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結構分析
2009-7-20 5:29:00 來源:陳柳欽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陳柳欽
(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天津,300191)
環渤海經濟圈,是從全國、東北亞經濟圈、太平洋經濟圈的更大視角提出來的。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同時延伸可輻射到山西、遼寧、山東及內蒙古中、東部盟市,整個大的范圍占據中國國土的12%和人口的20%。環渤海經濟圈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有漫長的渤海、黃海海岸線,海洋資源、區位優勢突出,港口星羅棋布,有天津、大連、青島等大開放港口,并有得天獨厚的人文、科技、旅游、經濟資源,沿海分布著眾多的城市,產業和人口集聚,具備了形成大區域經濟圈所必需的發展條件和地理區位優勢。
一、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結構狀況
從工業化發展的階段來看,產業結構的演進可分為:前工業化時期、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時期5個階段。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大多數城市經濟發展正處于工業化中高級階段,上海、廣州、深圳、寧波、珠海、蘇州、無錫、東莞等市已經開始向發達經濟的初級階段邁進,而環渤海地區工業化進程還很不平衡,5省市只有北京市的“后工業化”特征明顯,因而使得總體平均值降低,其余4省市的工業份額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還處于工業化初中級階段。環渤海經濟圈的產業結構特點,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第二產業比例最大;區域結構上,形成了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三個板塊;工業結構上,重、化工業比重大;所有制結構方面,國有經濟比重高,是以重化工業為主體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集聚和集中的地方。從近 10年的統計資料分析,環渤海地區經濟結構一直呈現“二、三、一”工業化結構特征,即第二產業占主要地位,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位居第三位。在產業分布上形成了京津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三個產業帶。京津冀產業帶是以石油化工、鋼鐵冶金、機械電子為主導的綜合型工業帶,,工業結構偏重于重工業。遼東半島產業帶是以重型機械、造船、化工等為主體的重型工業基地。山東半島產業帶是以電子、機械、石化、輕紡、食品等工業為主的輕型工業帶。
下面從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海洋化工產業、金融業、物流產業和旅游產業等幾大產業談談環渤海地區的產業情況。
1、汽車產業。從目前已經存在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三個較大的經濟區來看,汽車產業發展差異程度較大。長江三角洲的汽車產業發展最快,以上海和湖北的汽車產業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六省汽車產值幾乎占了全國汽車產值的半壁江山。以廣東和福建為首的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內的汽車產業發展迅速,目前與環渤海地區汽車產業產值相當,但由于其底子較差,其發展速度顯然高于環渤海地區。總之,從全國范圍來看,環渤海地區汽車產業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僅就環渤海地區三省兩市來看,各個省市都將汽車產業列作重點產業發展,但發展側重點各有不同,相互之間也少有合作。
2、電子信息產業。從全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布局來看,目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包括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西北地區和以成都和武漢為主的華中地區幾部分。其中最有競爭力、最有規模的是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信息產業基地。伴隨著環渤海地區經濟力量的釋放,作為該地區支柱產業的信息產業的發展前景凸顯。專家指出,環渤海地區在未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中的潛力不可小視。京津冀作為環渤海的核心地區和聯系最為緊密的三個省市將率先取得快速發展,作為兩翼的以青島、煙臺為龍頭的山東半島以及以沈陽、大連為龍頭的遼東半島也將迅速崛起。而以京津為核心、包括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環渤海經濟圈則在近年來形成了我國軟件、移動通信和家電產品制造基地,在全國所占的比重不斷的增加。
3、海洋化工產業。近年來以海鹽,溴素,鉀,鎂以及海藻類等直接從海水中提取的物質作為原料進行生產的海洋化工產業成為了環渤海地區相關省市發展的重點行業。海洋化學資源主要是以氯化鈉為主體的海水鹽類系列。海水鹽度、海岸氣候條件和海岸下墊面條件是決定海水化學資源數量和質量狀況的主要因素。在環渤海地區中,除去北京市以外,其他三省一市都有一定的海鹽資源。環海地區主要包括了三大鹽區:(1)長蘆鹽區:長蘆鹽區的鹽場主要分布在樂亭、灤南、唐海、漢沽、塘沽、黃驊、海興等縣區內。其生產規模(包括鹽田面積、原鹽生產能力和鹽業產值等)占全國海鹽的25%~35%。(2)遼東灣鹽區:遼東灣鹽區有復州灣、營口、金州、錦州和旅順5大鹽場,其鹽田面積和原鹽生產能力占遼寧鹽區的70%以上。(3)萊州灣鹽區:該區是山東省海鹽的主要產地,包括煙臺、濰坊、東營、惠民等地區的鹽場。
4、金融業。從目前環渤海經濟圈金融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第一,金融保險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較低。第二,各省市金融保險發展各自為政,未能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合作格局,大大降低了金融資源的使用效率,制約了金融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第三,沒有建立起功能完備、實力較強的區域金融中心,以發揮其服務于全區域的較強的集結資金、融通資金、聯結與輻射功能,進而帶動整個區域快速發展。目前區內各省市已經意識到金融業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性,各地單獨規劃金融中心的傾向比較突出,由于區際間及內部資金流動路徑仍然散亂,因此這種多中心競爭格局難以提升區域金融體系的運行效率。京津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雙核”各有優勢。北京作為全國金融管理、決策和信息中心,發展金融業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較優勢。天津歷史上是中國北方的經濟金融中心,已有上百年的金融積淀,而且目前的金融業也較發達。但由于近些年其內部都還缺乏健全的發揮經濟金融中心作用的功能,特別是沒有像紐約等國際化大都市那樣的獨自發揮較大經濟金融中心作用的強有力的經濟金融實力,而又不能在聯合中實現優勢互補和京津城市經濟一體化發展,從而也就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建成一個較大的經濟金融中心,既影響了各自的發展及競爭力的提高,又制約了“雙核”功能的發揮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
5、物流產業。環渤海地區是我國最具有活力的經濟區域之一,區域經濟發展十分迅速,擁有發展現代物流業的雄厚基礎。從國際范圍看,環渤海地區處在東北亞經濟區的中心地帶,是中國北方地區進入太平洋走向全世界的重要通道,區位優勢突出;從國內范圍看,環渤海地區處在中國華北、東北和華東三大區的結合部,是中國城市群、港口群和產業群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是中國經濟自東向西擴散、由南向北推移的紐帶。可以說,環渤海地區是東北亞地區中最有潛力、輻射力最強的區域,區域經濟的發展必將需要與之適應,并適度超前的物流業的快速發展。
6、旅游產業。環渤海地區旅游業的區位比較優勢明顯,旅游資源豐富;尤其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類:如一宮兩陵、故宮、孔府文化等旅游產品集中的地區;以及自然景觀旅游群落:如:青島、大連、秦皇島、天津海濱水風景,京津內長城、泰山、燕山的山景觀。區域內其中北京、大連、青島、沈陽、天津、濟南等城市的旅游業都最為發達。將環渤海地區區域內的城市按旅游業發展程度可以分為4級,環渤海地區的一級旅游城市是北京;二級城市為天津;三級旅游城市包括大連、青島、煙臺、秦皇島、丹東、唐山、濰坊、威海;葫蘆島、營口、盤錦、滄州、濱州和東營為四級旅游城市。環渤海區域內的城市旅游業發展首位度很大,北京作為這一地區的首位城市,旅游業發展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區域內旅游業發展極不均衡。
二、當前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結構存在不合理性
當初規劃環渤海的主中心有兩個,一個是北京,一個是天津;副中心也有兩個,一個是青島,一個是大連。環渤海地區的國有經濟比重較大,行政干預經濟的力量還比較強,市場力量決定資源配置還相對較弱。環渤海經濟圈盡管存在著許多發展橫向經濟聯系的有利條件,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仍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理想的橫向經濟聯系局面,經濟圈內相互協作與經濟一體化的關系還沒有真正形成。環渤海經濟圈實際上由三個相對獨立的“港口——腹地”經濟區域構成:一塊是遼東半島經濟區,以大連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東北地區;一塊是京津冀北經濟區,以天津為主要出海口,腹地主要是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第三塊是山東半島經濟區,以青島為主要出海口,腹地是山東半島和華東部分地區。這三個區域從幅員和人口規模,都可以發展成相對獨立的都市經濟區,相互間經濟聯系沒有長三角和珠三角內部城市間那樣緊密。
環渤海地區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調整結構方向差距大,使得出口加工區難以迅速發展,無法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該地區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在改革伊始就已明顯老化,技術裝備落后狀況比較嚴重。從三省二市的產業結構看,北京為“三二一”結構,其他四省市為“二三一”結構,而且只有天津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超過50%。從產業內部結構看,第二產業中主要是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比重較小,而且傳統產業偏重資源型,附加值相對不高。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所占比重過小,不符合世界第三產業的發展趨勢。
環渤海地區產業同構性強,區域之間的產業關聯少,區域內產業鏈殘缺、不完整。除了大部分省市都有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產業外,目前又在競相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都要求有自己的出海口。以環渤海地區的核心京津冀為例,其各自確定的支柱產業大體上是雷同的。如北京的支柱產業是汽車、電子、建材;天津是機械裝備、電子新技術、化工、冶金;河北也是化工(醫藥)、機械(汽車)、電子、冶金、建材。這種區域性的產業結構雷同現象嚴重破壞了環渤海經濟的互補性,阻礙了區內經濟的擴散與關聯程度,影響了區域產業鏈的形成以及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區域內各省、市大多已形成自我循環的“都市經濟圈”,區域聯合的意向多于實質性行動,爭當“龍頭”的傾向依然存在。區內各省市及各城市經濟圈產業自成體系,缺乏合理的產業分工和經濟聯系,特別是區內在對外經貿關系上不能形成一股合力。這種狀況使得區內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有限的資金分散使用,科技人才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從而削弱了區域競爭力。
三、加強環渤海區域產業合作,優化產業結構
近二十年來,地域分工越來越復雜,許多的生產過程都成為了一個一個的斷片,全球規模的地理區位移動迅速發展。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致力于發展服務業以及制造業中的高新技術產業,而那些資源、資本密集型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工序等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環渤海是日本和韓國向外轉移重型產業如石油化工、鋼鐵、造船等的理想輸出地。在日韓的產業轉移中,環渤海完全可以成為受益地區。從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來看,我國經濟增長重心出現北移趨勢,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重心也正在北移。這些都有助于環渤海經濟圈依靠區位、港口和制造業基礎優勢,引進、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資本型制造業,加快產業與國際接軌,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規律,加快生產要素在環渤海經濟區的流動,引導和鼓勵環渤海經濟圈區域內產業的分工、轉移和調整,促進產業結構梯度轉移,推進環渤海地區經濟布局和產業結構合理化。
汽車產業合作。環渤海地區的各省市都具備一定的汽車產業基礎,都具有發展現代汽車產業的潛力和愿望。實現分工協作,形成合力,是區域內各省市促進汽車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各地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區域合作的重要性,認清各地區由于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只有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才能充分挖掘自身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的生產力潛能,從而取得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環渤海經濟圈內三省兩市的汽車產業各有不同的比較優勢,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汽車產業若能夠在不斷的加強自身發展的同時,與其他省市汽車產業選擇合理的合作模式相互合作,各顯其優勢而避其劣勢,優勢與優勢結合,優勢與劣勢合作,勢必推進環渤海經濟圈汽車工業的合理和快速發展。
電子信息產業合作。環渤海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相對松散和孤立,雖然有北京的聯想、方正、清華同方和天津的摩托羅拉以及青島海爾等大型企業,但尚未形成有機體系,綜合配套能力明顯弱于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在環渤海地區各個省市都將電子信息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的同時,如何積極統籌環渤海經濟圈中的協調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城鎮體系、產業布局等,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和積極性,建立合作聯動的載體和機制,以推進環渤海地區電子信息業共同發展成為了環渤海地區各個省市面臨的主要問題。今后環渤海地區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模式應當是以北京作為電子信息產業的研發中心,同時發揮各省市優勢,建立不同的產業基地群:(1)軟件產業基地。環渤海地區的軟件產業發展態勢基本上是北京占據主導,遼、魯快速發展。(2)移動通信產業基地。天津擁有目前最完整的手機生產及配套廠商和設施基礎,并將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配套廠家群聚之地。(3)家電產業基地。近年來膠東半島家電制造基地的地位不斷提升,并將進一步促進并有力推動我國家電產品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和國際化。
區域金融業合作。在環渤海區域建立具有自生能力的經濟系統,區域金融中心的確立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環渤海區域內六個重點城市(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都曾提出要建立金融中心的設想。以北京、天津、大連、沈陽、青島、濟南為代表的提出要建設環渤海區域金融中心的城市中,規劃重點比較散亂,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并不突出。這種多中心格局和缺乏分工的金融職能定位不利于提升區域經濟運行效率。區域金融資源亟待通過功能定位來整合資源,共建區域金融發展新格局。環渤海地區金融合作的實現需要多個層面共同努力與合作,僅需要三省二市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監管部門的跨地區合作、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而且需要各類金融機構之間的縱向與橫向合作、金融創新、金融產品研發與大力拓展中間業務等方面的合作。
物流產業合作。環渤海地區眾港口都應充分利用自己的位置和自然條件優勢,完善物流系統。環渤海三省兩市中北京已成為中國大規模的貨物集散地之一,成為中國以進口為主的國際采購中心。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北京市正以物流中心為核心、配送中心為節點構建全方位物流網絡系統。天津物流需求量可以和北京相提并論,在物流服務定位中,天津物流更多的服務于制造業、電子行業等高附加值產業,而北京物流則更多服務于商業。大連和天津可以成為北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青島成為新亞歐大陸橋的橋頭堡,并且煙臺港也為新歐亞大陸橋起分流作用,使環渤海地區成為歐亞大陸橋客貨物的出海口,發展歐亞大陸橋過境業務,提高其在國際港口運輸體系中的地位,以增強各港口在世界中的競爭實力。
旅游業合作。環渤海區域各省市旅游資源產品互補性和區位基礎設施統一性,為環渤海地區旅的合作提供了良好條件和廣泛的合作領域。對于環渤海區域來說,較現實的選擇是近期重點推動次區域合作,即以北京、天津、大連和青島為次區域中心,利用它們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首先進行遼東南、京津唐、山東半島3個次區域旅游合作。隨著次區域合作的進行,以及環渤海經濟圈的形成,旅游合作再逐步達到區域一體化聯合。將環渤海地區旅游和經濟資源聯成一體,加強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旅游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共同開發和利用,將會對這一地區的經濟騰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還要整合不同所有制下的產業資源。環渤海地區由于民營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產業發展氛圍,與浙江等民營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相比,差距比較明顯。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整合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下的產業資源,發揮各自的體制優勢,實現環渤海經濟圈產業發展的實質性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