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代企業需要“專業”與“創新”
2009-7-16 14:0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沿襲了幾十年的、由政府對國際貨運代理企業的經營資格進行審批的管理方式目前已經正式結束,隨著登記制的到來,中國的國際貨代行業可望步入真正的、平等的市場競爭年代。日前,在國務院下發的2004第1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中,國際貨代企業經營資格審批被列入取消的409個項目之列。從商務部有關業務司了解到,從收到文件之日起,該司已經不再接受新的企業申報,設立新的國際貨代企業,只需要進行工商注冊登記。至于國際貨代企業500萬注冊資本的門檻、自然人在貨代企業中的占股比例限制等問題,也都因審批制取消而自動變得不復存在。
這是一條許多人盼望了多年的喜訊,是中國運輸市場進一步成熟的表現之一。但是,審批取消,只是國家對國際貨代行業的準入門檻降低,那么市場又是怎樣一種態度呢?貨主們又是怎樣想的呢?準入門檻撤掉了,注冊資金幾十萬甚至只有十幾萬的地下貨代、掛靠貨代一下子有了合法經營資格,國內外的船東是否能向所有的貨代放提單?加大的經營風險能承擔嗎?貨主們對新興貨代能放心托付嗎?
一、貨主對貨代企業可謂期望甚深
其實,在貨主眼里,貨代還是傳統意義上的貨代,不只是能代理報關、報檢,還可以直接向船公司訂艙,并非掛塊牌就成“一代”。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經營能力,再加上優質、全方位的服務,才是貨主需要的貨代。
在貨運市場,貨主與貨代是一對共生體。目前,貨主與貨代的矛盾(除客戶指定的貨代外)并不是十分突出。實行登記制以后,貨代企業會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對貨主而言,貨代業的競爭,一方面會給貨主企業帶來“價廉物美”的服務,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貨代魚目混珠,要選可信賴的貨代也不是一件省心的事。具體來說,貨主對貨代企業可謂期望甚深。
1.操作要規范
根據原貨代管理條例,一個貨代企業至少有5名熟練的操作人員,近幾年中國貨代協會開展貨代從業人員培訓和考試,提高了貨代業的服務素質。貨主企業目前對貨代企業最頭痛的是,提單繕制不規范。貨代往往為了節省費用,在社會上招一些只懂得ABC的人員就上崗操作,認為反正提單要傳真給貨主確認,馬虎一點沒關系。據有關外貿企業反映,一張提單上竟有幾十處差錯,差不多提單上蓋滿了“手指章”,而且更正后的提單再審核還有錯,不但增加了電訊費用,還浪費了人力。這樣的貨代,貨主下次還敢用嗎?誠然,不排除外貿企業在托單中也有草率之處。但貨代既然服務于貨主,就應該提供完善的服務。不少貨主建議,貨代企業應建立審單崗位,由具有資質的操作人員對繕制提單進行復核,差錯不出門。
2.收費要合理
以上海為例,從貨物送指定的倉庫裝箱直到出運,包干費用從七、八百元到1500元/TEU不等,個別的甚至超出1500元,最低的與最高的相差一倍,特別是FOB下客戶指定貨代的,更是收費高的沒商量。
3.擺正服務與經營的關系
部分貨代攬貨很積極,但回退已報關的外匯核銷單、報關單退稅聯不積極,總要貨主多次催促。若遇到要改單,退單更是遙遙無期。從外貿經營來講,大部分利潤都體現在退稅上,“二單”回退遲緩就影響到資金周轉,也影響到與貨代費用的結算,也就影響到貨代與船公司或貨代之間的費用結算,造成了貨代自身的經營困難。現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貨代回退“二單”才結清費用。為什么“二單”回退不及時呢?有的貨代講海關沒退下來,但是據海關官員表示“按正常作業流程,出口貨物報關出境,在海關正常結關后7天內,企業可辦理退稅證明聯簽發手續”。問題還是出在貨代身上,一是重攬貨,輕后續服務,認為一、二張報關單去辦理一次不如積多一點一道辦。另一是因為貨代之間互為代理,特別是經營能力差的、掛靠的小貨代,因為費用結算上的滯后,“二單”被扣留在一代。
二、傳統貨代行業必須創新才能沖出突圍
長期以來,我國的國際貨運代理一直處于船、貨之間,業務范圍局限于訂艙、報關、轉運等簡單環節性服務,可謂“按部就班” 、“循規蹈矩”。隨著市場的發展,這種經營方式不斷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沖擊,傳統貨代企業市場份額迅速下滑,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1.面臨的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在一般貨運市場,船公司紛紛伸長觸角,采取服務延伸戰略,實施營銷一體化,提供承運、貨運代理的一條龍服務。如中遠、中海等大型航運企業,都相繼設立了自己的貨代機構,在多式聯運市場,除了船公司不斷延伸內陸運輸服務,努力拓展門到門運輸外。一些海外船公司與鐵路部門紛紛聯合,推出鐵海聯運集裝箱班列,直接提供一票到底的多式聯運服務;鑒于航運市場漸趨透明,一些大的貨主、港航企業也利用各自貨源和壟斷優勢,設立貨代公司。這些都動搖了以差價和訂艙金為盈利目標的傳統貨代的生存基礎,傳統的國際貨運代理的生存空間日趨嚴峻。
2 .人才流失現象加劇
傳統貨代企業從事的是單一的重復性運作,工作繁瑣,模式固定,對基本操作人員素質要求不高。這肯定會使人才的發展空間受限,人才流失是必然的現象。
3.貨主、船東以及海關關系難處
自身沒有船舶做堅強的后備支持,又要面對眾多同行的虎視眈眈,傳統貨代企業周旋在貨主、船東、海關之間,從攬貨、訂艙、通關到保證貨物順利出運,期間可能需要解決各種“突發事件”,并且整個過程環環相扣,容不得半點疏忽。
4.長期處于低層次的經營狀態
我國傳統貨代企業長期處于低層次的經營狀態,系統組織能力不高,又缺乏有效的網絡基礎,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務有一定的難度。完成實現物流服務一體化的轉型是傳統貨代企業的最終目標,但卻是相對較長的奮斗過程,不管從人員、管理、規模、設備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就響應貨主的期望來說,我國傳統的貨代行業還需要不斷地增強內功修為,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努力提供優質全方位的服務。在以上這種現狀下,傳統貨代行業必須大膽創新乃至轉型才可以突出重圍。
三、“專”與“創新”是貨代企業實現自我提升的關鍵詞
傳統的貨代行業作為社會專業化分工已成為成熟市場環境中不可缺少的條件,既然短時期不能做到“全”,那就要在“專”上下功夫。首先,由于長期從事某一固定環節的運作,傳統貨代企業必然在對行業行情的洞悉、服務理念的貫徹及合理客戶模式的應用上占一定的優勢。其次,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型傳統貨代企業應普遍采用“無時限”工作制,24小時為客戶提供所需服務。
1.思想創新
實質上就是思想的轉型,無論企業還是員工都不應該滿足于目前的工作狀況,思想意識要向全方位化轉變。
2.市場創新
從貨代行業的內部及外延兩方面著手,尋找發掘新的客戶群體,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這就要求傳統貨代企業在鞏固傳統主業的同時,努力完成“門到門”全程式服務。同時要積極樹立品牌意識,以客戶為導向細分市場。目前,國內外貨主制定代理方案的做法已經越來越多,顯然他們看重的不只是貨代規模,更主要的是服務的規范化和完善性。
3.制度創新
傳統貨代企業多半規模較小,勢力單薄,必將處于最危險的境地。因此,尋求各種渠道的合作是貨代企業制度創新的有效途徑。通過合作,用較小的投入擴大市場覆蓋面,開拓國際市場,實現聯合中有競爭,競爭中有聯合。具體來說,有三種合作的途徑:
首先,加快貨代行業內部的聯合和兼并。面對“強敵”壓境的態勢,貨代企業必須首先改變孤軍奮戰,分散經營的局面,適時調整戰略,停止“內戰”,加強聯合和兼并,以求保住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其次,尋求和船公司、貨主企業的戰略聯盟。聯盟體的成功運作,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成本,同時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范圍。實際上,船公司都會與一些大的貨代企業簽有單獨的協議運價,一些貨主企業也希望能和貨代企業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系。另外,加快和國外貨代企業的合作。我國貨代企業必須認識到國外貨代企業既是競爭對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
只有在認清市場與行業形勢,明確自身企業的優勢劣勢之后,及時把握住市場機會,不斷創新,我國的傳統貨代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提升,也才能夠得到市場與貨主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