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發:關于商貿業、物流業的形勢分析與進一步激活經濟發展的若干建議
2009-6-3 1:0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關于商貿業、物流業的形勢分析與進一步激活經濟發展的若干建議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首席顧問 丁俊發
一、先從江澤民同志的一段話說起
江澤民同志于2002年2月25日在中央黨校講到:“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烙印很深,這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搞好流通極為重要,是消費通過流通來決定生產,只有現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大規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的生產。因此要大力支持和推進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提高競爭力。”這段話的核心思想是:
1、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開始進入消費通過流通來決定生產的時期。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走內需拉動之路, 消費需求將逐步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2、到現在為止,“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烙印很深,這仍然是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烙印是馬克思、斯大林給我們的,因此要敢于否定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空想流通論”、斯大林的“無流通論”、和毛澤東的“輕流通論”。毛澤東同志重視槍桿子、筆桿子,也重視稱桿子,但陷入左的階級斗爭理論時,就把流通變成資本主義復辟的溫床,產生修正主義的根源。“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烙印很深,影響經濟發展,這就需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清除這種烙印,與舊觀念徹底決裂。
3、“現代流通方式才能帶動現代化的生產,大規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帶動大規模的生產”。這就要求我們充分重視流通生產力,大力推動發展新的流通方式,包括電子商務、現代物流、連鎖經營等等。
現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研究江澤民同志的這段講話,這不僅僅是江澤民同志的講話,這段話集中反映了中央新一代領導人對流通問題的精辟論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也是我們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必須考慮的一個重大問題。
二、2009年商貿業、物流業的形勢分析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加上中國經濟發展中深層次矛盾的凸現,2008年,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從13%下降到9%,今年一季度,也從去年增長10.6%下滑到6.1%。商貿流通業、物流業也受到很大沖擊。見下表
項 目絕對額同比增長(%)增幅(%)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10848821.6(扣除物價為15.7)+5.9
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億元)26545610.4(按可比價格計算)-9.4
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2561617.8(2001年以來首次低于20%)-5.7
社會物流總額(萬億)89.919.5-6.7
全社會貨運總量(億噸)2459.3-1.4
2009年1-3月
項 目絕對數同比增長(%)增幅(%)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億元)29398153.6
社會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億元)556982.2(按可比價計算)
貨物進出口總額(海關統計)(億美元)4287.39-24.9
社會物流總額(萬億)18.7按現價計算下降3.3(近幾年來首次負增長)-15
全社會貨運量(億噸)57.84.4-6.3
這里我要說明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年比2007年增長21.6%,充分顯示了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長速度從前三季度的27%一下子下跌到9.7%,到今年1-2月份,雖同比增長了15.2%,但增幅下滑5個百分點。全國一百家重點零售企業1-2月份銷售額只增長7.01%,銷售與效益下滑十分明顯,對此不能過份樂觀。
2009年走勢判斷:
第一,我對今年GDP增長7%左右充滿信心。因為中國處于工業化中期,城市化加速,加上新農村建設,基本面沒有變,發展空間很大;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央應對措施有力,已初顯成效;G20會議取得積極成果,鼓舞了全球經濟復蘇的信心,改善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中國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重民生方針正確。根據我們對PMI的監測與分析,PMI的平均值已從去年四季度的41.5%回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8.9%,去年四季度經濟的急劇下滑已得到抑制,中國最壞的時期已經過去,目前整體經濟處于低位緩沖區,二季度仍是如此,三季度將緩慢爬升。
第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9年與去年增幅可以達到基本持平,即增長15%左右,考慮到今年國家加大刺激消費的力度,以及CPI下降(要密切注視通脹與通縮的變化),出口產品轉內銷等因素,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幅也可能接近20%,進一步加大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但目前由于經濟下滑對流通業的影響,還沒有走出銷售下跌的陰影。城市影響大于農村,百貨店影響大于連鎖超市,東部影響大于中西部、高檔品影響大于低檔品,“土豆效應”、“口紅效應”在中國同樣出現。
第三,全年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將隨著投資、工業生產以及進出口貿易增速減慢而有所回落,二季度將好于一季度,下半年回升速度將逐步加快,全年生產資料銷售總額在27.5萬億左右,可比增長速度在9%左右。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全年平均將下降5%左右,生產資料銷售價格全年將下降10%左右。
第四,物流業的發展是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制造業、建筑業、進出口與農業。在物流總額中,工業品物流總額一直占到80%以上,工業是否回暖對物流業起決定作用。根據我們對制造業PMI的跟蹤,已從去年四季度的41.5上升到今年一季度的48.9,且連續四個月上升,三月份已達到52.4%。非制造業PMI已上升到55.7%,比上月上漲13.8個百分點。兩者均超過50%的臨界點。由于全球經濟下滑,進出口物流將受到很大影響,根據長鞭效應,世界經濟增速降低1%,將引起世界航運市場10%的增速放緩。我們預計,2009年社會物流總額將接近100萬億,增長13%左右,社會物流總費用和物流業增加值將分別增長10%和9%左右,物流業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的基本態勢。
第五,進出口貿易由于全球經濟繼續下滑,雖然G20希望到2010年底經濟回暖,但2009年仍將是最困難一年,發達國家將出現0.5%的負增長,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將降至4.5%左右,全球經濟增長將從去年的2.5%降至1%。所以,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雖然加大了出口退稅力度(我建議要適可而止),但仍不會有好的前景,將保持去年的增長水平或略有下降。
三、關于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中國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內需拉動運行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思路,逐步把消費拉動放到首位。把促進消費作為確保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最主要的最直接的途徑
(1)在生產——分配——交換(流通)——消費這一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鏈條上,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和歸宿,消費是經濟運行的起點,是國民經濟活動的最終調節者,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我這里指的消費包括生產性消費與生活性消費,但滿足民生需要的最終消費是最根本的。不解決這一基本認識,應對措施可能回到“發展生產,保障供應”的老路上去。
(2)把適度提高最終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作為一個硬指標。我不反對在一定時期,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攻堅時期,以及在特種情況下為保增長,加大投資需求力度,但這是一種不可能持久的經濟發展方式。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投資率居高不下,2003-2007年投資率年均達到42.3%(2006年全球投資率為21%),最終消費率2007年下降到49%(2006年全球最終消費率為89%),特別是居民消費率下降到35.3%。我認為投資過熱,消費偏冷,投資需求的貢獻率與拉動力大于最終消費的貢獻率與拉動力,必然會失去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與動力。建議最終消費率到2015年恢復到“九五”時期60%的水平,其中居民消費率要高于48%。據此,大刀闊斧的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城鎮居民與農民收入水平,改變居民收入提高速度大大低于國家財政與企業收入提高水平的局面,為消費拉動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把新一輪經濟刺激措施的重點放到三個方面,即“民”、“小”、“市”。“民”即民生,“小”即中小企業,“市”即商品市場、資產市場與服務品市場。
1、民生。中央在“重民生”上已下了很大功夫,建議:
第一,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確保國民收入更多地向居民傾斜。
第二,建立對低收入階層補貼的長效保障機制,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力度。擴大城鄉低保范圍,調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障、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切實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
第三,建議與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重點支持城鎮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制度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到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和農民工。
第四,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有效機制。合理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對農資、農機具、家電下鄉實行補貼,不斷提高農民工工資,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和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增加對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支持力度。
這四個“建立”將有效的夯實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增強消費信心、降低居民對未來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逐步減少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
2、中小企業
我國中小企業吸納了75%左右的城鎮人口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60%,對稅收的貢獻率超過50%。但我們的政府、銀行對中小企業的實際支持力度是相當不足的,為了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培育一些大型企業是十分必要的。4萬億新增投資受益的是大企業,是國有企業。據媒體對國內14家銀行的公開授信資料進行統計發現,今年前兩個月,對中小企業的授信不到總規模的4%。為了確保對中心企業的支持力度,建議建立由政策性銀行牽頭,有關部門與行業協會參與,建立三個開發基金,第一,制造裝備業發展基金,基金額度為500億。重點支持十大振興產業中的制造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中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增強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領域,實施有力支撐。
第二,中小流通企業發展基金,基金額度為500億。重點支持推進新型流通方式的、信譽好、銷路好、管理好、有創新、吸納就業人員多的中小流通企業,包括經營生活資料與生產資料的批發、零售企業。
第三,物流業發展基金,基金額度為500億。出臺“物流業調整與振興規劃”是歷史性的、劃時代的,但關鍵在落實,由于物流業是一個復合型產業,缺少一個強有力的執行主體,許多經費得不到落實,使一些示范工程,使支持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有可能成為紙上談兵,所以建立物流業發展基金對于物流業自身的發展十分迫切。據我們測算,物流業值加值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將會帶來10萬個就業崗位。物流業的發展對促進生產、拉動消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以上三個基金加上已設立的外貿發展基金將有力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
3、市場。要給以下三種市場加熱升溫。
(1)商品市場。
當前應對城鄉消費熱點有一個正確認識,我認為城市的消費熱點是:住房、轎車、電信(包括電視網、固定電話網、移動電話網、因特網)、旅游、家庭與個人服務。農村的消費熱點是:農資、住房、農村交通工具、家電、旅游。對于商品市場除了已有的措施外,建議:
第一,重點培育支持年營業額超億元的全國4000多個批發市場的改造與升級,商務部提出的“雙百工程”是遠遠不夠的。2008年從事批發市場的就業人員超過1000萬,加上他們的家人,實際穩定了3000萬人的生活保障。去年 億元以上批發市場銷售額超4.5萬億,已是中國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批發與零售的主要業態與主戰場。今后對4000多個億元以上批發市場建議一律實行貼息貸款,以及減免稅政策,增強他們的國內外銷售能力。
第二,考慮到流通企業利潤大幅下滑的狀況(1-2月61家重點生產資料流通企業銷售利潤下降75%。100家重點零售企業利潤也有明顯下降),建議5.5%的營業稅今年減一半,激活流通企業的促銷積極性。物流企業5%的營業稅參照現行運輸企業稅率3%征收。
第三,除“家電下鄉”以外,建議增設“住房下鄉”并實行補貼。學習發達國家的辦法,由建筑公司為農民設計上百種不同房型、不同經費標準的住房,由農民自選,建筑公司實行交鑰匙工程,凡第一次改建與新建一律補貼一萬至二萬元。考慮到農村的復雜性,可由東部沿海與地震災區先行試點。
第四,降低奢侈品進口關稅和特別消費稅。中國已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國。但由于國家對進口高檔名牌手表、香水、化妝品、高檔皮具、箱包、沙發等進口一直實行懲罰性高額關稅和加征特別消費稅,致使國內市場同類商品價格一直高于境外市場,從而向國外流失了相當一部高檔消費。建議采取降稅政策,做大這一市場,滿足中高收入階層的需要。
第五,鼓勵城鄉居民的汽車消費。這方面政府已出臺了不少政策,關鍵在于落實。特別是要啟動消費金融,要從住房、汽車擴大到耐用消費品、旅游、裝修等領域。
第六,大力發展網購市場。據測算,去年中國網購市場已達1200億(有的統計已超過2000億),同比增長128.5%,僅淘寶網每天有900萬人次上網“逛街”,并創造了57萬個直接就業的崗位,也刺激了城市物流配送業與快遞業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2)資產市場。
第一,一定要按市場規律穩定發展股市,增加投資者的資產性收入。我非常支持創業板市場的出臺,爭取風險投資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每年投資1萬家中小企業,年總投資超過200億美元。還應支持深交所進一步做大中小企業板。
第二,房市。房地產業是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了許多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專門印發了關于房地產的有關文件,引導與規范房地產市場的發展。但房價之高引起了老百姓的極大不滿,政府通過控制土地與貸款兩個閘門,加強了對房地產開發的宏觀調控,從而形成了開發商與消費者之間的博弈,政府站在中間。我認為目前由政府出面執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是一種被動的行為,真正的出路在于降低商品房的價格,目前中國低工資下的高房價,完全違背了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住房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我認為在目前價位上,壓掉20%-30%的價格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告別房地產的暴利時代,這樣才叫回歸理性,才能形成房地產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局面。
(3)服務品市場。這里我重點建議三個服務產品。
第一,旅游產品。中國人均GDP已達到3000美元,城市恩格爾系數已達到37.9%,農村為43.7%,人們對服務品消費的追求大大增加,其中一個重要產品就是旅游消費。根據國外研究,43%的旅館、餐飲店,42%的航空運輸、23%的鐵路運輸、12%的汽車運輸、8%的農業與6%的建筑業與旅游業直接有關。我建議,盡快制訂與推出全民休閑計劃,一業帶百業,何樂而不為。
第二,技工培訓產品。現在一方面是2300萬農民工失業,今年還有大量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實際失業率已超過登記失業率(4.6%)的一倍。但另一方面合格的技工短缺。據廣東調查,缺失率達5-10%,因此,大力開展職業培訓與技工培訓是一個大市場,政府不要什么都想包下來,要依托行業協會,要鼓勵民辦,但要有法律、有標準、有監管。特別是對農民工的培訓,建議免費或收很低的費。
第三,家庭與個人服務產品。包括中介服務、家庭服務、醫療服務、職業服務、保安服務等等。這種服務起碼可以安置5000萬人就業。發達國家這一市場很發達,服務產品很多,很方便,很放心。建議大力開展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雙進工程”,促進城市居民消費。現在的問題是這種服務產品市場很混亂,不規范,“不放心、不稱心、不方便”三不現象仍很嚴重。建議責成一個部門統籌規劃,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
(四)擴大消費要貫徹三個基本原則
第一,注重協調消費與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倡導科學消費觀。中國是一個資源性約束很大的國家,經濟發展的粗放型,付出了資源大量損耗、環境嚴重污染的代價。因而擴大消費決不是提倡高能耗、高污染、高物質化基礎上的畸形化的“高消費”,也不是用公款輔張浪費的高消費,也不是在假冒偽劣產品基礎上的消費,而只能是健康、達標、環保、綠色的可持續消費。
第二,既要注重老百姓消費能力的提高,目前更要注意消費信心的提高。消費能力取決于收入水平,目前城鎮與農村居民已有了一個擴大消費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是不均衡的或極不均衡的,但城市居民的萬元到幾十萬元級消費,農民的千元至萬元級消費已是不辯的現實。目前問題大的是消費信心,消費信心指數下降反映了對中國經濟前景與今后收入預期,以及可發生支出心理沒底。所以,政府要做的是實事,不是說空話。
第三,我在九十年代就提出擴大消費要六路并進,即改革消費體制、提高消費能力、改變消費觀念、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消費熱點、促進消費升級,這六個方面是缺一不可的,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決不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以上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2009年4月9日在國家發改委經濟形勢與對策座談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