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對蘇北地區調結構促發展的思考

2009-6-4 23:2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強烈沖擊,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實現經濟穩定增長,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不調整就不能繼續前進,不調整就不能健康發展。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我國此次的經濟結構調整與過去不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適應性調整,而是戰略性凋整;不是局部的調整,而是全面調整;不是減速調整,而是促發展的調整。對于經濟欠發達的蘇北地區來說,結構調整更是個值得探討的緊迫而又嚴肅的話題。

  一、結構經濟調整的背景和現實意義。2009年5月,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在接受鳳凰衛視電視專訪時提出:2008年江蘇大力實施科學發展觀,推進發展方式轉變,調整經濟結構,推進自主創新,贏得了新的發展,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大進展。今年5月19日省委工作會議上又提出:堅定不移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要把保增長與調結構上水平結合起來,堅持以調高調優調強為基本取向,實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既形成現實增長點,又搶占未來制高點,增創新的競爭優勢。僅今年4、5月份,鹽城市委書記趙鵬同志就調結構促發展三次到本市多個縣區視察調研,清晰了未來發展思路。可見,結構調整對發展的現實意義。此次結構調整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生產相對過剩和市場疲軟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經濟的新發展結合起來,謀求未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通過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進步、產業轉換、體制和組織創新,一方面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另一方面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新的動力,促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對蘇北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而言,進行更深層次地結構調整,還大有文章可做。

  二、當前蘇北經濟結構的現狀和問題。近幾年,蘇北地區像其他地區一樣竭盡全力調整經濟結構,結構在不斷優化,他們堅持以工強縣第一方略,加快發展工業經濟,推動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以蘇北鹽城市響水縣為例: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二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2005年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步入工業化初始階段,慢于其他發達地區;2006年三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2008年二產比重超過一產、三產之和。工業經濟逐步成為支撐該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經濟。當前蘇北地區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產業總量不大仍是最大的實情和問題,仍然屬于投資拉動增長型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程度不高,第三產業相對于第一、第二產比重偏小;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鄉發展不平衡,重點鎮與一般集鎮發展不平衡,沿海、沿河與內地發展不平衡;城鎮化水平低,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較慢,特色彰顯不充分,城市功能不健全。

  三、蘇北調整經濟結構的措施和策略。各地政府應該認真分析當前形勢下本地區經濟結構存在的具體問題,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調整方案,堅持的基本要求是在發展中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在經濟結構調整中保持快速發展,脫離發展單純談調結構等于舍本逐木。堅持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二是堅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三是堅持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相結合;四是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五是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建議蘇北地區基本做法堅持一手抓保增長、一手抓調結構,以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攻堅為抓手,堅持以增量調整帶動存量調整,以投資結構優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穩定優化一產、調整提升二產、加快發展三產,發展特色經濟的同時,加快城鎮建設特色化與功能化,促進城鄉區域發展相對平衡,不斷提高經濟核心競爭力。具體做法是:

  一要突出工業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全面提高三產效益總量。梁保華書記強調“蘇北要加快工業化進程”,蘇北地區應在全面提高三產水平和效益同時,突出工業主導產業,政府抓產業,企業抓產品,按照“支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傳統產業品牌化”的思路,提高工業化程度。搶抓國家和省振興支柱產業的機遇,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以企業集群和產業集聚為目標,主攻重大項目,重抓龍頭企業,加快打造本地產業基地,努力提升傳統產業發展層次,著力培育地區經濟特色。蘇北地區傳統產業較多,促進傳統產業提檔升級是重要任務之一。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品牌效應,延伸產業鏈條,由單一向綜合發展,提升產品的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打造特色品牌;進一步改進裝備和提高水平。引進和發展大項目,重視逐漸引進科技含量高的項目,以重大項目、新興產業帶動結構調整。

  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可以有效地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是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目前,從產業結構上看,蘇北地區第一、第二產業比重過高,第三產業比重過低的問題未能得到根本扭轉。要使第三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可以按照“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大力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突破新興服務業”的發展思路。建設物流大市場,開展物流服務,實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努力打造成地區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和造原輔材料集散地。加快城鎮星級大酒店建設進度,提升接待能力,提升對外形象。建設現代大賣場,積極引導傳統服務業升級換代,加快推進連鎖企業建設。建設融資大平臺,積極推進“招商引行”,促進開發金融保險新產品;積極構建企業融資擔保和再擔保體系,帶動信貸投放;大力培植國有投融資主體,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引進戰略投資,增強投融資能力。

  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在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農業的基礎地位都只能加強而不能削弱。蘇北應堅持“高效農業特色化、特色農業規模化、規模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外向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加快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落實激勵政策,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引導向集約經營、規模化方向發展。堅持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加快建設農產品集中加工區和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健全營銷網絡體系。堅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相結合,加快發展規模養殖,積極推進“一鄉一特”、“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農業。

  二要突出沿海開發,合理調整生產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協凋發展。梁保華書記說:江蘇已經初步形成了四個產業帶,蘇北除沿東隴海線的加工帶外,另一條就是“沿海產業帶,主要是海洋產業、港口、物流及重要基礎產業”。如何充分利用沿海優勢,加大沿海開發力度,讓蘇北經濟崛起,是省市領導都非常關注的問題。鹽城具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廣闊悠長的海岸線,應該成為經濟的增長點。響水作為一個經濟基礎薄弱的小縣,海岸線長43.14公里,海岸帶總面積240萬畝,沿海灘涂面積45.99萬畝,灌河岸線46.5公里,他們充分利用廣闊的沿海資源和天然黃浦江—灌河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造船、港口、物流、能源和生態化工等產業,特別是造船產業創造了幾項第一,在省內外影響大,現在他們正努力實現市委提出的“打造千萬噸級造船產業”目標。經濟效益也非常顯著,2008年有11項經濟指標增幅在全市列第一位,有的甚至在全省同類縣域中也非常突出;2009年第一季度又實現“首季開門紅”。他們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經驗就是:利用沿海港口科學規劃布局,著力構建“一帶兩城三區”的大開發格局,“一帶”即灌河經濟帶,“兩城”即縣城和陳家港港城,“三區”即江蘇響水經濟開發區、陳家港沿海經濟區、陳家港化工集中區。全力以赴招商引資,加快技術裝備創新,提高管理水平,不斷調優品種,努力拓展業務,開拓市場,提升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港城碼頭基礎設施建設,壯大配套產業,加快服務業發展,做大做粗做強產業鏈條。同時,利用海洋風力足的優勢,大力發展成本低、無污染的風力發電等新能源產業。

  三要突出特色功能,逐步推進城鎮化,努力實現城鄉經濟良性互動。蘇北地區的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工業化的進程,城鄉發展差距影響協調發展。加快城鎮化進程很有必要。應該堅持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工業化、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并進的理念。首先要突出城市特色。要根據每個城鎮的地理位置、基礎產業和經濟基礎等不同條件設計規劃城市建設的特色,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例如,有海有河的可以定位為“水綠濱河的宜居城市”,依河建城、以河美城、水清岸綠,把水用活,增強城市的特色。要深度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高起點修編規劃,著力打造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另一方面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縣市城區可以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快完善功能、快彰顯特色”的思路,只有完善的功能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帶動經濟更好發展;普通鄉鎮建設在完善規劃同時可以按照“一條景觀式街道、一個高品質小區、一塊園林式街頭綠地、一棟標志性建筑、一處生態型水景,改造一條老街道”要求,結合鄉鎮結合經濟實力等實際,每年實施幾項工程,要循序漸進,不可冒進、不可脫離實際。

  四要突出勞動密集型,改善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梁書記強調:“在產業轉移中,鼓勵勞動密集型項目向蘇北轉移,同時設備要改造提升。高污染、高能耗的項目一律不能轉移到蘇北,”蘇北地區勞動力資源是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應該得到充分的發揮,每年勞動力大量外流和過剩是不爭的事實,絕大部分人都渴望在家鄉能一樣上班掙錢。地方政府在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同時,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有良好的教育才可能有高素質的勞動力,要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和各種培訓機構的作用,提高人的基本技能和創業意識,高素質的人才是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的第一資源,這往往是投資者看好的重要條件之一,過去與今后的發展都將依靠人才。全部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目前在蘇北地區還不完全具備條件,但隨著科教的進步、人員素質的提高,這是最終的必然的發展趨勢,所以,要逐漸把引進外資、引進技術與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經驗結合起來。

  提高環保標準,大力建設綠色生態經濟環境。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增強“環境是最稀缺資源、生態是最寶貴財富”的意識。招商引資中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發展,不以放低環保門檻作為招商引資的優惠條件,不在接受產業轉移中接受污染轉移,不產生新的污染源,確保環保不欠新帳。逐漸由招商引資到選商選資。要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監管。高度重視化工集中區的生態建設和污染防治工作。把化工集中區建成生態化工園,組織實施綠化美化,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功能要齊全并充分利用,加大化工企業環保問題清理整頓力度。產業招商從招企業向招產業轉變、從招中間體向招終端產品轉變,著力引進輕污染、低耗能、高回報的重大項目、補鏈項目。

  經濟結構調整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長期性、系統性的永久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經濟的騰飛,沒有不變的萬能的經濟結構。蘇北的發展是江蘇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潛力所在,而結構調整就是一個啟動器和總開關。希望蘇北在快速發展不斷加大經濟總量的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早日進入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步入經濟發達、科教先進、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充滿活力的人間天堂。 
(責任編輯:王倩)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