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沿線行政事業收費成航運負擔
2009-7-1 0: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前不久到長江采訪航運企業,船老板們不約而同地感慨,“現在真是掏不起‘小費’了!”
“小費”是啥?船老板對地方各類行政事業收費的戲稱。這些雜費少則一噸五六角,多則一噸兩三元,還有些是按次收費,看起來數目不大,可是積少成多也有“規模效應”。
船東老袁掐指一算,港口建設費、船舶簽證費、港務費、檢查費、復查費、護航費、過閘費,有些地方還要繳納治安費……一艘貨輪一年要繳納的“小費”多達二十幾項,名目繁多。七七八八湊起來,一家中型航運公司一年繳納“小費”的規模也能達到數百萬。
去年下半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航運業帶來了嚴重沖擊。市場需求急劇萎縮,運輸收費價格及利潤大幅度下跌,近七成的航運企業經營出現困難。這些似乎不起眼的“小費”更使企業經營雪上加霜,一位船東感慨:“跑一趟長江,就像去西天取經,經過大小山頭兒都難免被咬一口。”
長江一直被譽為“黃金水道”,12億噸的年貨運量使其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河流。在企業眼中,長江的“黃金價值”主要體現在運能大、成本低。一個標準集裝箱從重慶運到上海,走公路要1萬元,走鐵路要5400元,而走水路只需要3000元,耗時與鐵路相當。一列火車最多運60個集裝箱,而一艘船可以裝300至400個,運量相當于幾百輛重載卡車。有專家測算,如果充分挖掘,長江的年貨運量將相當于20條京廣鐵路。
然而,“小費”過多卻無形中抵消了長江的“黃金價值”。長江中上游地區產業相對不發達,產品多為低附加值的基礎化工原料、產成品和農副產品,對控制運輸成本的要求很高。在運輸繁忙的情況下,企業還能指望靠薄利多銷沖淡影響,一旦企業經營環境變差、資金壓力加大,“小費”就不小了。而航運企業在越來越重的負擔下,要么向貨主分攤,要么就犧牲效益。目前,這種狀況對中小企業的影響表現尤為嚴重。
據世界銀行測算,集裝箱碼頭8%的產值會留在碼頭和船公司,92%都會流向港口腹地,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實際上,長江、岷江、嘉陵江沿岸城市以及腹地省份的裝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化工業、材料工業等支柱產業的大宗物資運輸都需要水運,且依存度越來越大。港口建設、航道維護、安全管理……這些公共事業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國家這幾年對于水運的投資明顯不如鐵路、公路、航空,地方部門希望通過多收費來加快建設的急迫心情可以理解。然而,過多的收費不僅造成企業負擔重,還會影響地方的“大生意”。
前不久,國家推出了物流業調整振興規劃,老袁很高興,但他覺得眼下更需要減輕企業負擔,“如果能直接給我們減免一兩筆‘小費’,我就再多添些錢,加大船舶升級改造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