做到用檢測數據說話,質監人員重點檢查五度,即厚度、壓實度、平整度、寬度、拱度。同時,積極組織工程質量大檢查,重點檢查建設組織管理情況、施工監理情況、工程質量情況及內業資料情況。質監人員兢兢業業的工作,為工程質量創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有特色的長吉模式
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的工程建設質量能夠經受住時間考驗的關鍵,在于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模式,即以成功運用FIDIC 條款為保障,以建立一套有效的工程進度和質量的激勵機制為內容,以合理工期、合理標段、合理標價中標為手段的建設管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對監理推行“優質優酬”的做法,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一做法將監理人員的工資及獎金與其所監管工程的質量掛鉤,所監管的工程獲獎,監理的收入也隨之增高,而且工程得分越高,監理收入也越高。這一做法充分調動了工程監理的質量意識,重視質量、得高分、拿大獎變成了監理的自覺行動。
日常監理工作中,監理以身作則,除制定了嚴格的獎罰制度外,還堅持旁站監督,及時糾正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例如,為了加強對采石場的管理,做到當年投產、當年見效益,監理盡職盡責,加強旁站,僅兩年時間就生產所需規格石料106 余萬立方米,既保證了質量,又抑制了石料價格飛漲的勢頭,僅此一項就為該項目節約資金2650 萬元。
在施工中,監理采取了精細施工和綜合治理的措施,如根據橋頭填土高度不同設橋頭搭板,對臺背回填材料、回填斷面、壓實機械、壓實工藝等各環節強化監督管理。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對減少橋頭跳車,提高路面平整度起到了較好的效果。為了實現路面平整度均差在0.6 毫米以下,監理要求施工單位自覺遵守各項操作規范,在攤鋪碾壓、接縫等環節上改進施工工藝,從而保證工程建設質量。此外,監理嚴格控制工程造價,規定并執行設計變更申報審批程序,實行簽字責任追究制,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基本上杜絕了舞弊行為和不正之風的產生,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
1997 年7 月8 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沙慶林博士經過認真考察和了解后,對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長吉高速公路的管理模式很有特色,整套管理辦法是成功的,尤其是優質優價、優質優酬的辦法對提高工程質量效果顯著。”
1999 年,在原交通部 “優質工程、優秀勘察設計、優秀施工”3 個項目的評比中,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獲得3 個項目的一等獎,成為來自全國66 個參評的公路工程項目中惟一獲此殊榮的公路工程項目。2000 年度獲得國家優質工程金獎,是全國第一條獲此殊榮的高速公路。這一系列的“第一”足以說明,長春至吉林高速公路建設質量是值得贊揚的,工程建設者的辛勤付出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