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蘇皖邊界正在崛起的新城
2009-7-1 11: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六月的泗洪縣城,處處塔吊林立、機聲隆隆,整個縣城如同一片火熱的大工地。在縣城中心,商貿第一街、文化大世界、水岸城邦等新地標建筑群剛剛整裝面世,在東郊,四星級國際大酒店、中心醫院新區、五大新型住宅小區和大超市的建設正齊頭并進,縣城的第四商圈——東部商圈正在形成。
泗洪縣委書記馮巖介
紹說,到2010年,泗洪縣將成為園林式、生態型、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等城市和蘇皖邊界有較強集聚力、輻射力的工貿旅游城市。
內涵提升
扮靚城市"年輪"
泗洪把城市建設的重點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全面推進城市基礎設施、旅游生態景觀等十大類、150項重點工程。今年以來,城區新增道路20.6公里,城區路網拓展到"十縱十六橫",城市框架達到5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里。
泗洪城市路網如同城市的"年輪",一年長一圈,"十縱十六橫"主要是近五年擴張的成果。但在泗洪人看來,更重要的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和發展內涵的提升。省級開發區、職教園區、商貿物流區、旅游新區等城市板塊產業興旺,功能不斷完善,泗洪城區人口總數已超過30萬人。這不僅為城市每一個擴張"年輪"帶來了多彩而厚重的色調,而且標志著泗洪縣城真正達到了中等城市的規模。
近兩年,泗洪圍繞建設"森林式、環保型、園林化、可持續發展的湖濱特色生態城市"目標,大力實施城區濱水景觀綠化、街頭公共綠地及道路綠化工程。僅2008年就新增綠化面積50萬平方米,今年,縣委縣政府又啟動了一批綠化工程,綠化面積達到12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8億元。在泗洪投資的客商們都說,這幾年泗洪城市變化很快,越來越漂亮了!
產業興起
點亮城市"星空"
產業的發展是城市發展的應有之義,城市的擴張離不開產業的支撐。泗洪城市的發展始終伴隨著交通條件改善的節拍,而眾多產業的崛起,猶如一顆顆閃亮的星星,點綴了這個新型而美麗的城市。
近年來,泗洪利用交通事業快速發展的良好契機,大力推進城市擴張和產業發展。穿越縣城北部和東部城的寧宿徐高速公路,成了工業園區發展的大動脈,高速公路兩側還吸引了眾多的物流企業,成了物流產業帶。目前,宿淮鐵路開工在即,該縣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該鐵路建成后將在梅花鎮與寧宿徐高速公路形成立體交叉,縣鎮在此規劃了新的物流園區,10多個物流企業正在這里落戶。今年即將開通的245省道和即將開工建設的330省道,分別貫穿泗洪縣城東部南部地區和洪澤湖沿線,串聯眾多的旅游景區和高效農業觀光區,并刺激更多產業的開發和興起。
圍繞建設蘇皖邊界商貿物流中心的目標定位,泗洪堅持"培育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建設商貿城"的發展思路,自2007年以來,泗洪縣城以商業中心泗州大街為中軸,從東到西形成了分工合理、極富特色的三大商圈,年實現營業額在百億元以上。東部商圈以時代超市新店和四星級大酒店為龍頭,帶動兩個大型商業步行街、東盛大都會、汴河商苑發展。中部商圈以時代超市主店、泗洪商場和三大商業銀行為核心,拉動周圍眾多的多功能商業單元,形成了融餐飲、休閑、購物、金融等服務業為一體的商業中心。西部商圈處于縣長途汽車站和寧宿徐高速公路入口交匯區,以華東金谷農資城、紅利來建材大市場、農機汽車大市場等五大專業市場為主體,集商業、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直接輻射皖東北的兩市六縣。幾大商圈的功能不斷完善,進一步鞏固了泗洪作為蘇皖邊界重要物流中心的地位。
民生為本
鑄就和諧新城
"搞城市建設,最重要的是以人為本,興辦關系民計民生的好事實事。"泗洪縣政府縣長徐德經常這樣說。
在城市化進程中,泗洪多措并舉,著力提升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對于生活環境差的"城中村"進行有計劃地改造,切實改善群眾的居住環境。2007年以來,城區共完成130余萬平方米的舊城改造工程。同時,大力推進住宅工程建設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努力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目前,全縣已建成和在建小區共計46個,總占地面積5000余畝,建筑面積達499.8萬平方米,已建成350.8萬平方米。為切實解決好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難問題,泗洪規劃建成了經濟適用房、安置房、廉租房和藍領公寓62.9萬平方米。現已有6000余戶居民入住,他們的房價僅為同地段商品房價格的一半。
泗洪縣還加大投入,讓百姓享有更多的文化、教育權利。總建筑面積達6.8萬平方米的文化大世界,建成后將極大豐富縣城居民文化生活。投資4.8億元的宿遷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了該縣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全面建成后可容納在校生1萬多人,設置電子信息、機電工程、財經商貿、社會服務等六個部,將有力提升泗洪職業教育水平,為企業輸送更多的高等職業人才,反哺泗洪工農業的快速發展。此外,該縣今年還投入2575萬元,新建中小學宿舍、食堂和幼兒園建筑面積5.93萬平方米,年內將使1.5萬名學生順利實現寄宿。成立于2005年的"失學救助中心"、"大病救助中心"和"法律救助中心",讓弱勢群體充分沐浴著黨和政府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