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海沉浮數十載 擊風搏浪立潮頭
2009-7-15 22:57: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王秀香
改革開放30年,北京市西南郊冷庫作為國有冷藏企業的代表,隨著中國歷史風云的激蕩,在蒼海中幾經沉浮,在擊風搏浪中奮進。她讓人們看到,一個國有企業沉與浮的置換,枯與榮的轉變。她就像一個窗口,透視著我們的國家一步步從羸弱走向繁榮的過程。
蕩漾激情的綠色暢想
1978年,在北京城南鄭王墳這塊熱土上,一群蘊藏著無限青春與朝氣的熱血青年開始了創建亞洲第一大冷庫的艱辛歷程。
赤膊的雙肩被烈日炙烤,揮鎬揚鍬的手掌被磨出過鮮血,但這些年輕的建設者依然“斗志昂揚”。就這樣,電纜溝在腳下延伸,黃土地披上了綠色的戎裝——淡綠色的亞洲第一大冷庫巍然屹立起來了,3座總儲量4.5萬噸的冷庫成為南三環一道最亮麗的風景。據這些建設者回憶,盡管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建設的是4.5萬噸大型國有冷庫,但當灰色的建筑物拔地而起,裸露的黃土地上撐起鋼鐵的“骨架”,他們還是被這當時亞洲第一大冷庫的氣魄所深深震撼。
以后的日子里,這些建設者們理所當然成為了這里的主人,擔負起保首都市場、平抑物價的重任,每年幾萬噸豬肉通過這里送上京城百姓的餐桌。由此,西南郊冷庫被京城百姓親切的稱為 “首都人民的大冰箱”,企業也被評為全國花園式工廠。
從不愁吃到沒得吃
如果歲月可以收藏,20多年前發生在西南郊國有冷庫里的一切,一定是人們難以割舍的記憶。
從1978年冷庫建成投入使用到1993年,10多年的時光,這座當時亞洲最大的冷庫被視為“國庫”。其主要職能是承擔政府凍肉儲備、平抑市場物價、保首都市民“菜藍子”等工作。每年,政府會從全國各地調進凍肉放入冷庫存儲,人們稱之為“政府儲備肉”。儲備肉的調入、調出完全由上級主管部門負責,企業工作任務只是管好庫內商品不發生質變、不出安全事故。因為承擔著特有的職能,也獨享著豐厚的收益:冷庫在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4.5萬噸冷庫經常處于飽和狀態,所存商品的銷售也是 “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企業職工的收入由財政補貼作保證,自然沒有任何風險。
然而,誰也不會料到,在后來的幾年中,令人引以為豪的國有冷庫會成為壓在人們心頭的沉重包袱。
1993年,是北京商業企業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第一年,新舊體制沖擊十分明顯,舊的體制被打破,新的體制沒有確立起來。市場經濟到底是怎么回事,人們心里根本沒有底,企業及職工都處于迷惘之中。冷庫的職能、經營方式、管理模式等各方面似乎都得了不適應癥,曾經引以為榮的龐大冷庫一下子成了人們的“心病”。固定資產大,曾是企業巨大優勢,但當龐大的冷庫沒有東西可存的時候,這巨大的固資就成了“大包袱”。4.5萬噸冷庫平均庫容利用率只有27%左右,1座1.5萬噸的三期庫被迫停運。
“冷庫停運”、“冷庫停運”、“冷庫停運”……當“冷庫停運”這四個字在廠區猛烈蔓延時,職工們的感覺不啻于一場災難。他們深知冷庫停止運行意味著什么。運轉多年的冷庫一旦停止降溫,維護、導熱、保溫都將出現諸多不良后果。再有,如果冷庫停運,折舊照提,錢無處來,人無處去……令人擔憂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就像倒下去的多米諾骨牌在員工內心形成可怕的隱憂:“饑餓的冷庫吃什么?企業發展路在何方?”
1993,黯淡、焦慮、徘徊、傍惶……西南郊冷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從培育市場到交易中心
有時候,一無所有也是一種力量,一種自我救贖的力量。現實的困境沒有壓跨這些曾經的冷庫建設者們。相反,一場蘊育生機的思想大解放由此而生,陷入谷底的西南郊國有冷庫正醞釀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過去的冷庫是靠儲備肉為生的,冷庫的商品90%以上都是由政府調撥。而市場經濟卻讓冷庫賴以生存的儲備肉在以加速度的方式銳減著,從幾萬噸到幾千噸,政府儲備費也從幾千萬元下降到幾百萬元。沒有了儲備肉,冷庫只有靠出租庫容來維持生計。可是,誰來這里存東西呢?怎么能夠讓人們知道亞洲第一大冷庫正在嗷嗷待哺呢?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為了找到新的出路,企業開展了“冷庫向何處去”的大討論,上百條合理化建議匯集了起來,干部、職工形成了一個共識:“酒好也怕巷子深。”只有讓全國的客戶都知道北京的大冷庫,企業才有生路。而這種意識在當時還是相當超前的。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于是一個“筑巢引鳳”的策略出籠了。為了培育市場,在冷庫大院內建立起了臨時肉類水產品交易市場,把客戶引進來,在這里交易的客戶自然把商品存在冷庫。針對客戶散、小的特點,從1994~1998年又投入上千萬元,對冷庫進行技術改造、維修,劃小庫內單位存儲空間,這樣“巢”筑起來了,“鳳”也越來越多。冷庫外租業務收入從無到有,從幾十萬元到幾百萬元,1998年增長到1731萬元,平均庫容利用率達到85%左右。冷庫顯現出了生機,“人氣”也一點點旺了起來,大院內呈現出車水馬龍的景象。
看準的這條路沒有走錯,乘勝前進就成了企業必然的抉擇。借助戰略管理的理論,該冷庫又提出了“以庫興市、以市養庫”的經營方針,借助北京市政府擴大發展批發交易市場的難得機遇,對原有的臨時交易市場進行擴建。投資3000多萬元,將原來1000平方米的臨時交易大棚,擴建為1.1萬平方米的交易大樓,力求使交易市場不僅成為北京市民的交易批發場所,更成為“三北”地區肉類、水產品的集散地。經過一年多的努力,1998年,新的交易大樓落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招商效果,客戶由原來的130家增加到300家左右,年交易額由原來的2億~3億元增加到5億~6億元,企業每年不但可以直接收取攤位費600多萬元,而且冷庫外租業務也由此更加興旺發達,年冷庫出租收入可達2000多萬元。
短短幾年間,西南郊冷庫從培育市場到形成批發交易中心,企業步入了全新的發展軌道。這種飛躍源于深刻的社會變革,更源于思變、求變的思想解放。
從單一品種到多種經營
經歷了計劃經濟的輝煌,又經受住了陷入低谷的困境考驗,企業逐漸成熟了起來。擺脫了“沒得吃”的困境,只是“春天故事”的一個開始。改革開放,攻堅克難的號角聚合了企業發展的最強音。
在對市場進行調研中發現,北京市民對凍肉的需求在急劇的下降,市民喜鮮厭凍,北京鮮肉經營點猶如雨后春筍般迅猛地發展起來。于是,西南郊冷庫的領導與員工厲兵秣馬,以求新的突破,大膽的嘗試鮮肉經營,提出了貿、工、農一體化聯合發展的鮮肉經營思路。在具體運作上,按照“一體化”的構想,在得到集團公司大力支持的情況下,與大興縣肉聯廠合并共同開發生豬的生產、加工屠宰基地。與此同時,還加強與外省兄弟單位合作,保證了生豬的貨源。
通過兩年的努力,鮮肉經營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截止到1997年生豬銷售已達4萬頭,1998年增加到10萬頭。生豬銷售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北京市的市場上有了相當大的影響。企業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而且進一步增強了在市場競爭中的自我生存、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為了讓冷庫的優勢長盛不衰,2003年他們又提出了以 “立足北京,面向三北,輻射全國,以冷鏈物流為軸心,構建現代營銷網絡體系,打造東方冷食品牌,使企業發展成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冷鏈物流企業”的戰略構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依托冷庫優勢建立了東方友誼冷鏈物流,由于順應了市場的發展,冷鏈物流再度發力,迅速進入了強勢發展的擴張期,企業收入成倍增加,很快躍升為北京市物流行業的一顆璀璨新星。
改革開放使一個傳統的冷庫企業發展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物流公司。職工們與他們深愛著的企業一同經歷著種種歷練,在識變、應變、求變中不斷成熟起來。
在過去的30多年,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國有冷庫敏銳跟蹤時代主題,應對市場變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自我拯救到快速發展,一頁一頁疊加起來的厚重歷史。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有理由相信,面對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難得機遇,西南郊冷庫將會以更令世人震驚的速度迅猛發展,成為讓世人矚目、讓企業職工備感自豪的興旺發達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