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經濟形勢分析

重慶因何逆勢上揚?

2009-6-21 12:2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黃奇帆曾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及市經委主任,主管工業經濟,2001年10月調任重慶市副市長,旋即升任常務副市長。他是有名的專家型官員,從宏觀經濟形勢到地方政府施政方針均了如指掌,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
前,他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暢談重慶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經濟迅速回暖的“秘方”
  《中國經營報》:2009年中央提出的GDP增長目標是保8%,但重慶卻預計能增長12%。重慶經濟為什么能夠穩健增長,較短時間內就實現回暖呢?
  黃奇帆:從大的方面來說原因有三條,第一,重慶有中央的“三號文件”直接支持。“三號文件”近1.5萬字,一共22條政策,都是非常具體,含金量很高的。它包含支持重慶成為金融中心的9條政策,如建立內陸首個保稅區等,包含支持教育發展的5條政策,還包含財稅、土地規劃、土地交易所等政策。重慶得到了13個“金帽子”,如西部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內陸最大城市等。要知道10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全世界只有20個,中國有6個,京滬津穗深都在東部,內陸就是一個重慶,城市規模只要足夠大,在世界上就會有一定影響。“三號文件”確定了發展航向和扶持框架,重慶上上下下都受到了刺激。
  第二,“保增長、擴內需”的國家宏觀調控起了重大支撐和推進作用。具體說有四大方面:一是4萬億元內需投資,將帶動社會3萬億元投資;二是松動銀根,把緊控的金融政策變得較為松動,如5次降低利率等;三是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汽車工業、裝備工業、有色金屬、鋼鐵工業等10個中8個跟重慶有關,又是一個重要的刺激。這三大宏觀調控政策招招見血,切實拉動中國經濟,重慶在其中也處處受惠。比如2009年到目前為止,國家拉動內需計劃共落實2200億元撥款,重慶拿到70多億元,占3%以上,我們對此比較滿意,這些撥款帶動的重慶項目投資額達500多億元。
  第三,與市委市政府今年初以來積極采取的刺激措施有關。2008年12月重慶經濟工作會上出臺12條措施,2009年四五月份又有7條,這些措施都符合中央要求,都很務實。
  因此,重慶總體經濟向好,回暖比較順利,好像受外面影響不大,不能簡單地說沒受沖擊,而是因為有上述三個宏觀原因。
   《中國經營報》:能不能更具體地談談,重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進經濟回暖?
  黃奇帆:第一條是投資拉動。2008年重慶固定資產投資是4100億元,2009年1~5月增長30%以上,預計2009年總投資5300億元,也是30%左右的增長,這個速度在全國基建投資拉動的大背景下可能不算高,有些地方可能達到60%~70%,但我們也要把握科學發展觀,投資率不能過高,重慶2008年GDP剛剛突破5000億元大關,現有投資率已經很高了。
  重慶的投資堅持三個“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是基礎設施建設,三分之一是工商業投資,三分之一是包括房地產投資在內的文教衛生、第三產業投資。工商業投資與4萬億元拉動內需的投資無關,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市場化運作,2008年重慶工業企業投資占了1700億元,是健康的表現,這個勢頭要保持下去。2002年時,重慶工業投資只占固定資產投資的15%,這些年固定資產投資從1000億元到了5000億元,大致上漲了5倍,而工業投資漲了10倍,工業投資不斷加大,表明市場化競爭力提高,市場化運作的資產投資很大,才有后勁。第三個“三分之一”中,房地產投資占1200億~1300億元,包括了商務用房、酒店、寫字樓、商品住宅,還有政府負責的低收入人群住房等,基本是市場力量在投資,市政府只投資建設廉租房。總的來說,重慶投資增長力度很強,投資結構合理,市場化因素比較充分。
  第二條是充分發展和利用金融業。重慶從國家2009年1~5月5萬億元新增貸款的“盤子”里拿到了1500億元,2008年貸款余額是6200億元,現在估計到了7800億元,2009年年底預計達到8500億元,等于全年增加2000多億元,接近40%左右,也是全國最多的。面對大量貸款資金,地方官如果不知道怎么接盤就是糊涂官,要分析調度、心里有數才敢作敢為,推動重慶金融發展,進而刺激經濟。從目前形勢判斷,下半年國家不會再有5萬億元新增貸款,最多2萬億元,等你稀里糊涂醒過來才發現,那就錯過時機了。
  面對國家拉動經濟的大規模新增貸款,地方上的中小企業、房地產商、邊遠三農地區、外資企業和地市州政府等5個主體接盤都不足,我們很明白這個情況,所以努力發展六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服務,恰恰是解決中小企業、三農地區融資難的殺手锏。中小企業資本金不足,是貸款難的要害所在,一般的做法是請政府官員出面要求銀行支持,但這是人治,我們要講法治。還有一個常見的說法是中小企業貸款,不看“三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資產負債表)看“三表”(電表,水表、報關單表)。這都是在某些場合下的說辭,講到底還是要解決中小企業的資本金問題。
  重慶市政府2009年加速推進,真心實意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采取了措施發展6種非銀行信貸業務,包括擔保公司、小額貸款、私募股權基金(PE)、信托、風險投資和金融租賃。2009年1到4月底,重慶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增長了80多億元,在全國增長率也是比較高的。
  第三條是重慶工業門類比較整齊,六大支柱工業齊頭并進。重慶工業投資規模2008年1300億元,2009年估計會超過1700億元,接近40%的增長,到目前為止在各類投資中比例最高,比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率要高,說明工商經濟活力很強,投資后勁更充分。從工業發展布局上看,重慶的幾十個工業開發區星羅棋布,如原來較落后的秀山搞工業園區,五六年前審批了,缺乏啟動資金一直搞不起來,2008年市國資委幫助擔保,向進出口銀行貸款50億元,給市郊較窮的區縣每個園區3億元,16個園區48億元,把園區都拉動起來了,如今發展欣欣向榮。我們計劃3年內建成10個產值千億元級的工業區縣。
  化危為機 產業升級
  《中國經營報》:提到工業投資,作為西部老工業城市,重慶在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以及自身產業轉型升級方面,有何戰略規劃?
  黃奇帆: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世界和亞洲經濟都面臨轉型,中國尤其是沿海地區經濟也面臨轉型。跨國公司會發現,現在凡是自己搞制造業的,都面臨很大困難,通用、福特等跨國公司原來的路子是,各國合資廠制造的汽車不可以出口,美國國內及國際市場的車子,還是他自己生產,但現在這樣玩不轉了,教訓就是,通用倒閉了,活著的福特不得不搞外包,連美國市場銷售的產品也要外包給中國,因為我們勞動成本低。從這個意義上講,重慶的汽車工業可以給國際市場生產的企業解困,幫他們搞一批貼牌汽車,以后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格局。中國誰有搞汽車貼牌的地方?上海沒有,主要是幾家合資企業,都不能搞貼牌,必須是有自主品牌的企業才能做,重慶倒是有生產線,有強大的加工能力。
  另一方面,原來沿海做貼牌的,2008年加工貿易危機中,勞動力、土地、稅收都漲了,繼續搞大規模貼牌加工,競爭力減弱,要轉移到各種生產要素價格比較低的西部來。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重慶給美國惠普做400萬臺電腦,打破了國內電腦生產都在沿海,中西部沒有出品一臺的慣例,惠普一馬當先轉移到重慶,我們再努力一兩年做2000萬臺,過三五年就是5000萬臺,這就是戰略轉移。我們不是找做配套的臺商,可憐巴巴地請他們來投資,他們之所以聚集在沿海,是因為惠普在沿海,他們要來惠普不答應。現在惠普自己來了,他們肯定跟著過來,新的產業格局就形成了。金融危機發生后,大家想活得更好,需要重新配置資源,發展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創出一片新天地。
  提到加工貿易,容易讓人感覺是一堆落后的東西,提到服務貿易又高不可攀,但沒有加工貿易就沒有服務貿易,西部要搞服務貿易高地,而不搞加工貿易,或者反過來,都是不懂行的人說的。重慶要成為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高地,保稅區是很重要的一招。在此基礎上重慶要做開放高地,絕不是說金融危機下啟動內需,外向型經濟不需要了,恰恰是作為西部的大都市,重慶需要繼續發展外向經濟。有人覺得重慶地處內陸,2000公里物流成本很高,但看看地圖上的航線就明白,只要跟航空運輸相關的貿易,北京、上海、深圳跟重慶沒有什么區別,重慶飛歐美跟上海飛不是一回事嗎?
  保民生 花大錢
  《中國經營報》:重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老工業城市,農村人口比例也很高,政府財政狀況可能不如東部地區城市寬裕,在“促增長”之余,如何實現“保民生”的國家政策要求?
  黃奇帆:提到“保民生”的重要措施,我想實實在在給大家報一筆賬:第一個,教師補貼。內行人都知道,現在西部的鄉鎮公務員,不管貴州還是西藏,平均月補貼一定在1000元以上,照理說教師應該也達到這個水平,現在國務院是每人每月給120元,按慣例地方出個80元也就行了,但我們一算賬,就是要1000元,重慶32萬教師就是32億元。我們考慮一方面是《教育法》規定,另一方面是啟動內需,最窮的老師拿到錢馬上拉動消費,這都是該做的,哪怕透支也該干。
  第二個,教師補貼發了,事業單位的人又叫起來,事業單位也分窮富,窮的農村衛生站只有月收入只有1000到2000元,有人為此上訪。盡管完整方案還沒有出來,我們先采取措施,每人每月至少補500元,事業單位25萬人,又是近13億元。重慶做的這兩件事情,不是只對一小堆人,真正的量大面廣,又能拉動消費,平時下決心花這個錢不大容易,現在有拉內需和保民生的要求,政府透支一些也沒關系,也是為了長治久安。
  第三個,國家搞醫保改革,大家很擁護,國家拿出8000億元,其中4000多億元解決國有企業破產職工的醫保,但立刻就有人上訪,原來問題很復雜,叫“一拖三”。以往國企破產有個盤子,即所謂計劃內破產,合乎條件的放進去,盤子用完了就不能再放;二是按《破產法》破產,現在重慶計劃內破產的要補430億元,但計劃外按法律破產的有12萬人,一個人補1萬元就是十幾億元;三是所謂“雙減”職工,當年有些國企比較困難但沒破產,一批下崗工人進了再就業中心,一兩年后解聘,離開工廠到社會上去,現在他們有意見了,說我如果不聽黨的話主動出去,今天就能享受醫保,為什么我覺悟高一點反而政府就不解決了?“雙減”職工重慶有11萬人,最后,加上集體企業也有20多萬人。計劃內破產的有30萬人,“一拖三”有40多萬人,總的來說重慶各種破產人群70萬~80萬,他們醫保問題不解決,大家就會上訪,平時我們不敢下決心,現在國家宏觀面上都撒開了,口號也提了,地方政府盡管掏錢。
  重慶“保民生”真花大錢,預算財政支出600多億元,惠及100多萬人,錢花在老百姓身上,不會犯錯誤,國家社保部看到我們在做這個事情很高興,可以拿來做案例說明情況,引導國家再出一些政策,我們也干了實事,政府最重要的是務實。
  《中國經營報》:2008年你們確定了“五大重慶”的發展目標,即“宜居重慶”、“暢通重慶”、“森林重慶”、“平安重慶”和“健康重慶”。能不能具體解釋一下政府的思路?
  黃奇帆:“五大重慶”建設,概括起來說,就是作為西部大都市的整體城市環境,企業的投資環境,還有老百姓的生存環境,都必須重新塑造。“五大重慶”共計1萬億元投資,2008年啟動,2012年完成,具體算賬是:“暢通重慶”3000億元,“森林重慶”500億元,“平安重慶”150億元,“健康重慶”250億元,“宜居重慶”6000億元。
  拿“宜居重慶”來說,決不是口號,最重要的是提出了建筑的宜居標準,強調了民生的概念,建設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的中低檔商品房。“宜居重慶”如果只盯著貴族房、高價房那是虛假的,不考慮千百萬老百姓,只與少數有錢人有關是不對的,我們的目標是,重慶9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房房價,大體是職工人均10來年可買套房,雙職工家庭6.5年工資能買一套,這也符合國際慣例。
  從2002年起我們實施4條“游戲規則”:一是房地產投資每年大體上占固定資產投資25%,2008年和2007年都大體是這個比例;二是建房總量達到人均30平方米,重慶1000萬人口,可以造3億平方米房子,現在是2億平方米不到,房子多了供過于求,少了城市發育不足;三是保持合理的地價,房地產與地價有關,政府不承認這一點是昧著良心說話,所以重慶控制房地產的土地供應量,地價高就多供地,樓面地價保持在房價三分之一以內,你找不到地價過高的案例,這就是重慶房價比較均衡的原因;四是政府要照顧有四分之一低收入老百姓,讓他們住上公房,但這種房子的量不能太多,不然就把市場的活力扼殺了。
  總體上說,“五大重慶”的具體措施,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狀態,也改變了城市的環境,給人的感覺這個城市的面貌發生很大改變。
  鏈接
  “三號文件”
  2009年1月份,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通稱“三號文件”。共分十部分,三十八條,近1.5萬字。主要包括“12+10”條支持政策,以及十余項“黃金定位”。摘要如下:
  12條政策
  一是關于鼓勵類產業企業所得稅稅率等稅收優惠政策;
  二是中央加大對重慶財力性轉移支付力度;
  三是加大重大水利工程資金對三峽庫區的投入;
  四是支持重慶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
  五是關于“盡快批復土地利用總規,并對重慶土地管理實行彈性審批制度”;
  六是批準重慶設立“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
  七是支持重慶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
  八是關于打造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
  九是關于批準設立保稅港區;
  十是關于加大對重慶教育的支持力度;
  十一是關于支持重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十二是關于支持重慶繼續實施退耕還林。
  10項政策
  一是關于征收三峽電站水資源費;
  二是關于對主城區1000平方公里范圍內綠化用地“只征不轉”;
  三是加大對重慶農村金融創新的支持;
  四是支持重慶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
  五是將重慶摩托車納入全國“家電下鄉”補貼品種范圍;
  六是支持重慶建設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七是允許重慶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八是將低收入人口作為長期扶貧對象;
  九是同意重慶工業企業享受增值稅由生產型轉為消費型等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
  十是提前布局和啟動鐵路、高速公路、港口、航空等重大交通項目。
  黃金定位
  “三號文件”對重慶的具體定位,大致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一是建設“七基地”,包括內陸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全國農業機械化綜合示范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現代物流基地、東西部合作示范基地等。
  二是建設“五中心”,包括建設長江上游地區金融中心、商貿會展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會展中心和航運中心等。
  三是建設“八區”,即一個“先行區”:擴大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兩個“試驗區”:統籌城鄉的科技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和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五個“示范區”:北部新區內陸開放型經濟示范區、生態文明示范區、現代畜牧業示范區、發展循環經濟示范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區等。
  四是建設一個“樞紐”、一個“通道”,即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貿易大通道。
  五是建設長江上游的“三都”,即“會展之都”、“購物之都”和“美食之都”。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