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 四項堅持扭轉“有城無業”困局
2009-7-2 15: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早在2005年修編北京城市規劃的時候,曾有專家對通州、順義、亦莊三個新城做以比較,而最終得出通州“有城無業”的結論。正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時期的通州區,從區位優勢來講,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向高端產業集聚和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大辦鄉鎮經濟的時候,通州的經濟總量曾高居遠郊區縣首位。“后來,我們承擔了大量的中心城區的人口,人口規模近百萬,跟其他區縣相比,主導產業模糊不清的問題日漸嚴重。”通州區副區長張華說。最終,根據“區域服務中心、文化產業基地、濱水宜居新城”的發展目標,確定“優化提高一產、二三產業并重、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發展思路。依托國家級、市級開發區,依托規劃建設中的五大城市功能區和長安街延長線、城鐵沿線等重點區域和節點,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培育現代物流、高端商務、文化產業三個主導產業,工業重點發展光機電一體化、汽車零部件、能源環保、都市型工業四個方向。實現一二三產聯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運河沿線、京沈高速沿線和京津通道三條產業發展帶。
“近幾年,我們的產業發展已經進入加速發展時期,各項經濟指標都在大幅增長,特別是現代物流產業已經呈現出集聚發展的特點。”據張華介紹,通州區目前已聚集了北京煙草物流中心、出版發行物流中心、蘇寧電器[16.02 0.06%]華北總部等十余家大型物流項目;“總部+物流”、“生產基地+物流”、“展示交易+物流”三種典型發展模式初顯端倪。“能源環保產業作為通州區重點扶持的一個新興產業板塊,近年來在我區發展迅猛,產業特色逐步顯現,已凸顯優勢和發展潛力,我們將全力打造能源環保產業平臺,加快產業聚集,力爭早日形成我區新的經濟增長極。”張華說。
通州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優越,文化底蘊深厚,戰略地位重要。張華認為在環渤海經濟圈蓄勢待發、北京城市發展重點戰略東移的良好機遇下,要實現產業向高端發展集聚的目標,必須做到“四個堅持”。那就是堅持高端發展、堅持創新發展、堅持集群發展和堅持品牌發展。
而這一切,首要的一條就是要堅持高端發展。根據新城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快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要在產業的上游、高端、頂級上下功夫,積極占領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金融后臺服務、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產業等作為提升和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通州區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同時,制造業也要走高端發展的路子,提高準入門檻,限制那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產業,形成擇優劣汰的發展機制,切實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產業發展的輻射力和帶動力。
創新發展以高端發展為基礎,在高端的“底子”上創新思路。要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創新體制,優化環境,加快發展。張華表示:“這方面我們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適應宏觀形勢和政策變化,調整完善了園區管理體制,充分調動了區、鎮兩級發展園區的積極性,將全區優勢發展資源進一步向園區集中。另一方面是制定一系列發展政策。設立促進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企業落戶、建設當中的相關問題;設立項目入駐綠色通道,重點項目實行全程代辦;設立聯合踏勘制度,提高項目審批效率,減輕企業負擔;設立投訴追究制度,廣泛接受企業對政府部門行政效能監督;設立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制度,完善政企溝通平臺。”據張華介紹,通州區出臺了《通州區促進產業發展暫行辦法》,對符合新城定位的現代物流、文化創意、總部經濟等給予重點扶持,對各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的研究、制定工作給予科學指導和大力支持。
產業的綜合效應最終要通過產業集群來體現。集群發展成為通州的又一“法寶”。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的原則,推動二三產業的發展。要按照三條產業帶、五大功能區的布局實現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同時,又要推動行業集聚。以龍頭企業和主導產業為依托,形成物流產業集群、環保產業集群、光機電集群、文化創意集群、高端商務集群、金融后臺集群等,增強產業發展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地區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說高端、創新和集群尚為基礎,那么區域經濟的品牌發展則是提升區域整體形象的關鍵。綜合運用各種宣傳手段,加強區域產業推廣,通過組織論壇、會展等各類交流活動,加大向國內外整體推介的力度,打造和提升通州區產業知名度。2008年10月,通州區推出新城商務年會,吸引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的積極參與,年會中共有14個重大產業項目簽訂了入區協議,涉及文化創意、會展、制藥、物流、加工制造等領域,投資總額達172.2億元。品牌效應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