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西部區域競爭力取決于流通領域
2009-6-8 22:4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在人們普遍關注和重視制造業的產業轉移的同時,與制造業轉移相適應的物流業、連鎖零售業、專業市場等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也在悄悄地隨之轉移。例如,隨著廣東部分制造業向湖南、江西、廣西等省區的轉移,廣東連鎖零售業巨頭之一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已經在湖南、湖北、江西、陜西開始了大規模的連鎖擴張,在湖南的門店總數超過了20家;深圳茂業百貨通過資本市場已經成功入主四川成都商場;廣州物流龍頭企業寶供物流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在中西部各省的戰略布局;浙江銀泰百貨挑戰武漢三家零售類上市公司的收購與反收購商戰更是經典之戰。資料表明,越來越多的流通企業正在向中西部挺進。這種轉移的規模正如滾滾長江水,正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推進,成為推進東西部市場融合和市場深化的中堅力量。因此,中西部省區如何借機吸引和承接這種服務業的轉移,將比吸引制造業的進入具有更長遠的戰略意義。
一、中西部地區承接東南沿海地區商貿流通服務業轉移的時代已經來臨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在東南沿海省區紛紛跨過中后期,即人均年收入突破5000美元階段時,我中西部地區大多數省份已經相繼進入工業化中期,即人均年收入大多處于2000-3000美元階段。一般而言,在這一時期,一方面區域內的生產制造業處于加速擴張狀態,工業化進程開始向家電和重化階段升級轉型,另一方面,國際經驗表明,在這一時期,區域內的現代商貿流通服務業開始進入起步和初期發育階段,也即商貿流通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性產業和基礎性產業必須在這一時期開始得到培育、扶持和發展。只有當它及時得到發育成長,才能為工業化中后期形成的巨大生產能力建立起強大的市場體系和流通體系,使工業化進程不會因為“流通瓶頸”而受阻甚至出現“生產過剩”的危機。
一個區域內現代商貿流通業的發育成長有兩條路徑:一是內部生長;二是外部移入。前者更有利于本土經濟的發展,但后者更有利于行業的快速發展。由于中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還正處于如火如荼的狀態,原始積累沒有完成,資本和資源大多投入了生產制造業,本土現代商貿流通業的培育成長相對來說比較緩慢,因此,“內生型道路”必須和“外部移入”結合起來,通過吸引外部發達地區的商業資本、流通技術、先進的流通業態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的引進,和沿海發達地區商貿流通企業已經建立起來的流通渠道體系和銷售網絡進行“嫁接”,才能使本土商貿流通業更加快速地成長。
可以說,現在中西部正是吸引和承接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大好時機。如果說,五至十年內,中西部區域競爭力取決于制造業的話,那么,十年之后,將主要取決于流通領域的競爭力。
二、中西部地區吸引和承接東南沿海地區商貿流通服務業轉移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貿流通服務業的轉移規模、結構、水平等取決于承接地區域的承接能力以及轉移地的擴張能力兩個大的因素。其中,承接地的承接能力,即吸引外部流通服務業的內在拉力,主要取決于區域內的市場容量、制造業規模與結構、流通基礎設施狀態、政府決策及態度、區域服務業相關產業鏈的狀態、本地商業文化、本地企業的配套能力等因素。而轉移地的擴張能力則主要取決于主體企業的擴張沖動、能力及相關因素,包括本身的資金實力、管理水平、跨區域擴張和對外合作的經驗、企業文化融合能力以及自身的流通渠道建設狀況。
其就目前中西部地區的內部條件而言,制約和影響商貿流通服務轉移的主要內部因素有以下兩方面:
一是中西部的市場發育和市場需求已經成長到較高水平。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產業轉移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的,而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市場需求,也就是說,市場需求是否旺盛直接決定了流通服務業產業轉移的效果。目前,有些中西部省份區的商業能量在逐步放大,有些城市的商圈、商業街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高,如長沙的黃興路、武漢的漢正街、成都春熙路、蘭州商業步行街,有些本身就是知名的傳統商業旺地,這些都是吸引沿海商家關注的重要條件;
二是交通和通訊狀況直接影響流通服務業產業是否能順利地進入目標市場,也是其長遠發展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交通問題一直是制約中西部地區流通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但近五年來都獲得的快速發展。
2006年,河南高速公路建設一躍實現了六個“全國第一”, 2007年底,河南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3.8萬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4556公里,當年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里程達1500公里。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21.4萬公里,率先在全國中西部地區實現了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油)路目標 。中西部交通和通訊狀況的不斷改善,為這些地區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而物流狀況的提高會進一步推動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產業轉移。
我們知道,內因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內因必須通過外因才能起作用,因而中西部承接流通服務業的產業轉移更離不開來自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外部條件。即為流通服務業產業轉移的“外部推力”。這種外部推力一方面取決于壓力,另一方面取決于商貿流通企業的擴張沖動和擴張能力。就目前的條件而言,東部沿海區域相當多的商貿流通企業實現對外擴張的條件已經是“整裝待發”。
首先,目前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發展在東部大多數地區已經處于成熟階段。簡而言之,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流通服務業經過了十幾年的快速發展,原有的市場潛力基本挖掘“殆盡”,產品,技術,設備,管理等內外因素都處于重大調整和新舊更替之中,許多企業都進入到興衰轉換的關頭,迫切需要進行企業重組,來提高企業的活力,穩步發展。因而,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為了順利地推進產業的升級進程,就必須將自己已經熟悉的流通產業主動轉移出去,以便騰出更多的空間,資金,精力去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換代。
其次,經過近十多年的大擴張,沿海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已經積累了較強的實力,而本地的發展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于是紛紛謀劃著對外的擴張。而企業管理能力的提升和技術的進步又為這種擴張提供了支持。商貿流通企業規模的擴大又受限于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特別是跨區域的經營能力。這些年來,上海、廣東、浙江等省的流通龍頭企業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經驗,及管理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強了對區域擴張的風險防御能力及對不確定性的把握能力。同時,東南沿海地區的流通企業,有大約80%的流通企業實現了信息化,流通信息化的實現,推動了企業的流程改造和創新,IT系統能力的支持及企業員工素質的提升,而IT手段和強大的流程管理等新技術的應用可以做到大量復制單店的成功商業模式,快速發展零售企業連鎖化、規模化。流通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建設能力的增強,極大地推動了自身的跨區域擴張。
此外,東部沿海地區商貿流通企業跨區域發展還是抗衡外資流通企業的迫切需要。據統計,入世三年后,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業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進入我國,悄然改變了我國零售市場的格局,導致了國內零售企業更加嚴酷的生存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流通企業加速在全國的擴張,爭取在規模與市場占有率方面勝人一籌,這也是企業自身成長的必要途徑。 為此,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的政府對此大力支持。他們立足于本地區產業發展的現狀和長遠發展需要,積極推動流通服務業的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的升級進程。例如,早在90年代初,上海市經委就規定大型企業集團至少要有三個以上跨省市的企業,并建立了“上海工業省市間經濟協作資金”,專為跨省市擴張的企業提供貼息貸款。
三、中西部地區如何推進和提升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商貿流通業轉移的能力
商貿流通服務業具有較強的產業特殊性,尤其是渠道、業態、選址、連鎖、商圈等特殊條件和要求,不是制造業所具有的,因此,中西部地區在對待商貿流通服務業的產業轉移時,除了一般的產業轉移條件下,還要注意其特殊性。建議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繼續大力發展公路,鐵路,航運,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流通服務業產業轉移的物質和人員流通提供方便的渠道。
二是不斷加強和完善市場體制建設。要加強和完善中西部市場流通體制的建設,抓緊制訂和修訂推進流通結構調整、促進現代流通發展。對大型流通企業的開業進行必要的引導,如圍繞當地人口密度、現有商店的數量和服務地域范圍、新開店對現有商店經營收入、交通環境和就業機會等方面的影響,通過聽證等形式進行審查;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便利交通,完善商業網點規劃與布局;同時還要加強市場競爭機制的完善,要堅決整頓市場秩序,營造公平,公開和誠實守信的交易平臺,發對不正當競爭和地方保護主義;最后一點就說加強流通市場法律法規的建設和完善,特別是需要出臺關于流通服務業發展的相關法規。
三是創造吸引外部流通企業進入和轉移的政策環境。清理并取消各種阻礙商品流通的制度規定,放寬市場準入,推進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打破部門、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地方保護,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水平。加快建立企業信用體系,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堅決打擊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