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制約物流業做強
2009-6-5 13:1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承東啟西的安徽,擁有發展現代物流的區位優勢。但與先進地區相比,安徽省現代物流業在規模經營、管理方式、服務質量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金融危機沖擊下,挑戰更為嚴峻。
物流發展方興未艾
貨通天下,其利滾滾。物流業,作為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加速器,每一步發展,都在為企業贏取更多的財富。
“10年前要把服裝運到上海港口,首先要自己到處找大貨車,自己押貨運送,兩天多才能到。因為麻煩,又怕貨不能按時送到,很多單子不敢接。”合肥永利制衣公司負責人說。而現在,貨物備齊,只要一個電話,貨車就及時上門,10個小時送到上海寶山港,13個小時到洋山港。“不但運輸成本降低了,而且不用自己操心。”
物流產業的發展,讓企業從傳統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組織形式中解放出來,降低了產品銷售成本,提高了核心競爭能力。同時,它也促進了新型商業企業和業態形式的發展。這一產業,已成為我省提升經濟外向度、參與泛長三角發展分工合作的重要推動力。
調查顯示,2008年,全省營運載貨汽車近30萬輛,重型車比例超過12%,廂式貨車的比例近25%。全省道路貨物運輸業戶近15萬戶,其中100輛貨車以上的企業近600戶。全省資產超過2000萬元的物流企業66戶,年營業收入超過2000萬元的企業有115戶。
“我省物流業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特色。”省運管局局長魏士彬介紹,合肥充分發揮省會的綜合運輸網絡優勢,以物流園區為載體,形成了機械裝備、家電為主的制造業物流;馬、蕪、銅等地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發展以港口為主的原材料及機械裝備、汽車等物流業;皖北立足地方資源優勢,大流量的煤炭、農副產品物流,如火如荼發展。
物流業的騰飛,離不開基礎設施這一良好載體。截至去年底,全省在建重點物流項目167個,總投資223.億元。信息化,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另一支撐。省運管局對全省具有一定規模的593戶物流企業進行調查,其中224家擁有辦公自動化系統;191家擁有經營業務信息系統;一些優秀企業的物流信息化已經趕上了國內同行。
承東啟西的安徽,擁有發展現代物流的區位優勢。不斷完善的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設施,提供了良好硬件基礎。而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創造高效的物流環境,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務,是從整體上提高安徽企業和安徽經濟競爭能力的需要。“物流業是安徽的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上升空間!”專家如是判斷。
產業升級遭遇“瓶頸”
不可否認的是,安徽物流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發展水平較低。整體貨運樞紐站建設滯后,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運輸系統;經營主體分散,缺少主導市場的大型運輸企業;集裝箱車輛、廂式車輛、冷凍車輛等各種專用車輛所占比例較低。
“由此帶來的后果是,企業對第三方物流心存疑慮,對專業物流服務質量缺乏信心,這大大制約了第三方物流的發展。”合肥市物流行業協會會長孫宏斌分析。2008年,我省167個在建重點物流項目中,第三方物流項目僅57個,占比僅為34%,約三分之二的項目仍是工商企業自營物流項目。
企業堅持“內部作業”,確實有自己的苦衷。“服務不專業、可靠性差。”一家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曾經有貨物發出去不見了,跟物流公司反復扯皮,結果2萬多元的貨物,最后只得到5000元的賠償。
一間辦公室、幾輛貨車、幾個司機、送貨員,這就是合肥多數物流公司的基本構成。我省物流企業,要不只是個體運輸戶的“升級版”,要不就是傳統工業運輸、倉儲、批發企業的延伸。“這樣的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仍然是一種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組織形式,各種物流方式互不關聯,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造成效率低下,運力浪費。”專家呼吁,要重點培育一批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加快形成一批具備大型倉儲、干線運輸、連鎖配送、供應鏈管理、綜合服務等不同特色、網絡覆蓋全國的物流企業。
此外,物流活動涉及運輸、倉儲等諸多環節,有營業稅重復征收的問題。而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公益性基礎設施,投資大,回收期長,這方面政府性資金投入不足。這些問題,都制約著安徽物流業做大做強。
企業期待政策扶持
專家介紹,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加深,2009年成為安徽物流業最為困難的一年。物流業將進入增長趨緩、結構調整階段。客戶要求高、運營成本高,市場波動大、經營風險大,服務價格低、企業利潤低,將成為總的基調。記者從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有不少物流企業利潤下降、甚至虧損,部分地區中小物流企業開始退出物流市場。
“要盡快出臺扶持物流業發展的新政策。”采訪中,不少物流企業負責人呼吁,要制定車輛通行費優惠政策,鼓勵發展廂式運輸、甩掛運輸和汽車列車,運用經濟杠桿引導運輸經營者購買和使用節能、環保、標準化的車輛。應建立物流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物流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對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比照農村客運站的建設給予一定的資金傾斜;對物流信息化、物流新技術研發應用以及高端物流人才培養給予資金扶持。
此外,專家建議,當前要大力推動企業物流外包,形成“雙贏”。企業內部物流服務社會化,是大勢所趨。一方面,制造業可以更低廉的成本獲得更好的服務;另一方面,物流業的總市場份額也會有所增加。讓物流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抱團取暖”,共同克服當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