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結構調整仍不能動搖
2009-7-21 2:15: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趙承
事件:
上半年經濟數據出爐
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9%,增速比第一季度加快1.8個百分點。這是中國經濟自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同比增速連續七個季度回落后的首次加速。第二季度經濟增速的明顯加快,使得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速達到7.1%。工業生產及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9.3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22.9%,比1~2月份降幅縮小14.4個百分點。上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3.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7.2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不斷增多,國民經濟企穩回升。
評論: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已止住自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快速下滑的勢頭,成功避免了可能產生的大蕭條局面,進入企穩回升的新階段。
企穩回升的局面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近一年來團結奮斗抗擊金融海嘯沖擊的結果,充分證明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擴大內需的一攬子計劃是正確的、有效的。
但是,在看到形勢好轉的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國民經濟回升基礎尚不鞏固,格局不平衡,還存在不確定的因素。不鞏固,就是說經濟回升剛剛出現,稍有放松或者受到外部較大的沖擊,就可能出現反復。不平衡,就是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表現有好有壞,存在較大差距。不確定,就是說國際金融危機仍在發展蔓延,外部環境何時能根本好轉尚難預料。就業壓力加大、出口嚴重萎縮、財政增收困難、企業利潤下滑等一系列問題警示我們,困難時期并未過去,必須做好在較長時間內應對各種困難和復雜局面的準備。
經濟企穩回升,就像駕駛汽車爬坡,不進則退,需要緊踩油門,腳底稍有松勁就會倒退。在這個關鍵時期,首要任務仍然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關鍵在于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容有絲毫猶豫和動搖。
值得注意的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信貸大幅度增加。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比年初增加近7.4萬億元,同比多增近5萬億元,為去年全年新增貸款的150%,引發了一些人對通貨膨脹的擔心。
事實上,今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品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一直處在下降區間。而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夏糧豐收,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抑制了價格上漲,近期不大可能出現通脹問題。當前,一方面要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以夯實回升的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對通脹的預期管理,根據形勢變化對貨幣政策實行動態微調,將信貸資金更多地投向“三農”、中西部地區和改善民生方面。
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產能過剩矛盾更加凸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不少行業就存在過剩問題。危機帶來的有效需求不足,進一步加劇了供需矛盾。隨著經濟形勢好轉,一些企業盲目生產,產能過剩的矛盾更為突出。特別是鋼鐵行業產業集中度低,預計產能過剩達1.6億噸。這一問題在不少行業不同程度地存在。加快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是惟一出路。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擴大政府投資是拉動經濟最直接的方法,但政府投資要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必須啟動民間投資。
目前,一方面受生產訂單不足、產能過剩影響,對于競爭充分的行業,民間投資比較謹慎;另一方面石油、鐵路、電力、電信、市政公用設施等重要領域,投資開放度低、門檻高,限制了民間投資的進入。下決心打破壟斷以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限制,激發民間投資的活力,讓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持久的充沛動力,已成為穩定回升基礎的關鍵。
經濟企穩回升,無疑將增強全國人民戰勝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信心。但面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提醒我們,這個關鍵時期需要牢牢把握大局,堅持調控方向,立足于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不動搖,鞏固企穩回升的基礎,為經濟全面復蘇積蓄更為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