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對金融危機中謀求"彎道超越"
2009-7-23 1:0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江陰位于江蘇省南部,是一個被譽為“江尾海頭”的濱江港口城市。2008年,江陰以占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988平方公里)、千人之一的人口(119萬),創造了二百分之一的地區生產總值(1530億元)、二百五十分之一的財政收入(245億元)、百分之一的上市公司(22家),先后榮獲了89項全國性榮譽。2008年江陰評中央“科學發展之路”調研組確定為全國改革開放30年18個典型地區之一,被譽為“科學發展的先行者”。
2005年末江陰在江蘇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縣(市)后,為謀求區域發展的新跨越,我們認真思考經濟發展為什么?區域領先爭什么?小康達標后干什么?在進一步深入解放思想、深化科學發展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力每一個勤勞善良的江陰人“求讓個個都有好工作、求讓家家都有好收入、求讓處處都有好環境、求讓天天都有好心情、求讓人人都有好身體”的幸福江陰。三年多來,我們把幸福江陰建設作為科學發展觀在江陰的生動實踐,堅持“以民生需求倒逼經濟優化發展,以經濟發展保障民生改善提升”,不但推動了發展觀念的根本轉變,也推進了科學發展上水平、區域發展上臺階。
具體來說,我們主要有以下9個方面的做法和體會。
一、堅持敢于發展、善于發展,在搶抓機遇中謀求率先發展
江陰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把上級的決策部署與江陰實際緊密結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機遇面前敢于發展、善于發展的過程。總的來講,江陰的發展牢牢把握了三次機遇:一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到上世紀90年代初,緊緊抓住了發展鄉鎮企業的機遇,統籌農工商關系,實現了由農業縣到工業市的跨越;二是從鄧小平南巡講話到新世紀初,緊緊抓住了發展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的機遇,統籌民資與外資關系,實現了由工業市向經濟強市的跨越;三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緊緊抓住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機遇,實現了由經濟強市向全面小康達標市的跨越。當前,我們又把化解金融危機看作實現“彎道超越”的機遇,引導全市上下樹立“三個共識”:一是既要金融危機看作一段時期的常態,更要在金融危機中把握規律;二是既要把保增長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更要把促轉型作為化“危”為“機”的根本之策;三是既要把提振信心作為率先突圍的關鍵,更要把創新舉措作為率先發展的動力。因此,今年年初我們就提出了“給黨委政府工作加壓、為企業發展減負”的總要求,引導企業做到“四個為王”:現金為王、創新為王、齊心為王、誠信為王,要求全市上下做到“六個搶”:搶項目審批、搶有效投入、搶建設金融生態區、搶人才資源、搶市場拓展、搶產業優化升級。今年1—6月,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90億元,同比增長10.4%;預算內財政收入129.17億元,增長10.18%,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2.98億元,增長8.01%;固定資產投資260億元,增長33.2%;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7.5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均在12%以上;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5%。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把國際國內宏觀形勢與江陰微觀實際結合起來,就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特色、區域特征、江陰特點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
二、堅持做優存量、做大增量,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
江陰作為一個以工業為主、“兩頭在外”的城市,我們感到,只有加快從資源依賴向科技依托、從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從加工制造向設計創造轉變,才能不斷推動區域持續發展。我們堅持一手抓存量經濟提升,一手抓增量經濟擴容,加快推動“三化”:一是加快傳統產業高新化。引導企業實施產品經營、品牌經營、市場經營、資本經營 “四位一體”戰略,牢牢抓住研發和銷售兩個重點,按上工業設計和工業裝備“兩個翅膀”,走“啞鈴型”發展道路,全市有99個企業參與制定國際和國內行業標準,有71個產品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對傳統產業實施分行業指導,制訂專項政策加快產業集群和產業升級,全市形成了精紡面料和服裝等10個全國領先的生產出口基地。二是加快新興產業規模化,突出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三新”產業發展,到2012年江陰新能源產業規模將達到1000億元。加快推動制造環節“走出去”,研發環節“留下來”,做強地區總部經濟特色,加快培育自己的跨國公司。同時,不斷完善企業家國外培訓、江陰企業大講壇等長效機制,拓寬企業家國際化發展視野。三是加快服務業專業化。把發展港口經濟作為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突破之舉,打破原有4個鎮的組織、管理和運行模式,合并設立臨港新城,以港口帶動物流、以物流促進商務、以商務推動制造。目前,江陰保稅物流中心已封關運作,江陰港年內貨物吞吐量將超億噸、集裝箱運量達75萬標箱,明年集裝箱運量達到百萬標箱。同時,加快推動制造業中服務環節的分離,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實施“雙輪驅動”戰略,使江陰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加快了人口結構的優化,并帶動整個城市結構的優化。
三、堅持農業“接二連三”,推動“三農”創新發展
農業在江陰所占的比重雖然只有1.5%,但我們認為農業是個“小比例、大問題”。我們以工業理念辦農業,形成了工業反哺“三農”的“七種模式”。一是以工投農,引導“三資”投入農業,全市累計“三資”投入農業48.42億元,高效農業面積達到29.74萬畝。二是以工辦農,推動農業向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轉型,全市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70 家,與22多家科研單位建立技術合作關系。三是以工扶農,推動“一村一企”、“一村一品”發展,全市70%的村實行了村企“聯姻”,建成特色專業村100多個。四是以工帶農,鼓勵優秀人才引領農村發展,全市245個村中有100多個村書記由企業家擔任;已選聘252名大學生到村任職。五是以工富農,利用工業化成果惠及農民,堅持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并舉,實施“五年五萬”農村勞動力培訓、“5年1萬”創業培訓工程,近三年累計安排本地農民就業48300多人。六是以工促農,發揮工業力量推進農村建設,鼓勵企業參與農民居住集中區建設,目前全市農民集中居住率達到63.5%。七是以工補農,加大財政投入支持“三農”發展,全面實施“五四三一”工程,即健全社會保障 “五道保障線”,推進社會保障 “四個覆蓋”,實現“城保”、“農保”、被征地農民保障覆蓋率“三個100%”。同時,我們大力實施“萬頃良田工程”等現代農業建設十大重點示范工程,建立農產品銷售平臺,積極發展農業旅游經濟,初步形成了71個農業旅游點。農業接二產、連三產,進一步加快了江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使“三農”工作成為江陰的特色和亮點。
四、堅持以“領軍型人才”引領發展,推動產業轉型
牢固樹立“一個領軍人才能帶動一個產業”的理念,以高層次人才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我們通過獨立組團、與企業連手赴國外招聘、實施“530”計劃等方式,大力引進各類領軍型人才,近三年來已累計引進海外留學領軍型人才115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加快柔性人才庫建設,全市柔性人才庫人數達3241人,外國退休專家人才庫的入庫歐美專家100多人;建立12家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堅持借智借腦,在全國同類城市中成立首家區域政產學研戰略聯盟,與高等院校開展全面合作,不斷構筑多層次、寬領域的合作關系。同時,加快組建職教集團,培養與江陰產業配套的高技能人才。“領軍型”人才,不僅為江陰當前化“危”為“機”提供了智力支撐,更為江陰未來產業的發展集聚了“第一資源”。
五、堅持以環境保護倒逼發展轉型,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城市
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環境優勢是最寶貴的優勢,生態發展是最可持續的發展,必須全力打造生態意識、生態制度、生態行為“三位一體”的生態文明。一是在生態意識文明上,牢固樹立“環境污染就是政府或企業的負債”的理念,在全社會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文明的生產方式和綠色的消費方式;充分發揮輿論引導、民主監督、群眾參與的力量,推動全社會共建、共享、共創生態文明。二是在生態制度文明上,以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為抓手,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規劃,建立完善資源環境科學決策、專家咨詢、項目聽證、責任追究等制度,并實施“河長制”和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在制度層面保障“誰排污誰付費、誰治污誰得益”。三是在生態行為文明上,強化綜合冶理,深入推進節能減排、生態修復等“八大工程”,年內全市將實現污水管網全覆蓋、城市綠色覆蓋率達到43%以上。強化資源整合,推進工業向工業集中區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住宅向鎮區集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通過以生態文明建設倒逼發展轉型,江陰已逐步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六、堅持政府與企業同步轉型,構建新型的政企關系
企業要轉型,政府也要同步轉型。我們按照“政府服務國際化、行政行為法制化、機關效能高效化”的要求,把政府職能逐步轉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建立新型的政企關系。具體來說,一是創造企業生態環境。政府不僅擺正與企業的關系,而且為企業外部創造一個全方位、系統性、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如在加強金融生態區建設上,幫助企業積極應對金融形勢變化,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加快融入“長三角”。積極研究范圍經濟,在“長三角”范圍內謀劃江陰建設發展,加快與上海及周邊城市的產業銜接、交通連接、項目對接,實現錯位競爭、共贏發展。三是培育“三寬型”干部隊伍。我們與中央黨校、美國等國內外多所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在去年組織30名黨政干部赴美國斯坦福大學進行3個月培訓的基礎上,今年已著手啟動第二期培訓。四是強化制度創新。我們著眼于“十一五”規劃創新完成、“十二五”規劃率先研究,創新完善行政、市場、法治相融合的體制機制,建立了《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考核評價機制》等“十大機制”,以體制機制優勢增創區域發展的優勢。新型政企關系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了全市政府與企業各盡其責、各展所能、各得其所的良好局面。
七、堅持以城市經營推動城市轉型,拓展城鄉一體發展空間
在規劃、建設、管理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想的,不是政府要做什么,而是市場能夠做什么。市場能解決的問題,堅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解決;市場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則考慮政府先引導介入,待時機成熟后退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后再由政府來解決。比如,我們引入戰略投資者,合作建設市域干線公路、垃圾發電廠和城鄉污水處理廠網。同時,堅持“城市建設學習新加坡、新市鎮建設學習上海”,把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作為城市轉型的重要路徑,擯棄以往就城市而城市、就農村而農村的做法,把江陰98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整體,做到城鄉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領導體制“五個一體化”,構建以“創新戰略、幸福之都、宜居城市”為主題,中心城區、開發區科技新城、沿江臨港新城、徐霞客農業旅游區“四區一體”的城鄉新格局。
八、堅持經濟與民生互動提升,讓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增長不等于增收、平均數不代表大多數、富裕不一定幸福。因此,科學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做大“蛋糕”,還要做好“蛋糕”,更要分好“蛋糕”,使發展真正惠及全市人民。在群眾增收上,堅持創業富民、就業富民、置業富民、改革富民多管齊下,不斷擴大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在群眾收入中的比例,去年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3萬元、2萬元和1萬元,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9年位居江蘇縣(市)第一。在住房問題上,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在江蘇率先推行公有住房租賃制度。在出行問題上,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倡導市民綠色出行,城區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和自然鎮村公交覆蓋率分別達到15%和70%。在老年問題上,堅持“幸福不幸福、老年人說了算”,探索創新多種養老模式,實施居家養老“幸福一點通”工程,初步建立起以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托、養老機構為載體的養老福利服務體系。在平安問題上,多層次推進技防城建設,實現 “全市域覆蓋、全天候監控、全防區聯動”,不斷提升技防體系水平。在慈善救助上,一次性募集慈善基金總額突破10億元。
九、堅持以城市精神凝聚發展合力,培育區域人文特色
我們認為,一個地區的發展,離不開自身獨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色。對江陰來說,我們注重把握好兩個方面:一是弘揚城市精神。一個地方的發展,必須始終要有一股勁,一股率先發展的闖勁、轉型提升的巧勁、為民辦事的實勁。為此,我們堅持用“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的江陰精神來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激勵斗志、推動發展。“人心齊”體現了矢志發展的大合力,在發展的問題上,江陰人始終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民性剛”體現了剛柔相濟的大智慧,江陰人不僅能看到機遇,而且能抓住機遇;“敢攀登”體現了創新創優的大氣魄,江陰人堅持“只為成功想辦法、不為失敗找理由”,有條件要發展,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發展;“創一流”體現了追求卓越的大志向,江陰人敢于負責、永不滿足,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第一。二是繁榮城市文化。經濟代表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文化反映一個城市的影響力。在文化繁榮上,我們堅持既要政府推動,更要形成市場主體,“以文化人、以文化文、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就是通過文化事業來凝聚人、激勵人、滿足人,實施政府購買服務,創新投入機制,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創造良好環境。以文化文,就是通過整合文化資源、釋放文化能量來推動文化產業的大發展,突出管辦分離,積極探索文化與經濟、旅游、民俗的結合點,培育文化產品品牌,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壯大。以文化城,就是通過挖掘文化底蘊、發揮文化張力來建設和發展城市,打造歷史文化名城,不斷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可以說,江陰的每一步發展都凝結了江陰這種特有的人文精神,同樣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智慧的江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