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先行先試”主動出擊大膽對接珠三角
2009-6-22 5:10: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郴州抓住34條“先行先試”政策機遇,與沿海全面對接
開門納客:34條“先行先試”政策與沿海全面對接
民營企業家們的嗅覺似乎格外靈敏。5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兩辦”下發文件,給予郴州市承接產業轉移“先行先試”34條政策措施;兩天后,上百名在廣東投資辦廠的郴州嘉禾縣籍老板即聚集東莞,共商返鄉創業事宜。
在廣東,由嘉禾縣民營企業家領辦的鑄鍛造企業達300多家,占據了“珠三角”鑄件市場78%的份額。過去,因本地在標準廠房、物流通關、金融服務等方面,與沿海先進地區存在不少差距,享有“鑄造湘軍”美譽的本地傳統鑄鍛造業,資金、技術、人才紛紛外流。
“如今有了‘34條’,凡是沿海地區擁有的政策,嘉禾都全面對接;凡是企業在沿海地區能夠享受的服務,嘉禾都盡力提供。”嘉禾縣代縣長李來華日前南下東莞招商,底氣很足,并帶回3.8億元的投資大單。他告訴記者,以“前店后廠”(珠三角設店,返鄉建廠)模式,吸引同鄉創辦“回流型”企業,得到了熱情回應。
這份“利好”不僅僅惠及郴州,更覆蓋整個“大湘南”。文件明確表示:“其中有關政策措施,衡陽市、永州市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參照執行。”
既賦予郴州為全省改革、開放、創新擔當“探路先鋒”的重要使命,又不只依靠郴州“單兵突進”,更寄望“大湘南”板塊以一體化“姿態”攜手競跑,這是湖南決策層圖謀深遠的戰略性決斷。
地處梯級過渡地帶的“大湘南”,擁有土地面積57153平方公里,人口近1800萬;2008年,三市GDP達2346億元,約占湖南全省的23%,舉足輕重。如何發揮其獨特區位優勢,使之成為湖南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重要基地、接受粵港澳經濟輻射的先行區域,一直是湖南決策層思考和探尋的重大課題。
“我們必須把眼光放寬、放遠,跟進世界產業轉移大趨勢,把握產業承接新機遇。”2007年5月,湖南省委書記張春賢在郴州主持召開專題會議,提出“敞開南大門、對接粵港澳”戰略構想,加快實現“大湘南”與珠三角產業互補、市場互通、政策互聯、資源互用、體制互融、人才互享。
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全球產業調整和轉移步伐加快,江西、廣西等周邊省區不斷加大產業承接政策支持力度,廣東省推出“雙轉移”政策,鼓勵珠三角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到粵北山區、東西兩翼。面對兄弟省區空前的競爭態勢,2008年8月,張春賢要求推進“先行先試”政策步伐;今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快湘南地區開發開放的決定》,省長周強、省委副書記梅克保先后率省直多個部門深入“大湘南”進行調研,破解產業承接各種難題。
34條政策措施,由此應運而生。它涉及工業用地、建設規劃、環保審批、財政支持、金融服務、口岸通關、園區建設、產業布局等方方面面,既比照了沿海先進經驗,又借鑒了周邊地區成功做法,“含金量”十足。湘南三市干部群眾為此深感振奮,認為這回不是開個門縫,而是真正敞開大門,實現了“全面開放對接”。
主動出擊:郴州爭做珠三角產業轉移橋頭堡
當前,珠三角產業轉移主要沿“三線”向內陸地區推進,即經湖南郴州向湘、鄂地區推進,經江西贛州向贛、皖地區推進,經廣西梧州向北部灣地區推進。而“三州”作為產業承接的橋頭堡,又首當其沖。
相對而言,郴州擁有雄踞南北交通、物流要道的比較優勢,又是我國著名“有色金屬之鄉”,鎢、鉬、鉍儲量全國第一,旅游資源亦很豐富。以其優越條件,湖南決策層期望郴州在全國首批9個加工貿易重點承接基地城市中,捧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郴州市委書記戴道晉告訴記者,前兩年有兩件事,對他們刺激很大:一是香港高級經貿考察團,先考察郴州,后考察贛州,最終落戶贛州,辦了一個香港工業園;二是深圳一批企業家,越過郴州,跑到衡陽辦起了深圳工業園。“前攔后截,左圍右堵,態勢逼人,如果我們無所作為,就會喪失新一輪產業承接的歷史機遇。”
郴州人坐不住了。今年3月,郴州市黨政考察團主動跑到江西、廣東周邊4個城市學習取經。考察歸來,他們認清了差距與不足,也更加明白了“不是不可為,就怕不作為;不怕發展落后,就怕觀念落后”的道理。
交了“學費”的郴州,以后發趕超之姿,全方位主動出擊。4月,郴州海關新院正式運作,3分鐘通關成為現實;眼下,郴州二類公路口岸車檢場、國際快件中心建設已基本完成;年內,郴州至深圳集裝箱鐵海聯運和五定班列有望開通……
在國家級郴州出口加工區,記者了解到,從單一保稅加工功能,疊加保稅物流、研發、檢測維修等功能運行一個多月來,給園區內現有60余家企業實現“零庫存生產”提供了便捷條件,使之可望從單純的“加工車間”向擁有完整產業鏈的“研發制造基地”轉型。
與此同時,重點項目“一會制”、報建手續“代辦制”、服務內容“一表制”……種種“優化”招商引資軟環境的舉措,正不折不扣予以落實;“非禁即入,有障即排,有需即幫,有功即獎”;“企業有困難,我們馬上辦”……諸如此類的服務“承諾”,深入人心。
以“誠”引商,以“優”便商,以“信”安商,引來眾多客商和企業。5月底,記者見到臺達電子經理吳興華,他說,臺達電子一路選址后決定落戶郴州,就是沖著郴州市政府“凡是人家能夠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這一承諾而來的。
臺達電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制造商,世界IT行業百強企業。他們在郴州購地500畝,投資1億美元,生產區和生活區建設有望在今年10月完工。
年內新建10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是郴州當前一件大事。隨著更多的投資者將目光投向郴州,不僅標準廠房一時不夠用,甚至部分企業還出現了招工難。在亞泰鞋廠,老板王生翠對記者說,他們從廣東南海內遷后,訂單基本沒受影響,就是員工難招。“好在政府熱心相助,免費幫助我們在當地媒體上打廣告,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