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物流行業離振興還有多遠?
2009-7-1 0: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國務院通過的物流行業振興規劃,迅速在中國物流產業引發了極大的關注。在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出臺后,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秘書長崔忠付,他表示,去年全國的物流總額達到了近90萬億元,雖然同比增長了19.5%,但對比上一年,還是回落了6.7個百分點,可以看出金融危機對物流業的影響不小。而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出臺恰逢其時,將改善目前我國物流企業多而雜、小而差等多方面問題。
政策利好,產業利好,但正如任何一個政策真正發揮效應還需要一段時間一樣,物流行業的振興規劃,離物流行業的真正振興尚需時日。業內人士表示,物流行業能入選十大振興規劃,是因為物流業在現代服務業中與工業制造業關聯度最高,直接影響工業品的綜合效益。據測算,在全國物流總額中,工業品運輸的金額達到了總額的88.8%。物流行業的發展必須依托這些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這些產業跟國內外市場相連的重要載體。但目前中國物流行業的低效低質的競爭環境,遠未發揮現代化物流的產業價值。
“政策需要不同的實體來落實,不僅是物流企業和企業物流,物流管理軟件更應發揮自己的價值,深度參與這次物流行業振興的良機。”博科資訊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表示,“讓利好政策落地,才是物流振興的開始。”
數據顯示,從2003年到2008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的復合增長率達到24.77%,遠遠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預計2009年-2010年的增速在15%以上,遠遠高于全球4%左右的增速。這是中國物流產業發展的得天獨厚的機會,但在在國務院規劃的振興物流業的九大重點工程中,包括多式聯運和轉運設施、物流園區、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農村物流、制造業和物流業聯動發展、物流標準和技術推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物流科技攻關及應急物流等,普遍面臨物流工具效低下、物流管理粗放、物流信息化應用初級的三大難題。不解決這些企業端的核心問題,再好的政策也將無法發揮杠桿的價值。
一直以來,針對物流行業的振興話題,一直在圍繞購買多少運輸工具、并購多少企業、爭取多少客戶等純“硬件”范疇的范圍,可以說,中國物流行業的硬件水準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水準,達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物流“軟件”的標準上,還處于初級階段。
“物流行業的軟實力,體現在兩個層面,”沈國康認為,“一是物流公司在行業的價值鏈地位不高,一是物流軟件應用的不充分。”物流企業往往是企業的最末端環節,企業決策的最底層環節,而不是提升到了公司戰略的地位,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物流供應鏈管理早已經是一個戰略話題,甚至是一個企業決策的核心話題。但在中國,物流行業的自身價值體現的不高,更多的是成為運輸工具的代名詞,根本無法成為公司決策的依據。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很大原因,正是因為在物流信息化、物流供應鏈管理等軟實力上的缺失。物流行業必須先解決這些“軟”問題,才會在利好政策下實現振興的飛躍。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秘書長崔忠付說:“這次物流業的調整和振興方案的規劃的出臺,對物流產業的發展應該起到了一個奠基石的作用,整個物流體系得到提高和完善。”銀河證券陳雷認為,國際上一般用物流費用占GDP的比例來衡量國家物流行業的整體效率。如果我國能將這個比率降低一個百分點,就等于創造3000億元的經濟效益。根據聯合國開發署的估計,我國工業品的流通費用約占產品成本的20%-40%,而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為9%-10%。這說明,我國物流行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一面是打好前景,一面是薄弱基礎,這正是當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如今物流行業正面臨同樣的機遇。物流行業的振興規劃從提出落實,還需要多長時間?也許正如當年有人問你離互聯網有多遠一樣,可以說只在一瞬間,就是整個行業的觀念改變的那一刻。也可以說還需要5-10年,但這就是物流行業已經走在了振興的高速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