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萬源市花萼鄉通暢公路建設紀實
2009-7-8 1:3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封路,我們也高興啊!以前,誰會想到花萼的路,會硬化成寬闊的水泥路?這可是祖祖輩輩盼望的大好事啊!”汽車被堵了,貨車司機賀華剛沒有半點怨言,迅速拿起貨箱內早已準備好的鐵鏟,修整便道。車里的乘客也不約而同的下車撿的撿石頭,挖的挖土塊。不一會兒,一條平整的便道出現在眼前。
苦路:灑滿父老辛酸淚
花萼鄉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花萼山腳下,是典型的高寒鄉。這里山高,路窄,信息閉塞。修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白(沙)花(萼)路,成了花萼人民與外界聯系的唯一交通要道。
“雨天泥沙流,晴天塵土揚。”是花萼鄉過去公路的真實寫照。以前,由于花萼鄉沒有集市,群眾趕集要到15公里外的白沙鎮,交通工具以老式雙排卡車或摩托車為主,單邊要1個多小時,被簸得腰酸背痛不說,還變成人見人笑的“灰貓、泥人”。幾十年來,交通的“腸梗阻”,阻礙了花萼人--的視野,也阻礙了花萼鄉的經濟發展。
提起過去的道路,村民陳仕孝深有感觸。2002年中秋前的一天,在花萼鄉政府工作的堂弟陳仕堂,為了去白沙開會,冒著大雨徒步前行,過沙壩大河時,不幸被洪水奪去了他年輕的生命,時年39歲。“中秋節本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而我看到的,卻慘不忍睹……”陳仕孝哽咽了,淚水濕潤了他的眼眶。
知道筆者的來意,幾個村民圍了上來,“我們大量農副產品無法運出去,比如花萼的洋芋,一兩角錢一斤,運出去就是一塊錢一斤,不賣嘛只能喂豬,賣嘛又賣不起價,因為路爛,很多車主都不愿意拉。”村民杜業華顯出一種無奈的神情。道路不暢,帶來的何止是農民和販運戶的不便。稍有能力的村民都搬出去住了,目前全鄉實際居住人口不到2000人。花萼鄉的干部暗下決心:“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暢通工程當先行!”將坎坷路變成金光道,已成為花萼人心中的夢想。
修路:灑遍干群辛苦汗
2006年,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成立以后,提出了“要致富,先修橋;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充分發動群眾自愿捐資投勞,共籌資26萬多元修建了沙壩大橋。2008年,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白花公路硬化工程的議案》。議案一提出,就得到了全鄉干部群眾地積極擁護和支持,可錢從哪里來?
為此,花萼鄉多次召開人代會,干部會,群眾會,院壩會等,發動共產黨員,青年積極分子,不分白日晝夜挨家挨戶與村民促膝談心,全鄉廣大干部群眾紛紛掏出了自已多年攢下的血汗線。搬居外鄉的黃池明、劉挺遠等村民,得知消息后,專程回鄉交上人平200元的捐資款。短短兩個月,籌集資金40余萬元。聽說要硬化白花公路,居住花萼山半山腰的五保戶老人胡仁鳳,撐著拐杖蹣跚地來到鄉上,把一張捏皺的百元人民幣交到鄉黨委書記王灝手中。
可這點錢對于全長14.4公里的公路來說,猶如杯水車薪。王灝書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與班子成員一起,冒著酷暑,四處奔波,不知跑了多少個部門,流了多少汗,吃了多少方便面,磨了多少嘴皮子,終于白花公路花萼段硬化工程得到了達州市交通局及發改委批準立項建設,而且市財政一次性解決老區轉移支付建設資金80余萬元。
2008年12月,全鄉人民期盼已久的通鄉公路正始動工了。為了保證質量和加快進度,鄉政府負責交通安全和建設將是的老干部胡安禮,日夜戰斗在第一線,全心全力為硬化工程排憂解難,哪里有問題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大家都稱他為花萼“交通局長”。施工隊工作人員張云配的母親,從今年3月硬化水泥路面以來,就一直堅持白花公路的守護工作,不管天晴下雨,白天晚上都要守在幾里無人煙的施工現場。遇到半夜突降特大暴雨,老人只好頭頂篼籬為砼面板遮雨擋淋,有次老人竟頂著篼籬下蹲長達半個多小時。第二天,她得了重感冒,住進了醫院,兒女們勸她不要再去守工地,可老人卻說:“我背挑都不得行,守下工地沒得啥子”。
正是有這些實干、樸實可愛的廣大干部群眾,工程進度極為順利。2009年1月,花萼小橋竣工并通過驗收已投入使用。2009年3月,花萼段公路擴基拓寬工程全面結束。如今,白花公路花萼段水泥路面已硬化5公里,剩下路面的硬化、公路危險段的安保設施、路邊的水溝正在緊張進行;花萼大橋拱圈架設已經結束,兩頭引橋正在建設之中,整個工程預計今年9月底能全面竣工,10月正式投入使用。
“梅花香自苦寒來”,花萼公路的硬化,將為全鄉經濟振興打開“綠色通道”,為花萼的發展插上的理想的翅膀,特別是生態旅游業的開發。而且大大縮短了去往國家自然保護區的行程時間。從此,花萼人民將結束“搶車坐,坐爛車,坐高價車,怕坐車”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