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交通資訊

廣州:“四大工程”構建都市公路精品

2009-6-30 14:3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東城分局負責管養廣州市城郊東部公路,其中包括國道廣汕、廣深公路和市區東部幾大主要出入口干線公路,養護總里程180多公里。建國60年來,東城分局從一個基礎十分薄弱的養護工區逐步發展成為一個路網比較完善、服務功能比較齊全、設施管理比較現代化的綜合性公路管養單位。近年來,東城分局全力推進“四大工程”,通過轉變管理模式,“走城市化管養道路,建都市公路精品”,各項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學發展軌道。 
  推進“形象塑造”工程,樹現代公路文明形象 
  公路是現代都市文明的窗口。東城公路地處城鄉結合部,為徹底扭轉“臟、亂、差”的老大難問題,東城分局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實施“形象塑造”工程。實行精細化養護。東城人堅持“養護是本,以人為本”的“雙本”理念,按季節性特點擬定養護工作計劃,每月印發“養護工作指引”和“養護小知識”,對公路實行預防性養護和精細化養護,做到落實責任勤保潔、定期縫養勤修補、排水系統勤疏通、公路綠化勤管護、公路養護勤檢查。并通過加強公路動態管理和病害連續監測,建立公路路況評價機制和橋梁、隧道技術狀況預警機制,建立公路養護信息系統,加大定期預防性養護力度,延長公路使用壽命。管養的公路好路率年年達到規范要求,國省道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 
  推進城市化管理。隨著城市不斷向外拓展,東城公路管養的公路范圍已逐步城市化,原有的公路管養標準已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確保公路正常管養的情況下,東城分局科學利用養護資金,參照城市道路標準對公路進行建設和管理。在公路兩旁增設人行道,將排水溝建設在人行道下封閉式管道。在市區近郊、人居密度較高、繁華的路段增設人行天橋3座,增設人行橫道線、路燈、車輛掉頭車道,優化交通標志標線等,并對公路進行整體的綠化、美化,營造“多樹種、多層次、多色調”的綠化景觀,打造帽峰山周邊公路旅游樣板路。目前,東城分局所管養的東部出入口主干公路基本達到了城市道路的標準,廣汕公路(G324國道廣州段)被交通部樹為文明樣板路。 
  致力構建服務型單位。東城人明確服務型單位的發展定位,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主動“走出去” 察民情聽民聲,設計160份調查問卷,走訪太和鎮、鐘落譚鎮、九龍鎮等沿線村鎮征集意見,再“請進來” 解民難順民意;根據村鎮意見推出15項惠民工程,共新劃標線420㎡ ,維修中央交通護欄80塊,補缺示警樁200支,并實施在沙太路增設三個港灣公共汽車停靠站、增設中央防撞墻工程,在一環路白山路段增設人行道、X273線危險路段急彎整治等六大安保工程,服務村鎮經濟發展和村民便捷出行,大大提高了東城公路的公共服務形象。 
  推進“體制創新”工程,探索公路科學發展新途徑 
  創新養護模式。2008年初實行養護機制改革,將原有的六個道班、一個工程隊進行整合,成立了長平、金盤嶺兩個養護中心和白山保潔中心。實行“專業養護為主、定點養護為輔”的養護作業模式,保潔路段按照市政標準采取全方位保潔。這一舉措將傳統公路養護概念中的保潔業務單獨分離出來,使保潔方式逐漸向城市環衛保潔的作業方式轉變,將原有公路養護和大中修工程施工融合一起,突出養護專業化、機械化優勢,實行高標準的規范化養護。從而使養護工作變被動為主動,變粗放養護為精細養護,變事后養護為預防性養護,變傳統養護為科學養護,變提高通行保障能力向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五大轉變”。 
  探索公路建管新途徑。由于地處城郊結合部,公路沿線村鎮、單位比較多,東城人經過多年探索,在公路建設發展方面逐步創立了“軍路共創、路地雙贏”的新模式,多渠道破解資金瓶頸。一是共同出資共建文明路。如2007年底建成通車的S115線大源至太和段路面改造工程,由白云區政府負責征地拆遷和路基工程建設,分局負責橋梁及路面建設費用;二是由地方負責征地拆遷,無償提供用地,分局出資建路。如由省軍區無償提供用地2000 m2的S115線金盤嶺段整治工程、太和鎮提供用地603.3㎡建設沙太路港灣式停靠站,加寬路面3.5米;太和鎮政府無償提供用地3600 m2實施S115線太和南路整治工程。三是由地方全額出資,東城分局組織施工建設。如太和鎮全額出資,分局配合規劃、設計和施工,實施太和北路改造工程及文化廣場人行天橋建設等。 
  創新保潔管理模式。為了進一步提高公路保潔水平,東城分局成立了保潔中心,逐步實行公路保潔城市化管理,所有線路按照環衛標準實行全方位保潔。在此基礎上,針對部分路段亂扔亂丟垃圾現象嚴重的實際,東城分局樹立大局意識,主動解決居民生活垃圾的處理問題,創新垃圾管理模式。一是對S115線、G324線部分路段推行垃圾有償收集、容器收集等城市保潔的管理模式;在S116線、X273線、Y012線、X288線為沿線村鎮修建垃圾池,規范村民的倒垃圾行為。二是采取經垃圾中轉站壓縮處理后再運到慶豐垃圾場等措施,改變以往將垃圾倒在公路低洼處填埋的方式,杜絕垃圾的二次污染。三是對垃圾池進行“科學化、人性化”改造,做到設置布局合理有序,整齊美觀。四是在公路沿線和垃圾池旁樹立文明標志牌、宣傳標語共100多個/條,并做好解釋引導工作,增強村民的環衛意識,使公路衛生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推進“素質提升”工程,打造專業化人才梯隊 
  打造高素質的職員工隊伍。一方面通過學歷和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人才,逐年安排部分干部接受專業對口的學歷教育和專業證書教育,激勵各類專業人員申報職稱,鼓勵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學位,對完成學業的人員給予部分或者全額報銷學費的獎勵;另一方面,定期輸送專業技術人員及管理人員參加培訓學習和繼續教育,圍繞公路養護、工程管理、綠化管養、設備維護、法律法規等內容組織培訓。經過多年的努力,東城人員結構從高中以上學歷不到10%提高到80%以上,專業技術人員從鳳毛麟角到現在的40多名,占職員工總人數的25%,從而為公路事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智力保證、知識保證。 
  構建勞模輩出的高產地。為確保“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東城根據個人專長和特點為職員工制定人才發展規劃,例如將專業性人才放在養護中心,負責大中修工程或公路專業養護,通過實踐鍛煉培養,成功培養了一批“既會養護又會工程設計、施工”的專業化養護隊伍,多名專業技術人才走上了中層管理的崗位;通過把“敬業、勤奮、樸實、開拓、進取”的勞模精神作為東城發展戰略的實施,使東城成為勞模輩出的高產地,廣州公路系統近一半勞模出自東城分局,全國勞模溫錫強,省勞模陳文俊、譚銀輝、曹沛貞,市勞模鐘建玉、簡釗等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不僅為東城增光添彩,而且有力帶動了全分局比學趕幫超的熱潮,推動了東城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 
  大力培養專業的養護能手。“只有過硬的技術,才有過硬的產品”,職員工的養護技能直接影響路況指標。東城人重視培養護技能培訓,先后多次舉辦養護技能觀摩會和養護技能競賽,以比賽為載體,帶動養護人員練技術、強技能,培養養護技能手,促進養護技能的全面提升。2000年職工鐘建玉參加省局養護技能比賽榮獲一等獎,2008年賴海洋參加省養護技能競賽獲得了團體第一名和個人一等獎。 
  推進“科技創新”工程,力促公路邁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揮機械效能,推行機械化養護。掃路車、自卸車、挖掘機、護欄清洗車、銑刨機、瀝青微波路面養護車、瀝青灌縫車、高空作業車……一臺臺新型的養護機械在公路上作業,標志著東城公路養護依靠斗車、泥耙、拖拉機時代的結束和機械化養護篇章的翻開。目前東城已經擁有了價值3000多萬的機械設備。為用好這些設備,制定《東城分局機械設備管理規定》建立規范管理,通過召開機械設備探討會,探討機械設備的有效使用和優化配置,自發研究出“在自卸養護車、微波修補車、瀝青拌和車的基礎上,再配置小型銑刨機、破碎鎬等小型養護機械,組成機械養護聯合編隊,以實現快速修復路面病害”的方法,使路面養護工作又質優又及時。 
  加大科技投入,開展機械小革新。為實現科技興路,東城分局積極開展機械技術革新。在各中心成立革新小組,通過一系列的革新項目的研究和技術推廣,提高了機械的使用效率。他們改裝小型挖掘機以適應養護作業;改裝平板車以實現可安裝灌漿站又可拖掛小型挖掘機的多功能用途;在灌縫機的熱熔爐改裝一個手動輸油口,實現手動輸油和對龜裂、網狀裂縫進行人工灌縫,省時省力又快速方便;在江鈴養護車的車尾改裝一個液壓平板升降系統,減少搬抬小型機械上下車的人力和機械在搬抬過程中的磕碰磨損等,使機械設備實現性能多樣化。東城人還自制成本低、安裝便捷、安全性高、防盜功能好、防撞性能高的示警樁,直接節約成本13440元,保障了公共交通安全。 
  利用現代技術,延長公路使用壽命。東城人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樣,想方設法延長公路的壽命,先后開展了瀝青路面冷補材料、路面專用密封膠、J-10、J-1D和J-5D系列混凝土早強劑、邊坡植被生態防護、路面微表處試驗、大孔隙混凝土、路面專用灌縫機、小型瀝青修補壓路機等項目的研究和推廣應用,提高了養護的科技含量。此外,注重妥善處理好公路建設與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系,積極探索研究養護的新技術和新工藝,把工程防護和生態防護結合起來,綜合運用各種工程、生物、農藝、管理措施,使公路建設適合沿途風景、地貌、水文結構,人、車、路和自然景觀的融洽和諧,推進公路建養走上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