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從“三線”到“一線”
2009-7-30 22:4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一架架銀鷹承載著南來北往的客商;一列列火車運載著各類產品駛向全國各地;一幢幢高樓鱗次櫛比;一座座商場人群熙攘。
7月,踏上被譽為“火車拖來的城市”——懷化,記者真切地感受到,今日懷化,不再偏遠,不再寂寞,呈現著一派興旺繁榮的景象。這個昔日被劃為“三線”的小鎮,依托國家“三線建設”起步,已經跨入了“一線”的行列,成為湘、鄂、渝、黔、桂5省(市、區)周邊區域性中心城市。
“三線建設”: 火車拖來懷化城
今年盛夏的一天,中方縣活水鄉龍星村村民吳達炳來到懷化城,在兒子的陪同下,逛大街、過天橋、進商城、乘電梯,步換景移,讓他流連忘返。這位曾經在“三線”建設中修過湘黔鐵路的老人情不自禁地感嘆到:“榆樹灣的變化真是太大了!”他形象地告訴兒子:“那時的榆樹灣是三條扁擔橫不過街,三個人吵架滿城聽得見,三千多居民散住在山窩間。”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懷化城還是一個被稱作榆樹灣的小鎮,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城鎮人口不到4000人。有人這樣形容當時懷化的落后:彈棉花是“輕工業”,打鐵是“重工業”,趕場賣東西是“商貿業”。
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懷化成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
“三線”建設為懷化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1969年到1979年10年的三線建設中,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34億元,比前20年區內固定資產總和增長近20倍。湘黔、枝柳鐵路的建成通車,帶來了商貿物流業的興旺。適應工程建設的需要,一批能源、建材、冶金、電子等企業應運而生,帶動了地方工業發展。工商業的發展加快了懷化的擴容提質,到70年代末期,懷化城區人口已達7.8萬人,城區面積10余平方公里。
借勢發力 西部崛起新“中心”
從地圖上看,懷化處于我國中部和西部的結合部,是我國中部地區通往大西南的“橋頭堡”。
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描述過懷化的藍圖。中科院院士、著名地理經濟學家葉大年認為,懷化處于貴陽——重慶——宜昌——長沙——柳州這一大城市網絡“空洞”的中心點上,懷化是中西部發展的一著重棋。
以湘黔、枝柳兩條鐵路為主的交通發展,激活了懷化地處我國大西南要沖的潛在優勢。上個世紀80至90年代,懷化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借勢發力,引萬商入懷,一大批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成就了“買全國、賣西南”商品大流通“中轉站”、“二傳手”的商業繁榮,一舉發展成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
1997年底,懷化撤地建市,揭開了歷史的新紀元。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我省湘西地區開發戰略的實施,懷化搶抓機遇,提出了打造湘、鄂、渝、黔、桂五省(市區)周邊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戰略設想。近年來,懷化市委、市政府進一步審視市情,科學地確立了“構筑商貿物流中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戰略目標。
撤地建市12年來,芷江機場正式通航,渝懷鐵路全線貫通,邵懷、懷新、常吉(沅陵段)高速建成通車,全市公路里程達到1萬公里,居全省第一,形成了立體交通網絡。
交通狀況的進一步改善,為商貿物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懷化現代商貿業躍馬揚鞭,書寫了新的商變傳奇。目前,懷化城區擁有年銷售額過億元的專業批發市場41個,其中有兩個批發市場進入了全省“十強”行列,商品輻射周邊8個市州、44個縣、1500萬人的廣大區域。
商貿物流業的拓展,新型工業化的推進,推動了中心城市的建設。“一年一座山,二年一塊坪,三年一座城”。這句形容懷化經濟開發區發展的一個順口溜,就是懷化快速擴張的一個縮影。10年前,懷化經開區還是一片荒涼之地,隨著一批專業市場的相繼建成,如今建成區面積達3平方公里。目前,懷化城市面積達80平方公里,人口達50萬人,城市化率達到34%。
懷化從“三線”到“一線”,有這樣幾塊“招牌”作證:全國45個交通主樞紐城市之一;全國生態示范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256個城市綜合排名中,懷化位居7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