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制約因素將掣肘我國經濟回暖
2009-7-3 23:5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經歷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雖然國家宣布經濟運行已處于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但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沒有根本性啟動,結構性調整還未到位,高儲蓄、低消費的問題仍然嚴峻等等,卻制約我國經濟快速回升。
一、出口受制仍將持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未來兩三年乃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難以再依靠大幅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
從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其低迷將影響外需擴大。
一是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將產生不確定性影響。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將出現大變化,但由于美歐日經濟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趨勢將更加突出,國際經濟關系的調整將是一個艱難而緩慢的過程。盡管這在長期上有利于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但短期內會在某些方面、某種程度上制約世界經濟的復蘇和增長。
二是發達經濟體將陷入一個較長的經濟低迷時期。主要是因為美歐日短期內難以形成帶動力強的新興產業,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從對發達國家經濟走勢具有導向作用的美國經濟看,目前奧巴馬政府推出的產業政策重點是發展新能源、教育等產業,但這些產業既需要較長的啟動時間,又缺乏較大的帶動性。美國經濟增長的產業支撐主要是房地產業和汽車產業。但現在美國房地產業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也是經濟下滑的主要拖累;美國本土汽車工業則全面衰退,三大汽車巨頭中克萊斯勒、通用已破產。而下一階段美國經濟的復蘇仍要依靠房地產業的企穩回升,而這至少要到2010年底或2011年。在此之前,美國經濟的復蘇和增長將因缺乏新興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帶動而舉步維艱。歐盟多數國家的經濟復蘇也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周期和缺乏新興產業帶動的影響。日本經濟則由于產業投資和個人消費不足難以形成新的增長趨勢。
二、產能過剩將制約經濟的回升。當前我國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相當突出
其原因主要是經濟過度擴張與猛烈收縮的結果。一是上一輪經濟擴張期時間長、速度高。從2003年經濟開始擴張,到2007年GDP增速達到峰值,同時,投資擴張的速度更快,2003~2007年平均投資率為42.4%。這導致產能尤其是制造業產能過度擴張。
二是出口持續擴大對產能增長起了支撐作用。2003~2007年,凈出口占支出法GDP的比重由2.2%上升到8.9%;出口額按美元計算年均增長30.2%,其中工業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長31.2%。大量擴大出口使國內產能得到一定程度消化,制造業的產能繼續增加,但過剩矛盾在不斷累積。
三是國際金融危機造成我國外需和出口急劇下降,經濟增速大幅回落,使本來就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工業特別是生產資料行業的產能過剩矛盾更加突出。雖然當前通過擴大政府投資、增加原材料收儲而部分緩解了短期壓力,但總的看只是把矛盾向后推延。同時,去年以來經濟明顯減速,但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快速增長,今年1~4月城鎮投資同比增長30.5%,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29%,扣除價格因素,投資增速均加快10多個百分點,產能繼續大幅增加。下一階段若出口和消費需求不能有效擴大,投資快速增長將難以持續,產能過剩問題將進一步加劇。
三、高儲蓄、低消費的制約短期內難改觀。我國國民消費率低、儲蓄率高的深層原因,除文化傳統習慣外,主要是由于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社會保障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解決這些問題既要加快體制改革、制度建設和大量增加政府投入,又受到經濟走勢和相關條件的制約,涉及面寬、難度很大,很多問題尚需深入研究,難以在短期內快速取得重大進展。
不妨我們從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上看,目前,居民收入在宏觀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重下降,是造成我國消費率下降、儲蓄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根據資金流量表數據,在國民收入分配結構中,政府和企業可支配收入的比重1992年為19%和13.4%,2005年上升到20.5%和20%,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則由67.9%降為59.4%,降低了8.5個百分點。由于政府和企業收入主要用于儲蓄和投資,居民收入主要用于消費,以上變化加深了消費與儲蓄和投資關系的失衡。
可見,提高我國消費率涉及不少重大問題,其解決仍需過程,居民儲蓄率高、消費率低的現象至少將在中長期內繼續存在。未來幾年經濟、收入增長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還會影響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強化儲蓄傾向,降低消費傾向。雖然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即期消費擴大的政策措施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放緩和收入預期減弱,許多政策效應將難以持續,居民儲蓄傾向可能回升,消費需求不足將成為制約經濟增速回升的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