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超對接”加速度
2009-6-3 1:0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 王若懿
作為商務部力推的一大模式——“農超對接”,一方面為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銷售平臺,優質農產品借助超市完善的配送體系、靈敏的市場觸角,以最快速度進入千家萬戶,解決鮮活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實現了農產品質量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構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的共贏。
經常去家樂福、物美等大型超市購物的顧客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在超市的生鮮賣場一般都設有農產品基地直供專區。在這里,顧客可直接買到來自田間地頭的蔬菜水果,如北京大興的西瓜、西山的桃子,山東的蘋果等,不但新鮮,而且價格也不貴。這就是 “農超對接”模式給消費者帶來的方便和實惠。事實上, “農超對接”的好處遠不止于此。
給流通環節瘦身
在前不久由商務部主辦,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跨國采購洽談會上,組織大型零售企業、 “農超對接”試點企業與各地供應商進行采購洽談是重頭戲之一,家樂福、麥德龍、沃爾瑪分別與各類型農村專業合作社、肉類食品公司和農業開發公司簽約合作,積極擴大與農村市場的合作范圍。徽商、百大等本土企業同樣對此興趣濃厚。據了解,本屆跨采會的現場簽約金額高達20.69億元,可謂碩果累累。
從2008年開始,農超對接便成為商務部力推的一大模式,旨在以此改變我國農產品流通難的現狀,拉動農村地區經濟水平。如今,這一模式已在全國得到廣泛推廣,初步建立起農產品直接走入城市的直接流通渠道。
伴隨農超對接的廣泛應用,各大超市紛紛探索出 “標準要前移到田間地頭,引導農業種植”的路子,以信息對接達到滿足市場需求的目的。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農超對接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緊密型對接,零售企業免費提供種子,確定種植面積、品種、標準,按協議價格收購。二是半緊密型對接,確定某一區域多少地按什么標準種植,不確定收購價格。三是松散型對接,把零售企業的標準提供給地方政府和協會,由他們牽頭引導農民種植。多種合作方式不斷緊密著農超合作,既滿足了消費者對新鮮農產品的需求,又提高了農民收入。
專家分析,在傳統的采購模式下,農民如果賣出1元的農產品,到了超市成本就會變成3元,介于農民和超市之間的中間環節約分配了商品30%~40%的利潤,而農民和超市只有10%~15%的利潤。 “農超對接”省掉中間環節后,農民可以增加10%的收益,消費者可以獲得10%的讓利,其余10%~20%則被超市獲得,可以說,農超對接起到一舉數得之效。也正因此,農超對接越來越受到各方的青睞。
提高零售業實力
農超對接可以實現商家、農民、消費者三方共贏。對此,安徽百大合家福連鎖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人士深有體會。 “由于生鮮供應鏈的同質化和經營方式的同質化,導致超市生鮮經營越來越困難。同時,消費者對生鮮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商品價格非常敏感。這些問題時刻考驗著超市的經營能力。而農超對接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該人士告訴記者。
為此,合家福超市采用產銷對接、源頭采購等方式,解決了一直困擾他們的經營難題,上述人士稱。
首先,合家福的采購人員由原先的 “坐商”轉變為 “行商”,由原先的收購轉變為基地采購。直接進大棚,看產品、談價格、簽合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中間環節,同時保持了產品的新鮮度。
隨后,在安徽省農委、合肥市農委等部門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合家福與安徽省近5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2006年,當地肥東縣白龍鎮成為合家福第一個“無公害”蔬菜專供基地,蚌埠固鎮、肥東園瞳、長豐三十崗、舒城干汊河等地也相繼建立了合家福各類農產品基地,總規模達1萬多畝。長年供應大白菜、西紅柿、蘿卜、土豆、黃瓜、草莓、西瓜等40多種蔬果品種。
隨著對市場了解的逐漸深入,合家福在與農村市場的合作方面越來越得心應手,直接采購的農產品品種不斷增加。2008年合家福從各個農產品基地采購的各種農產品近7000噸,交易額達5000萬元,而在第四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跨國采購洽談會上,合肥百大集團現場簽約金額更高達9.55億元。
為了令農超對接更加暢通,合家福超市還對名、優、新、特農產品實行 “零門檻”上柜,免收任何入場費并提供快捷便利的貨款結算,進一步緊密了農超合作。
令農產品有可追溯性,做到從“田頭到餐桌”的一體化和安全管理,也是農超對接的又一大優勢。
據了解,2008年,家樂福在全國通過農產品直接采購的總金額高達5億元。談及農超對接帶來的管理的便利性,家樂福一位相關負責人表示,直接采購,不但讓中間環節變得簡單起來,而且從田間地頭都有可追溯性,也建立起了食品安全供貨體系,這在保障食品安全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諸多問題待突破
根據商務部的計劃,到2012年,試點企業鮮活農產品產地直接采購比例達到50%以上。由此可見,農超對接雖然得到初步推廣,但在國內的應用比例仍然不高。
“表面來看,傳統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中間經銷商吃掉了30%~40%的利潤, ‘農超對接’似乎是件雙贏的事。但為什么遲遲在我國得不到推廣?” 安徽省徽商集團旗下紅府超市的一位相關負責人提出疑問。
作為國家重點培育的大型流通企業之一,徽商集團近年來在農超對接方面進行諸多探索,依托紅府超市的平臺,構建了農產品直采渠道。在探索過程中,紅府超市負責人對困擾農超對接的問題進行了透徹分析。
“這里面既有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質量管理意識不夠、生產技術水平不足等問題,也有超市自身存在的農產品采購和營銷體制不足、資金結算不暢、費用扣點等保障自身利益手段使用過度、損耗控制不力等諸多問題。”該人士說。
記者了解到,雖然 “農超對接”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民生工程,但在操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農產品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稅務抵扣受限制,導致直采難度大;農產品的直營業務單個基地品類較少、周轉較快、季節性強、價格波動大,超市規范運作鮮活農產品需要具備較強的經驗和能力;一些省市農產品目前較普遍存在著加工和包裝技術水平低、品牌意識和精品意識不強的情況,附加值較低的情況;農產品生產標準不統一,沒有形成良好農業規范的習慣,超市方面需要生產基地配合做大量食品安全的基礎性工作,以解決保質期、農藥殘留等風險;受到直采能力制約,跨區域 “農超對接”雖然前景廣闊,但起步艱難。
專家指出,這些問題首先與農村市場的低程度發展密切相關。目前,零售企業大多與農民合作社合作,而全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均還處于規模小、管理資金和技術有限制的初期階段,在信息溝通、管理水平方面無法與零售企業實現對接,導致農超合作的作用未能完全發揮。因此,要想將 “農超對接”駛入良性循環,首先需要擴大農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比如,農村合作社可以聯盟發展。不過,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政府、社會與農民三方協作,才能讓農民真正受益。
記者了解到,目前,安徽百大合家福連鎖超市等零售企業已經積極行動起來,從加強農業專業人才培訓、指導基地生產、引導基地向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等方面入手,完善農村市場和城市對接的 “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