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交運企業改革發展問題及行業管理對策
2009-7-23 1:2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楊虎山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我國交通運輸企業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對一些國有獨資的運輸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并通過實行“民進國退”戰略,吸收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發展交通運輸經濟。通過改革改制,實現了企業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與此同時,交通行政部門逐步轉換自己的角色,逐漸退出自己直接干預和參與企業經營,通過調整市場開放、產權制度安排和產業政策,實現由“劃槳者”變成“掌舵者”的根本轉變。
一、交通運輸企業改革和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
1.城郊客運的利益沖突對管理體制的碰撞。
在河北省,多數大中城市的道路客運實行分權管理。公共汽車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公路客運由交通行政部門管理。但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分塊管理模式嚴重妨礙了客運服務的整體性與統一性,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實踐中出現了兩種合理但不合法的“偷獵行為”:河北省有一些城市發生過諸如公路客運車輛攔截公共汽車,公共汽車圍堵公路客運站場,以及交通警察大規模查處公路客運車輛“進城營運”等事件。這些事件的產生,歸根結底是由于現行的道路客運管理體制存在缺陷,以及長期以來由此累積起來的管理依據,發生利益沖突時的無奈與束手無策。
2.對客運和貨運管理的松弛不當嚴重制約了運輸企業的發展。
首先,客運市場管得太死束縛了運輸企業的發展。一車一證制原本是搞好運輸市場組織、規范客運行為、調控營運秩序的重要制度。但一車一證制也暴露出實踐中難以適應新形勢的問題。目前,河北省客運市場的突出問題是結構上運力過剩,由于運力大大超過運量需求,使營運車輛效率低下。一車一證制的僵化還表現在應付高峰客流的彈性不足上。由于車輛不好調整,只能被動地等著車輛循環過來,很難滿足高峰客流的運量需求。
其次,貨運市場放得太寬不利于運輸企業的發展。與客運市場管理太死相比,貨運市場又放得太寬了,出現了許多始料未及的問題,嚴重干擾了運輸企業的發展。
3.對享受公平政策待遇的期盼。
第一,燃油補貼不公平,體現的就是政策上的不公平待遇。面對油價上漲,一些行業部門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比如公交公司和出租車公司都有燃油補貼的政策,可公路運輸企業沒有任何補貼。對此很多人會想到,公路運輸可以漲票價、漲運費來轉移和消化油價上漲的成本。從票價和運費上彌補油價的壓力成本,確實簡便易行,但公路運輸企業也有他們的顧慮和擔憂,不能單從票價上轉移成本壓力,如果一味依賴票價勢必把客流擠向火車。
第二,交通設施征用場地的雙重稅費,反映的是行業的歧視。對于公路運輸企業征用土地,在繳納土地出讓金后,還要繳納土地使用稅,這似乎是稅費重繳,而且帶有行業政策歧視。因為鐵路征用場地免征土地稅費,航空方面,機場建設征地也不繳稅費,地方鐵路也免繳,為什么汽運企業不能享受這個政策。
4.制約企業做大做強的隱性屏障和藩籬需要拆除。
河北省客運網絡和石油、鋼鐵、煤炭、醫藥等資源豐富,這是發展交通運輸非常重要的稟賦條件。要充分利用資源豐富及沿海和人文等諸多優勢,打破運輸業“條塊分割”,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應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實施戰略重組,鼓勵運輸企業通過實施重組、并購、聯合,組建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的運輸集團,造就省級特大型運輸集團,形成全省運輸“航空母艦”,推進河北省運輸業做大做強。
5.信息化建設成為制約運輸企業物流發展的瓶頸。
在知識經濟的大潮中,如何利用高新技術,特別是數字化技術來提高道路運輸現代化水平和服務質量,完善道路運輸體系,增強經濟和社會效益,已經是交通運輸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一些企業反映,由于缺少貨運配載信息網絡,回程的空車較多,造成很大的浪費,非常需要有關部門統一組織和謀劃。
二、交通行政部門行業管理的對策探討
1.推進大交通改革,打破分割管理體制。
黨的十七大在部署未來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中特別指出,要“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
交通既按照運輸方式劃歸不同的部門管理,又按照不同管理事項相應成立不同的管理部門,在交通行政的領域內,“一事一立法,一法一設權,一權一建隊”的現象十分普遍,造成執法隊伍林立。為促進交通運輸的又快又好發展,打破分割管理體制,應盡快向地方推進大交通的改革。
2.新形勢下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與企業關系的重塑。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部門針對運輸市場采取政策措施的職能是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需要掌握好調節的范圍、層次、力度和方法。
首先,交通廳應逐步轉換自己的角色,將承擔的經營職能逐步交予企業,逐漸退出自己直接干預和參與企業經營。交通運輸企業通過改革改制,從根本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實現了企業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交通主管部門逐步由過去的行政管理轉為行業管理,雙方的關系及角色定位都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其次,交通運輸企業改革改制后成為交通運輸市場的經濟主體。交通運輸企業成了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主體,有自主決策經營權。但與原來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門不是沒有一點關系,而是雙方的關系的性質發生了變化,過去是行政主管,現在應該是服務管理關系。
綜上所述,政府、市場和企業之間的關系應是下圖所示的關系:
而政府的作用應該是一只眼盯著市場動態,一只眼看著企業發展。
3.交通行政部門對交通運輸企業要實行行業管理。
一方面,需要明確行業管理的目標和任務。做到 “貨暢其流”、“人便于行”,不僅要完成一定的客貨運輸量,而且要確保運輸質量和交通安全。為交通運輸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條件。
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行業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創新。主管部門應當把握的關鍵點是總體規劃、項目審批、建設質量,一方面,引導和約束市場主體依法依規辦事;另一方面,嚴格約束管理者的行為,做到規范管理、文明服務。
4.積極幫助運輸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沖擊影響。
金融危機造成發達國家經濟衰退,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一是出口減少,一是投資資金來源減少,市場經濟下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經濟波動和經濟危機會使優秀企業身處困境。政府部門決不能作壁上觀,應該幫助企業分析自身的優勢與弱點、機會與威脅,給予必要的扶持和救助,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5.把握成品油價稅費改革機遇,促進交通運輸業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燃油稅費改革要求深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與創新。稅費改革后,所有的養護費用均來自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而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和程序是有著嚴格規定的,這就對原有的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和資金使用方式提出了挑戰。
第二,燃油稅費改革需要探索形成融資新機制的有效途徑和方式。由于養路費的征收和管理使用都是以省級交通主管部門為主體的,所以目前在很多地方他們都利用這些規費搭建融資平臺,擴大公路建設資金的來源渠道。為此,就需要探索利用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形成交通建設融資平臺的新途徑和新機制。
成品油價稅費改革對于交通行業來說,是機遇挑戰并存,機遇大于挑戰。應該認真研究改革中面臨的各類熱點和難點問題,要以積極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創新的思路扎實工作,通過燃油稅費改革促進交通行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