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地鐵工程建設29日開工 城市半小時交通圈將形成
2009-7-27 10: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大多數地下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
◎通過能力不小于每小時30對,高峰行車間隔2分鐘,平峰行車間隔4分鐘,最大時速為80公里
國務院批準南昌建設地鐵的好消息剛剛落地,7月26日,記者就從南昌軌道交通公司了解到,南昌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29日將在紅谷灘新區豐和北大道珠江路口舉行開工奠基儀式,這意味著南昌市地鐵建設正式拉開帷幕。
設計:3主2輔線長約168公里
根據規劃,南昌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遠景規劃線網為“網格+放射狀”結構,由5條線組成,其中1號、2號、3號線為主骨架線路,4號、5號線為輔助線路。
全網線路總長約168公里,共設站128座,其中換乘站15座,設置四條過贛江通道,主城區平均線網密度0.35公里每平方公里。其中,近期建設規劃年限定為2009年至2016年,主要建設1號、2號線。
建設:多數地下車站明挖施工
據介紹,南昌軌道交通各條線路均統一采用鋼輪鋼軌制式B型車,列車編組為6節編組,設計線路通過能力不小于30對每小時,高峰行車間隔2分鐘,平峰行車間隔4分鐘。施工過程中,中心區以內地下區間施工方案大多數采用盾構法施工,以外能夠開挖就采用明挖法;地下車站施工方案主要是明挖法和蓋挖法,根據南昌市地鐵車站的站位布置及結構情況,大多數地下車站采用明挖法施工。據了解,按照《城市軌道交通技術等級表》,B型車屬于Ⅱ級系統,即大運量地鐵專用,最大時速為80公里。
解讀:打破“越江不便”困局
隨著紅谷灘新區的日漸繁榮,南昌市老城區與新城區的互動日益頻繁,由此帶來的交通壓力也越來越大。有專家表示,南昌市目前的交通狀況面臨“東西不通、南北不暢、越江不便”的困局,日益嚴重的交通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也制約了城市發展,地鐵則能有效地對目前的地面交通進行分流。
南昌市有關部門曾做過一個調查,從南昌主城區的居住人口、工作崗位分布等方面,對上班、上學、休閑等出行情況做了客流預測和出行調查。結果顯示,南昌市民每人每天平均出行次數為2.51次,且南昌的東西向和南北向客流量比較大,呈“十字架”形狀。盡管南昌已經在加大道路建設的力度和完善路網體系,但現有的路網還是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交通壓力無法得到緩解。而南昌地鐵近期建設項目連接了城市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以及昌南、昌北雙城中心與城市重點發展區域,并通過與機場、火車站、公路客運站等對外交通樞紐的銜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通聯系,可以通過提高交通效率加快城市運轉速度。
影響: 城市半小時交通圈將形成
根據規劃,南昌軌道交通的遠景目標是使公交出行比例提高到35~40%,而軌道交通出行占公交出行的比例達到35~40%,中心城區內90%以上的公交出行通過直達或一次換乘完成,同時形成覆蓋主城的半小時交通圈。
根據目前南昌市擬定的建設進程,南昌軌道交通共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2016年建成由1號線一期和2號線一期組成的十字形骨架網絡,至2020年形成由1、2、3號線一期組成的軌道交通骨架網;第二階段為2020年之后至遠景年逐步建成全線網,4號線,5號線,1號線二期、2號線二期,3號線二期,形成完整的軌道交通線網,實現線網規劃的總體目標。
有關人士說,南昌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是南昌投資額最大、影響面最廣、市民最為關心的一項工程,該工程將與其他快速軌道交通工程一起聯動,在現有基礎上提高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所占的比例,實現公交出行通過直達或一次換乘完成,為老百姓提供最快捷的出行環境。
隨著南昌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的實施,不僅可以解決南昌城區的交通難題,且可以拉開城市框架,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帶動物流、房地產等行業發展,增強城市的整體活力,提升整個城市的運作效率和城市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