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城鄉一體化 蘇州先行先試
2009-6-23 11:1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改革開放30年來,蘇州形成的一大鮮明特點,就是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 "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與"三農"(農民、農村、農業)互動并進、比翼齊飛。
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使蘇州具備了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可能,也使蘇州在全省乃至全國 “最有基礎、最有條件、最有希望也最有可能”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也是蘇州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面臨新機遇、新矛盾和新挑戰、繼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破題之舉。
去年,蘇州被列為全省唯一一個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這既是省委省政府交給蘇州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更是蘇州主動迎戰發展新矛盾,實現發展新跨越的又一次歷史機遇。
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要靠闖、靠試、靠創新。改革的最大難點是制度創新,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實踐讓蘇州有魄力、有條件在制度設計上領先于全省乃至全國。改革就是要通過全面、綜合性的配套試點,為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提供發展空間,但是由改革帶來的土地收益等要歸全體農民所有,這也是蘇州的改革超前于全省乃至全國的根本特點。
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事關蘇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全局,有利于促進城鄉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強市與富民有機統一;有利于優化城鄉整體布局,拓展"三農"與"三化"發展空間;有利于創新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有利于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七個一體化”主導改革試點工作
改革要有抓手,根據現有的新農村發展基礎,我市提出了“七個一體化”。試點工作開展以來,針對這“七個一體化”,蘇州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
城鄉發展規劃一體化—— 城市和農村要作為一個整體來規劃,目前,我市按照現代社區型、集中居住型、整治改造型、生態環保型、古村保護型等5種模式,完成了2517個農村集中居住點規劃編制。同時堅持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與新型工業化同步推進,堅持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與農業現代化同步進行,堅持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與富民工程同步實施。
統籌資源配置一體化—— 統籌安排城鄉土地資源,推動農村建設用地向城鎮集中。要改革土地征使用制度,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繼續實行“留用地”政策,探索建立宅基地置換機制和土地資源增值收益共享機制。鼓勵農戶將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社會保障和商品房。以鄉鎮或街道為單位,組建相應的市場化運作主體,搭建平臺實施資產資本運作,實現“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股份化”。
產業布局一體化—— 堅持“生態、生產、生活”功能定位,認真落實優質糧油、花卉園藝、特種水產、生態林地為主導的“四個百萬畝”農業產業布局規劃。注重發揮農業生態功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農業。深入推進農業向二三產業拓展延伸、融合,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
基礎設施一體化—— 全面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和村莊建設水平,切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就瓿闪宿r村公路灰黑化、等級化建設,所有鄉鎮15分鐘內可上高速,行政村班車通達率超過99%。
著力營造“水資源、水環境、水安全、水文化”四位一體新格局,區域集中供水入戶率超過95%,農村自來水普及率超過99%。全市森林覆蓋面積159.8萬畝,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1.8%。全面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建立健全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體系,加快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體系。
公共服務一體化——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優質公平發展。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公共衛生體系、醫療服務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探索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高標準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目前已建成989多個,覆蓋面達到80%以上。
就業社保一體化—— 逐步實現城鄉勞動者就業服務共享、就業機會平等。完善農民非農就業的免費登記制度、免費培訓制度、構建城鄉統一、公平公開公正的勞動力市場體系。鼓勵農民投資創業、聯合創業,減少農民、致富農民。目前,農村勞動力的非農就業率已達到85%。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改革探索和實踐,基本建立起醫療保險、就學保障、就業幫扶、創業扶持、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保險等貫穿農民一生各個環節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村勞動力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比例超過95%,按月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和養老補貼的老年人比例為98%;農村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6%。加快被征地農民納入城保的銜接工作。在非農產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全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建立健全農村基本養老保險金增長機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社會管理一體化——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盡快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行政、社會、市場三結合的管理機制,引導組建行業協會。作為“橋梁”和“紐帶”,行業協會一方面要承擔起政府原有的部分職能,如政策落實、市場管理等;另一方面要承擔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成員的管理職能,使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更好地作為運行主體參與市場。同時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繼續組織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率先改革試點“三個三”
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面廣量大,根據蘇州目前的“三農”發展現狀,找到著力點、找準改革的“發力點”是關鍵。進入發展新階段,蘇州一體化改革的重點鎖定“三個三”:
三形態—— 根據地理位置、產業結構等的不同,我市已將現有行政村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地處工業及城鎮規劃區的行政村、工業基礎較強人口較多的行政村、地處農業規劃區保護區的行政村。
針對這三種類型,蘇州分別確定了行政村三個不同的發展方向,即融入城市化,以發展三產為主;就地城鎮化,以發展二產為主;農業現代化,以發展一產為主。
三集中—— 工業企業向規劃區集中,主要手段是退二進三,“騰籠換鳳”或退二還一,異地置換;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鼓勵農戶間自由流轉,推動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設,發展規,F代農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換房進城進鎮或就地集中居住。
三置換—— 農村城市化的推進要依賴于開展“三項置換”,即集體資產所有權分配權置換社區股份合作社股權;土地承包權經營權通過征地換保障,或入股換股權;宅基地使用權可參照拆遷或預拆遷辦法置換城鎮住房,或進行貨幣置換,或置換二三產業用房,或置換置業股份合作社股權。
創新實踐“四大平臺”全國領先
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實施用來,各地先行先試,在農村土地使用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戶籍制度、農村金融制度等方面正加大創新力度,并在不斷的嘗試和摸索中,創新了改革的實踐和路子,比如建起了如下“四大平臺”:
金融平臺—— 資金短缺、融資困難,已成為目前各地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大制約“瓶頸”。為此,蘇州創新金融平臺,去年底,蘇州信托有限公司、蘇州市農業擔保有限公司和蘇州工業園區唯亭鎮在南林賓館簽下了首單“鎮·!ば拧焙献鲄f議,同時成立了“農利豐”信托計劃。
由市農業擔保公司擔保的首期9000萬元信托資金,將全部運用于唯亭鎮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工作。農業擔保公司與信托公司合作,籌得資金主要支持城鄉一體化發展,這在全國尚屬首例,這一創新模式也將對健全農村金融市場起到積極作用。
運作平臺—— 在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農村基礎設施等的投融資和建設開發,需要有市場主體來具體運作。吳江市結合新農村建設每個鄉鎮均建立了市場運作主體,相城區還專門成立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投資有限公司,既解決了發展平臺,也為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組織平臺—— 太倉市陸渡片區在發展現代農業中,先后組建了土地、勞動力股份合作社和農產品專業合作社。三大合作社在為改革和發展提供組織平臺保障的同時,還分別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實現增收的“三金”,即租金、薪金和股金。
政策平臺—— 完善、創新的制度框架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動力源泉。蘇州在前幾年相繼出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基礎上,又研究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農村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意見》、《關于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見》、《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意見》等。與此同時,蘇州及時研究并出臺了一批實施細則。不久前,市政府出臺了《蘇州市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發展實施意見》,基本完成了《農村宅基地置換城鎮商品住房實施意見》,《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三年實施計劃》也即將出臺。農村戶籍制度改革、農業生態補償、農村金融制度等相關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也在抓緊研究制定中。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政策制度框架已具雛形。
23個先導區勇當“改革先鋒”
為鼓勵改革先行先試,點面結合、發揮示范帶頭作用,4月份,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全市23個試點工作先導區。先導區的確立,意味著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工作跨入了一個新階段。
此次確定的試點工作先導區,均為新農村建設水平較高、步子較快的鎮或建設片區,包括沙家浜鎮、瀏河鎮、花橋鎮、木瀆鎮、唯亭鎮等。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先導區在農村土地使用制度、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農村戶籍制度、農村金融制度等方面加大了創新力度。比如張家港永聯村投10億元建設鋼村嘉園;昆山花橋鎮大膽試、大膽闖,率先取得了“雙置換”(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置換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權、以農村宅基地包括住宅使用權置換城鎮住房和商業用房收益權)的突破性進展;木瀆鎮按照規劃、資源、資金、招商、宣傳、管理等“六大統籌”,打破地域限制促發展,全鎮村均收入超過1000萬元。
作為改革的先行先試點,先導區撿按照“基本形成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一體化”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先行先試早出成效,實現“一年一個樣、三年像個樣”的目標,為全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經驗,充分發揮示范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