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通達降成本 黃金水道瓶頸待破
2009-7-4 1:4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近日,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在合肥召開。在本次會議中,安徽與其余沿江8省市共同簽署了《關于合理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的若干意見》及《推進長江干線船型標準化實施方案》。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以及加快構建綜合運輸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都對長江黃金(206,-1.16,-0.56%)水道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水運優勢明顯
“長江黃金水道最重要的作用是運輸,在沿江地區經濟發展所需的能源、原材料運輸中,長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國際水運中心的建設為推動長江黃金水道新一輪開發創造了新機遇,為內地實現江海聯運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教授付曉東在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干流流經七省二市,水系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內河航運的優越條件。作為流域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長江水運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裝備和服務體系,將為流域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和強有力的支撐。
據悉,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出海通道,地處長江口的上海港2008年集裝箱吞吐量達2800萬標箱,其中很大一部分集裝箱是通過長江水運中轉而來。目前,長江干線貨運船舶平均噸位由2006年的643噸提高到2008年的800噸,省際運輸船舶平均噸位由408噸提高到451噸,三峽庫區船舶平均噸位由974噸提高到1160噸,庫區船舶平均單位能耗由2002年的7.6千克/千噸·公里下降到2008年的3.1千克/千噸·公里,1馬力拖帶能力由成庫前的1.5噸提高到目前的4~5噸。船舶運輸效率的提高,也促進了航行安全水平的提升。
近幾年來,除航道通過能力提高之外,有關部門還改善了航道配套設施,提高了航道支持保障水平,提高了航道管理水平,使長江行船更加安全暢通。航道通航環境的改善,提高了航道通航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為長江航運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打造港口集群
付曉東認為:“利用好黃金水道,首先必須就是做好港口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這需要各地政府聯合起來共同努力,光靠單方面的力量來支持獲得突破性發展是不可能的。”
據了解,港口作為長江航運的重要基礎平臺,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沿江省市積極建設重點港口、碼頭,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龍頭,發揮南京、武漢、重慶等港口的核心作用,一個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港口體系正在逐步形成。
以武漢為例。武漢新港是全國內河主要港口,位于長江黃金水道中游,由原武漢港和黃岡港、鄂州港的部分港區組成,是湖北省重要的綜合運輸樞紐,將發展成為以大宗散貨、雜貨、集裝箱、商品汽車運輸為主,具備裝卸存儲、中轉換裝、運輸組織、臨港開發、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功能的綜合性、現代化港口。根據規劃,武漢新港到2030年,貨物吞吐量將達到3.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實現“億噸大港、千萬標箱”的發展戰略。
據有關部門測算,沿江七省二市每投資1億元,公路產生的貨物周轉量增長是1049萬噸公里,鐵路是2857萬噸公里,而長江干線水運產生的貨物周轉量增長是17500萬噸公里,三者的比例約為1:3:17。
專家認為,近年來,長江運力不斷躍升,貨運量年年攀高,黃金水道含金量越來越足。他們預計,長江干線航運若完全開發,至少相當于10條京廣鐵路的運輸能力。而目前京廣鐵路一年的貨運量為3億噸,據此推算,長江的運能應該在30億噸。換言之,長江運能尚有60%亟待開發。
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強調,未來,長江水運將建成干支直達、溝通海洋的高等級航道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專業化和高效的港口體系,將為流域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和更加有力的支撐。
付曉東還說:“要充分發揮水運優勢,還得把水路、公路、鐵路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發揮積聚效應,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
帶動區域經濟
東部城市的產業轉移,給這些有水運優勢的中上游城市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近年來,堅持東向發展戰略,主動承接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使安徽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經濟發展的道路。長江黃金水道的開發利用,促進了安徽水運迅速增長和沿江產業帶的形成。
安徽根據省情特點,采取分層次推進的發展戰略,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充分利用沿江城市群“無縫對接長三角”的優勢,初步形成了以“省會合肥經濟圈”為主,以“沿江城市群”和“沿淮城市群”為南北兩翼的中心城市發展格局,帶動了全省區域經濟實現騰飛。
安徽省將進一步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大力發展臨港工業,積極迎接長三角重化工業梯度轉移,引導冶金、石化、電力、汽車、建材等大用水、大耗能、大運量的主導產業以及水陸聯運、江海聯運等擴散性強的產業,沿境內長江、淮河、合裕航線、蕪申運河等骨干航道進行產業布局,形成臨港工業區、高新科技園區、出口加工區、港口物流園區等多元綜合體。通過開發長江黃金水道,安徽跨江發展、區域聯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付曉東表示:“長期以來,長江由于中游航道河道彎曲,淺灘眾多,河道演變劇烈,航道不穩定,是長江航運的瓶頸河段。要想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價值,突破長江中游瓶頸至關重要。”
李盛霖 打造國際一流航道體系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干流流經七省二市,水系資源豐富,具有發展內河航運的優越條件。長江水運是流域綜合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交通部與沿江七省二市建立了長江水運發展協調領導機制,合力推進“十一五”期長江黃金水道建設總體方案,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實施航道治理、港口建設、船型標準化、三峽過壩運輸擴能、水運保障及干支聯動六項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服務沿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長江運能大、污染小、效能高、占地少的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港口、航道和運輸船舶協調發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龍頭,以南京、武漢、重慶等港口為主要港口,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港口體系;航道建設成效顯著,通過能力有效提升,長江干線實現了全線夜航;船舶運力結構得到優化,平均噸位進一步提高,節能減排效果明顯,船舶運輸效率、航行安全、節能環保水平大幅提高;長江水運服務水平顯著提升,2008年,干線貨運量、港口貨物吞吐量分別突破12億噸和10億噸,近3年來年均分別增長10%和14%,長江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運量最大的通航河流。長江水運在流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承擔著沿江近85%的煤炭和85%的鐵礦石運輸任務,沿江七省二市全社會水運貨物周轉量占其全社會貨物周轉總量的比例為70%。
長江水運的科學快速發展,為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效服務和重要支撐。一是有力地促進了沿江產業布局,加快了鋼鐵、化工品和汽車等產業向沿江的聚集,加快了臨港工業區和港口物流園區的發展;二是促進了沿江省市外向型經濟發展,近年來外向型經濟高速增長,部分省市外貿進出口額年均增長30%以上,黃金水道成為流域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吸引外資的重要平臺;三是促進了沿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長江黃金水道橫貫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為區域均衡和協調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條件,在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實現現代化戰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來,長江水運將建成干支直達、溝通海洋的高等級航道體系,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專業化和高效的港口體系,擁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運輸裝備和服務體系,與水資源開發利用和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相協調,提供暢通、高效、安全、環保的運輸服務,為流域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和更加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