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謀建“西南國際大通道”助推中西部躋身開放前沿
2009-7-27 19: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7月4日,農工黨中央調研組來渝調研,一個由重慶提出、規模遠超以往的關于“西南國際大通道”的設想,由此變得明朗。在接下來的5天里,調研組一行馬不停蹄,從西部物流城到重慶保稅港區,考察了重慶相關硬件條件。如何構建“西南國際大通道”,在重慶市相關部門的闡述中,開始有跡可尋。
另辟蹊徑構建出海通道
當前,中西部地區進出口貨物從長江黃金水道,經太平洋—南海—印度洋—地中海—鹿特丹港,這一通道被視為第一通道,“事實上就是傳統的海上絲綢之路。”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這也是當前重慶外貿出口的主要通道。受限于內陸的地理位置,該通道運線長,耗時久,以武漢為中心的200公里半徑區域內,貨物到達鹿特丹港至少需45天。
“交通不便,是內陸地區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市發改委表示,重慶尋求以內陸為起點的新的出海口,將內陸中西部變成開放的前沿,可謂困境中求突破。重慶設想的西南大通道,循當年茶馬古道路線,從中西部經西南到達印度洋,其中,13個城市點(武漢、長沙、鄭州、南昌、西安、重慶、成都、蘭州、銀川、西寧、南寧、貴陽、昆明)的物流、人流,分5路匯入云南,從瑞麗出境后由北向南穿越緬甸,到達仰光港入印度洋。
這5條路線的構架即鄭州—西安—重慶—瑞麗、武漢—重慶—瑞麗便捷快速鐵路、高速公路,與西寧、銀川———蘭州———成都———昆明線,長沙———貴陽———昆明線,南寧———昆明線在云南境內連接,最終匯入一條線,經瑞麗出境到達印度洋。5條路線連接13省區市(其中西部9省市區),再通過各節點與全國鐵路、高速公路聯網。
該負責人介紹,武漢—重慶—瑞麗—緬甸仰光港全程為3400—3500公里,比長江中上游地區從上海港出海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的距離,縮短2300公里左右,既克服了海運的諸多困難,避開了經南海(南沙群島)、馬六甲海峽,海運通道受“島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又使物流運輸距離大大縮短、速度加快、安全系數提高。
實施構想時機逐漸成熟
“西南國際大通道一旦形成,國內市場將發生革命性變化。”看中了構建大通道蘊涵的機遇,所有參與規劃這一構想的各方都非常興奮。“打開西南國門,通過大通道進入印度洋,將更加有利于我國內陸地區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參與調研的農工黨中央主席桑國衛認為,這一構想若成為國家戰略,將使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由改革開放的后方轉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區位劣勢轉化為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走向產業優勢。
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陳宗興認為,推動實施這項戰略,將會形成連接我國西部、中部、東部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把國家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戰略有效地結合起來,對于開創我國對外開放新格局,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在諸多中西部省區市中,憑什么提出以重慶為中心來構建西南國際大通道?“重慶位于中西部地區通往西南出境通道構架的中心,是中央在西部的惟一直轄市和長江上游的最大內陸港。”市外經貿委負責人認為,根據中央的戰略部署,重慶要建設成為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還要成為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這樣的定位,需要中央“大手筆”來規劃“西南國際大通道”。
“西南國際大通道”的構想,其實并非由重慶首先提出。事實上,廣西、云南等西部省區早在2006年就已提出這一概念。但由于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限,并局限于一兩個省區單打獨斗,這一跨地區、跨國界的規劃寸步難行。
但當前,參與者們普遍認為,實施這一大膽構想的時機已逐漸成熟。尤其是中西部通達云南瑞麗邊境構想的五條線路中,已有蘭州至昆明、長沙至昆明、南寧至昆明的三條線路可達云南大理,距瑞麗僅350公里。此外,大通道只需穿越緬甸一個國家,目前我國與緬甸國家交往正常,兩國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礎和共同的利益。
積極尋求國家層面支持
基于此,我市在匯報會上向調研組提出請求,協調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深入論證,將構建“西南國際大通道”納入國家的“十二五”規劃。
據了解,我市正加緊建設與此相關的各項基礎設施。以團結村為主的西部物流城已初具規模,其目標是建成全國重要的鐵路物流基地和功能完善的鐵路口岸。中西部第一個、全國惟一的水港加空港的重慶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建設,也正如火如荼地推進。
然而,受管理體制限制,不具備相應的管理職能和權限,重慶的鐵路設施建設和客貨運輸,難以滿足建設長江上游綜合交通樞紐乃至“西南國際大通道”中心城市的需要。而保稅港區,也需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賦予更大的管理功能、管理權限。
調研組表示,將通過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中央建議將實施中西部經西南達印度洋通道建設,納入國家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報告將建議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委參與,開展專題研究,制定建設規劃和實施的政策措施,納入國家重大發展計劃。
雖然前景可期,但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副院長張寶勝仍對大通道的構建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認為,旺盛的外貿需求才能帶動一條新的國際大通道,重慶對外開放程度、進出口總額都還有待提高,需對此作謹慎評估。此外,跨國界的項目,尚有大量未知因素以及不可控風險,相關準備工作尤須精益求精。(記者 何清平 實習生 杜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