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交會看中國物流設備出口
2009-6-21 3: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廣交會歷來是我國出口產品市場的晴雨表。在中國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存度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廣交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中國物流裝備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廣受青睞,越來越多的生產廠家希望借助廣交會這一平臺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本刊今年首次派記者參加了于2008年10月15日拉開帷幕的第104屆秋季廣交會。以下是記者發回的報道。
總體印象
本屆廣交會達到空前的展覽規模。廣州琶洲展館首次啟用了C區,三大展館“三花齊放”,使A、B、C三館展覽面積達到80萬平米以上,展位總數比上屆增加30%,參展企業比上屆增加3710家。但是,由于本屆廣交會恰逢全世界遭遇金融風暴的影響,參加廣交會第一期10月15 日到 19 日的國外采購商減少到8萬余人,對比上屆春交會第一期128155的數字,到會人數沒有達到預期中參展人數增加和采購量增長的目標。扣除因本屆將紡織服裝類和醫藥類展品移到了第三期的因素,所以計算起來參展客商還是有所減少,從來參加廣交會的國外客商的地域變化也可以看出歐美的采購商人數大幅縮水。截止到10月18日統計亞洲采購商數量最多,為40036人,歐洲13403人,美洲10164人,非洲5860人。
以往秋交會上最顯眼的是為圣誕節準備的各種商品。因為圣誕采購是歐美市場傳統的采購旺季,采購的商品可粗略分為日常必需品和節日禮品。而本屆廣交會反映出來的恰恰是,圣誕玩具和節日裝飾燈具受影響最大,其次是百貨、電器,受影響最小的是五金及大型機械。這一點說明,在世界經濟“衰退”面前,我國部分出口企業確實受到了較大沖擊,但同時也面臨新的機遇。特別是在機械制造領域,中國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原來歐美獨占自動化制造機器及生產線市場,現在歐美以外的采購商逐漸將目光轉移到中國來。隨著外商對中國制造產品的進一步認同以及中國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我國機械產品的國際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
物流設備參展踴躍
在本屆廣交會上,筆者針對物流設備產品對部分展商進行了走訪和調查,情況如下:在大型機械展館和工程機械展區有數家物流產品和叉車、搬運車產品展出,這些廠商均是國內著名的叉車企業、貨架企業,往年他們也都來廣交會參展。在五金展館內,除了國內著名的物流設備商外,還有大量的五金廠改產或者兼營生產貨架、搬運車、周轉箱及托盤等物流產品。經過與這些廠家參展人員的了解發現,有些廠家已經生產物流設備多年,原來他們僅僅是做委托來料加工,現在他們感到物流設備比五金工具更好銷售,利潤更好,認為開發這類訂單比大宗五金工具商品更有發展前途。這一點說明,在國內蘊藏著大量具備生產能力、正在尋找突破方向的企業,他們不約而同聚集到目前我國物流設備出口的幾個強勢產品上來。
1.貨架
貨架是我國出口物流設備中最有實力的產品,其特點決定了此類產品是適于我國長期出口的產品之一。據筆者在廣交會15個展廳中粗略統計,共有30余家企業展示了貨架產品,品種、規格、形式也十分齊全。這充分說明了貨架產品在技術密集度、設備轉型、生產組織等方面都適合中小廠家經營生產,使大量廠商聚集此行業有先天的便利條件;同時也預示著今后數年貨架市場將會迎來更為激烈的競爭局面。
2.塑料周轉箱與存儲箱(盒)
隨著石油價格的大幅波動,石化產品生產企業不自覺地把目光集中到長線產品上來,物流器具中的塑料制品需求量穩定且不斷增長,價格浮動幅度較小。因此,發展物流器具也是抵抗石化產品價格波動的最好手段。同時,國內生產塑料模具的技術趨于成熟,且制造價格比差數倍,這也鋪平了大量注塑產品生產企業進入物流器具行業的道路。
3.搬運設備
主要集中在起重搬運車、動力升降臺車等方面。這些產品的出口量本來就位居世界前茅,而且在多年大量出口的帶動下,該類產品在國內已形成較大產能及生產協作網絡。面對今年以來出口量的銳減,協作廠商為了尋找出路,一起進入他們原先并不太重視的國內市場,新品牌不斷出現。由于這些企業長期不注重國內品牌的建立,沒有像家電廠家那樣具有良好的品牌信譽和完整的銷售渠道,其結果是多數企業都到五金工具大市場里進行價格混戰。
品牌化是未來發展之路
在歐美經濟衰退的“嚴冬”面前,我國出口產品受到的沖擊相當嚴重。國內企業能否挺過難關,怎樣應對危機?已成為政府和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
筆者認為,企業要生存發展,關鍵要看企業有沒有創新的“真功夫”。只有自己掌握研發和營銷這兩個利潤豐厚的核心環節,才是企業保持長期競爭力的根本。目前,只有順應市場需求,找到“硬性”的自主品牌產品及有競爭實力的產品,才是抵抗風暴的最有效的手段。
另外,品牌是廠家的生存之本。市場占有率是企業長期注重品牌宣傳的結果,而往屆展覽會上,眾多機械產品生產商沒有意識到品牌的價值,對品牌宣傳不足。例如,以往廣交會對各類商品不設進入門檻,造成展會檔次降低。今后,我們需要提高參展商的檔次,促使其拿出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如果企業能夠完成從價格競爭向品牌化經營的轉變,即使在廣交會上成交量降低也不用怕,因為企業可以在廣交會后獲得更為長期的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