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十大振興產業對大學生就業的拉動效應
2009-6-4 1:3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日前,山東省人才供需預測課題組根據統計部門提供的該省42個部門投入產出流量表,以及2005年山東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對國家產業振興規劃涉及的紡織業、鋼鐵業、汽車業、船舶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輕工業、石化產業、物流業、有色金屬業等10個產業對大學生就業拉動問題進行了重點分析。
現狀掃描
十大振興產業拉動大學生就業效應不理想
據對山東國民經濟37個部門分析,現階段拉動大學生就業效應較好,排在前10位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共管理、衛生、文化等部門。具體排名如下:教育(每增加1億元最終產出可拉動1293名大專以上人員就業,下同),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791人),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593人),文化、體育和娛樂業(572人),綜合技術服務業(496人),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376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305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305人),金融保險業(299人),科學研究事業(267人)。
而十大振興產業吸納大學生就業有些不足。例如:每增加1億元最終產出可拉動大學生就業,鋼鐵業為228人;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為171.2人;紡織業為171.1人;屬物流業中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為140人,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160人;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為198人。十大振興產業拉動大學生就業的效應遠低于科教文衛和公共管理等部門。
原因分析
資本依賴型的增長偏高,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不夠
十大產業中資本依賴型的增長偏高,人才依賴型的增長偏低,人才吸納強度偏低。許多產業產值比重盡管很高,但就業拉動效益不高。如制造業,由于人才集聚的規模性不足,其產生的后果是,不僅人才集聚產出效益偏低,而且影響資本深化,產出效益也偏低。由于過度偏重資本投入,忽視人力投入和效益開發,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嚴重偏離,應有的就業拉動嚴重不足。
上下游產業鏈延伸不夠,導致生產性及配送性服務業發展不夠,拉動就業不夠。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都十分重視工業化進程中生產性及配送性服務業發展,將之作為第二產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發動機”。如英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迅速發展起生產性服務業和配送性服務業,其勞動力在這類服務業的比重由1961年的25%發展至2001年的37%;美國在此期間生產性服務業和配送性服務業也由28%發展至2000年的37%。
山東對內化于工業部門之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配送性服務業重視不夠、開發不夠、延伸不夠,對這些行業中大專及以上人才配置力度也不夠。全省大專及以上人才資源中,在物流、批發、電子商務、中介咨詢、金融等生產性和配送性服務業中工作的比重僅為17.4%,在與第二產業相關聯的信息通訊服務業,即基礎服務業中,大專及以上人才比重,山東僅為5.2%。事實上,現代社會的服務業,不僅僅是社會零售消費的服務業,即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服務業,現代化的生產性配送性服務業是更有發展空間的服務業。
十大產業中有些產業發育不足,如汽車制造、船舶制造等。山東汽車業近年發展較快,至2008年年末,全省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800多家,員工近30萬人,生產的重型、輕型、三輪及低速汽車產量均居國內首位,分別占全國產量的30.9%、27.4%和74.6%,但是從汽車業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份額以及占全國汽車業的份額觀察,山東汽車業若要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山東船舶業近年也有較快發展。列入行業統計范圍的造修船企業已有近100家,從業人員10萬人,同時,船舶配套業也得到較快發展。但是與全國其他一些省份相比,山東也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對策建議
向依賴人才的經濟振興型發展傾斜,加大專業培訓力度
振興十大產業為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機遇,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各級地方最近出臺的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都把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支撐作為十大產業振興的著力點。我們應緊緊抓住這一重要的歷史機遇,在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基本建設投入、人力資本投入等方面,全力推進十大產業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
有計劃地將更多的大學生和技能人才配置到十大產業從事技術改造和研發活動。多年來,科技人員短缺已成為影響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以山東為例,每萬人擁有科技活動人員,2003年山東為28人,2007年為35人,雖然此間有25%的增長,但與其他省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因此,在今后幾年應抓住十大產業振興的有利時機,有計劃地通過見習、實訓、招聘等各種方式,將更多的大學生充實到十大產業的一線生產和研發活動中,此舉對解決大學生就業以及提高這些產業的勞動者素質、推進科技進步,都將有積極推動作用。
試行并實施十大產業“工程師”培養計劃。國外很多國家十分重視工程師的培養,并有一套專門的培養工程師的“路線圖”。日本對此就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如許多高等專門學校注意與產業界對接,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式,緊緊圍繞一個主線——培養“下一代工程師”,即培養具有創造性、自主性、協調性以及國際性的新一代工程師,使之源源不斷地為企業始終保持國際前沿水平提供大批的“下一代工程師”。
鑒于此,可考慮在一些行業與高校試行“培養工程師”計劃或項目,有針對性地在較短時間內培養出緊缺行業工程師,使山東人才高地建設不僅有泰山學者,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也有大批新世紀工程師。
將人力資本存量與增量指標納入十大產業發展的考量中。對今后3年十大產業發展的進度檢查與評估,應設置人力資本存量與增量指標的考量,以及技術研發的人力與經費配置考量,并以此作為下一年度經費追加的條件之一。通過設置這些有約束力的指標控制,一方面使十大產業發展真正做到以科技支撐為主干,另一方面也能有力拉動大學生就業。
多部門協同加快對大學生專業調整的專業培訓力度。多部門協同加快對大學生專業調整的專業培訓力度,重點集中在汽車、船舶、裝備制造、測控與電氣工程等人才短缺的行業及專業。
據山東省經貿委相關課題研究報告,2008年至2010年山東企業所需本科生人才短缺最嚴重的專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物流管理以及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因此,對已經畢業的和現在校大學生,可通過高校、勞動技能培訓部門、社會職業培訓機構等多部門多渠道分門別類開展有針對性的短缺專業培訓,使之盡快進入十大振興產業。
大學生及準大學生們,應盡快調整自己的專業定位,在自己的專業教育選擇以及創業就業選擇上,都應該首先考慮是否與當前的“十大產業”貼近,或在多大程度上貼近。盡管我們的分析結論排出當前山東拉動大學生就業較好的前10位行業(如教育、公共管理、衛生、文化娛樂、金融保險、科學研究等),但“熱門”行業或許同時也意味著“飽和”和“疲軟”。因此對自己的就業期望定位,應作出比較客觀和現實的選擇和調整。
《中國教育報》2009年6月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