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后粵首次藥品招標 中小流通企業叫苦
2009-6-21 10:43: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金額200多億,涉及省內外藥企4000多家,藥物品類上萬種……一年一度的省藥品招標“大考”將在本周六(6月20日)拉開帷幕。這也在新醫改方案公布后的首次省級藥品招標,誰將入圍,誰會淘汰,牽動眾多藥企及商業企業的心神經。
根據新醫改的精神,降低藥價,減少流通環節將是該次藥品招標的重要指導精神。而從藥廠到醫院之間曾經布下的層層流通環節,涉及上萬流通商業企業,他們面對這種必然的洗牌,將何去何從?或許可以這樣說,該輪招標目錄名單已經部分決定了一些商業流通企業未來的命運。
兩票制實施一波三折
“每年都是一次考試。”一位年藥品銷售額有5個億左右的廣東藥企總經理說。“醫藥招標的公開性越來越透明,而中小企業的前景并非看好。”在記者拿到的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招標方案第三稿的電子文檔上,每個變動,都涉及到藥企的生存和發展。“外省已經壓低了價格,讓中小型藥企的話事能力大大打了折扣。”
據了解,今年1月,衛生部等六個部委已經聯合出臺了藥品招標采購新規,改為“兩票制”。“兩票制”是指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并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市轄區以外或邊遠地區可以允許“三票”、有二級經銷商,但一級經銷商所配送的同一廠家的品種,在同一個地級市只能委托1-2個二級經銷商。
而這一策略是廣東省藥品陽光采購在2007年首先提出的,但由于實施上的難度,在2007年的采購中并未真正實施。相關統計顯示,廣東省目前有近2000多家藥品經銷商,多數規模小、區域覆蓋較小。
針對各種流通環節出現的問題,2008年廣東省的采購方案明確規定“所有入圍品種對市轄區內醫療機構不得進行轉配送,嚴格執行兩票制”及“一級經銷商所配送的同一廠家的品種在同一個地級市只能委托1-2個二級經銷商”。然而,此規定卻遭到30多家藥企的聯名抵制,其中不乏一些大型醫藥公司,如哈藥集團、上藥集團、石藥集團、華北制藥集團、白云山制藥總廠等。
放松至四票,渠道洗牌仍難逆轉
發生在2008年的藥企集體炮轟醫藥招標“兩票制”的風波,在今年未再出現。據業內人士透露,這種新規矩的設定,實際上已經是多方利益群體溝通與協調的結果。
這一新規定,打破了大型商業流通公司對醫藥配送的壟斷和控制,被業內視為引發廣東醫藥商業市場重新洗牌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實施兩票制,實力較弱的中小商業公司無疑將被淘汰出局。在第三稿中被修改為1-4名經銷商進行配送,或許對中小醫藥商業公司是一個喘氣的機會。”一位一直為中小型藥企做經銷商的小型配送公司的負責人說。
“兩票制”因未能理順藥品生產與銷售各個環節的利益關系,在重重阻撓與爭議中走向沒落。因為“兩票制”具有壟斷之虞。藥品生產企業擔心,如果所有藥品都集中到幾家商業公司,無形中會為他們形成市場壟斷提供合法的政策溫床。面對商業公司的強勢市場話語權,作為醫藥產業鏈上游的生產企業在合作過程中如果對商業公司稍有“忤逆”之心,將會受到商業公司的“封鎖”(不給予市場配送),生產企業將會丟掉某些區域的市場份額,給企業自身發展帶來隱性風險。
近日,經過多次修改的廣東省藥品采購服務平臺發布了《2009年廣東省醫療機構藥品陽光采購實施方案》第三稿。記者從此稿了解到,廣東省2009年度的掛網采購方案將要求生產商原則上制定經銷商直接配送到醫療機構。而對于某一入圍品種,必須在每個地級市報名的經銷商中選擇委托配送的經銷商,每個地級市可選擇1-4個經銷商。
最新實施方案還顯示,經銷商必須直接從生產商或代理商購貨、結算及開具發票;代理商的發票必須由生產商開具。每個入圍具體品種的配送經銷商必須覆蓋全省所有參加藥品陽光采購的醫療機構。從事醫藥行業多年的劉先生認為,這樣看來,“兩票制仍舊很難一刀切地執行,既然經銷商可以從代理商那里開具發票,那么兩票制有可能演變為三票制或四票制。”換言之,“‘兩票制’在打折扣地實施,但是流通渠道的格局重新劃分是大勢所趨。”劉先生笑著說。
利潤壓縮,中小流通企業叫苦
2009年的“1-4”新規,是否就比兩票制好?業內對此看法不一。負責招標的相關官員表示,政策實施的目的就是理順醫藥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關系,將生產、流通、終端的市場運營地位進行新的配對,有效緩和社會關系,最終讓民眾獲益。
據了解,今年醫藥招標的新規定,以及配送政策,緊扣醫療改革的步伐。參加采購活動的廣東省醫療機構“采購人”、生產商、經銷商、代理商,它們如何在新的招標體系里,各自得到自己的利益份額呢?
根據新醫改的精神,降低藥品價格是關鍵,從出廠到醫院用藥,只能在出廠價上加價15%,但這樣中間環節的利潤將被大幅壓縮。一個藥品從藥廠到醫院往往經過幾道環節,從地區分銷商,再到省代再到醫院,甚至在分銷商下面還有一些批發商等,物流配送這塊就必然需要利潤來支撐,但是目前政策規定的15%的加價空間,根本無法支撐物流配送這一塊。將攤薄其加價空間和減少利潤空間。
這也就意味著,醫藥生產商在此種政策下,必然要做出價格上的部分犧牲。“政府大宗采購,無論如何是藥企必須要拼力進入的。大宗購買,對生產計劃和藥品開發至關重要。”
中山市宜生醫藥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宜生告訴記者,目前藥品流通市場的中小型企業和連鎖公司,在珠海和中山的分別有90多家和30多家,在廣州和深圳則更多,這是市場經濟發展衍生出的流通環節。而降低老百姓的用藥價格,可以從多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原材料的價格控制;其次是藥品招標價格的降低;第三則是適當地提高價格便宜的藥品的利潤,從而促使生產商和流通企業重視便宜藥。
專家觀點
中小流通企業“存在即合理”
廣東藥學院副教授帥惟認為,加強市場監督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干預得過于細致,則可能帶來更多的問題。另外從老百姓能否得到真正的實惠來看,如果過于精簡流通環節,產銷雙方一旦形成同盟,則更難控制價格。
對于遍地開花的中小型藥品流通企業,帥惟表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些中小型流通企業能夠生存,肯定有其發展的空間。所以問題的關鍵還在于要規范醫院等環節的采購行為,從生產商到最終的銷售方,采購環節的愈發規范,一大批無機可乘的“雜牌軍”自然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