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力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
2009-6-16 20:2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編者按:市委提出,今后一段時期,把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和未來十堰發展的定位。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市委把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這一課題交給市政協進行調研和論證。6月5日,市政協主席王鐵軍就這一課題主持召開了由部分市政協常委、委員、有關專家和部門領導參加的座談會。會上,大家就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現摘要如下:
楊鄖生委員:我們不能忽視十堰市長期存在并且勢頭良好的另一種獨特的優勢資源:一是地理區位優勢獨特;二是醫學醫療資源豐富。在醫學教育上,十堰擁有鄂豫陜渝毗鄰地區惟一一所醫學本科院校,即鄖陽醫學院,還有2所醫學中等教育學校,另有4所衛生職工中專,衛生教育資源優勢明顯。在衛生機構上,十堰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455個,擁有三甲醫院4所。在衛生人才上,目前,十堰衛生系統擁有博士碩士近500人。在職衛生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60%,中高級職稱占10.2%,一些臨床專家在十堰周邊地區享有較高的聲譽,不少病人慕名到十堰求醫;三是醫學教育和科研水平很高;四是畢業生對區域醫療衛生事業貢獻卓越;五是對外醫學教育和醫療技術交流頻繁。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種資源,挖掘自身潛力,把十堰市打造成區域性醫療和醫學教育中心,將會為十堰市的二次振興插上騰飛之翼。
楊光進委員:在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過程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一是從我們目前規劃和現狀來看,過去由于時代痕跡的局限、規劃理念的局限、政策法規的局限,造成現在在建設上出現短板,主要是基礎設施脆弱、滯后,規劃的缺失所導致的在城市建設中的無序狀態和資源浪費,文化符號的空白使城市特色得不到彰顯等等。二是從對資源的分析來看,十堰從建市開始都在山區進行,自然資源匱乏,還存在對山地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三是從與周邊毗鄰城市比較來看,十幾年前我們的發展快,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們發展比別人慢了,但是我們有自己發展的交通、生態、文化教育衛生、城市功能、公共設施以及城市人口素質優勢等等。四是未來發展規劃及發展周期預測,我們要以10-15年為單元,把握幾點:第一,考慮到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我認為人口達到100萬最為適合;第二,在城市規劃上,要著力打造山地特色宜居城市,而不是沿襲過去車廂式開發;第三,在界別連接上,大家最擔心的是行政區劃,我們要解放思想,淡化行政區劃觀念,區域統籌,做到統一城鄉、一體規劃;第四,在規劃中要突出城市品質、品位和氣質;要做到高起點、高水平,所有規劃僅僅依靠專家、領導是不夠的,要讓市民、群眾參與,做到人人參與,人人享用;第五,在規劃的實施上,要加強立法,一旦規劃經過法定程序確立下來,任何人不得改變,在建設中嚴格按規定實施,不能讓規劃朝令夕改。
郭天林委員:目前我市從城市規模、人口規模、經濟發展指標、農民現金收入上看,我們基本上都落后于襄樊、南陽等周邊幾個城市。為此建議:一是擴大城市規模,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必須達到一定規模,150至200萬人口為宜;要打破以前的行政區劃,解決空間狹小、發展塊頭小的問題;二是要打造產業主體,首先是重中之重的汽車產業,雖然東風公司總部遷走,但是我們的基礎還很好,有雄厚的實力。我們要繼續大力支持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產業的發展要升級,制定汽車產業發展目標,努力推進目標的實施;突破性發展旅游產業,我們有獨一無二的旅游資源,要整合優勢旅游資源,努力做強做大品牌;大力構建綜合性交通網絡;大力發展物流業;努力挖掘秦巴文化。要通過十年、幾十年強行的發展,增強城市的聚集、輻射能力,從而真正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
熊鄖津(市經委總經濟師):十堰與周邊七個城市比較,汽車產業優勢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汽車城”品牌影響力較強,龍頭企業發展潛力較大,汽車零部件產業比較發達,專用車(改裝車)發展前景廣闊,汽車文化氛圍濃厚等。在今后發展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產業發展上,堅定不移地做大做強汽車工業,堅定不移地加快發展電力、醫藥食品等地方特色產業;在工作方法上,堅持汽車工業與地方特色工業兩手抓,城區工業與縣域工業兩手抓,整車生產與汽配生產兩手抓;在發展措施上,重點抓好工業園區、“雙億工程”和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引導和推動工業經濟運行機制市場化、組織結構現代化、發展方式集約化、產業結構多元化。力爭使我市工業經濟的成長環境、發展速度、企業規模、經濟總量和貢獻份額步入全省先進行列。
李華山(市旅游局局長):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十堰具有很多優勢。有資源優勢,我們獨特的資源,種類多,品位高;有產品優勢,很多產品在全國都是知名品牌;有交通和區位優勢,有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成和運行帶來的聚集優勢等等。2000年左右,市委、市政府交給我們建設旅游城市這個重要任務,通過1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提前一年完成了旅游十年規劃目標。近年來,我市旅游產業更是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我們想通過3-5年的發展使旅游業的發展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經過10年努力使全市旅游年接待游客達到2000萬人次,從業人員達到100萬人,旅游收入超過200億,使旅游業成為十堰發展的第二大產業,僅次于汽車產業,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支柱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大拉動力。
黃少平(市規劃局副局長):國家和省級戰略調整給十堰帶來新機遇,大規模對外交通設施建設改善了十堰的區位條件,良好的產業基礎可以支撐十堰長遠發展,是中部地區惟一四省相鄰的省際邊界城市,是重慶、鄭州、武漢、西安四大都市圈輻射的核心地區,需要有一個次級區域中心城市等。十堰有幸正處于這樣一個具有后發優勢的地方,它所處的區域位置,要求它成為一個鄂豫陜渝的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
對十堰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我們建議:一是完善產業結構,提升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利用資源優勢和老工業基地的優勢,完善產業結構,加快旅游業、文教衛生產業、物流業、高新技術產業、水電、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形成幾個具有區域發展特色、區域優勢明顯的新型產業。二是調整規劃,保留充足的區域服務功能發展空間。例如,建設區域醫療中心、區域建材交易中心、區域鋼材交易中心、區域汽車交易中心、區域物流中心、區域旅游集散中心等。三是發展高端服務業,建設區域文化、教育、醫療中心。四是大力推進鐵路和機場建設,構建區域交通中心。五是依托交通樞紐建設,打造區域物流中心。在六里坪地區結合機場建設,構建航空物流中心;結合鐵路編組站的改造,構建大宗貨物交易中心;結合高速公路西出口的建設,在張灣片區構建鋼鐵、建材、服裝等商品物流中心。六是開展區域對話,建立鄂豫陜渝邊界五市的城市聯盟。
王禮華委員:建設貫通南北、連接東西、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交通樞紐,對于把十堰建成區域性中心城市,具有基礎性、決定性的意義。十堰位于鄂、豫、陜、渝四省市毗鄰地區的結合部,與武漢、鄭州、西安、重慶等大城市的距離均在500公里左右,經過多年的努力,十堰交通已經取得了實際性發展,交通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交通瓶頸制約已經被打破。目前,我市已經形成了以十堰市城區為中心,以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軸,以國、省道“三縱三橫”為骨架的綜合交通網絡,構筑起連通武漢、西安、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快速通道。
未來一段時間,我們要努力把十堰建設成為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十堰交通樞紐體系以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等運輸方式構成,以“旅客零距離換乘”和“貨物無縫銜接”為主要目標,以鐵路和公路路網建設及站場設施建設為關鍵。在公路運輸上構建以一級客貨運站為中心、連接高速公路的城際高速運輸網,以二級客貨運站為基礎、連接國省干線的區域快速運輸網,以農村客運站點為依托的農村通達運輸網;鐵路運輸著力構建能力合適、服務完備的運輸網;通過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等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使樞紐城市的交通集散功能更加高效,內暢外聯更加緊密和協調,形成市際間快速通達,城鄉間骨架路網連接,城市內便捷暢通,各種運輸方式優勢突出,互為補充的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帶動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快速發展。
徐志強(市人行紀委書記):金融部門在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中,將努力發揮五種作用,保證市委決策的有效實施。一是支撐作用。在當前艱難時期,金融機構將繼續執行適度拓展的政策,加大項目投資,這些項目包括鐵路、機場建設,武當太級湖建設,萬畝山地整理項目,東風孵化工業園8萬輛擴能項目,東風渝安、三環工業園項目,以及整個汽車產業的升級換代、旅游產業開發等項目。二是滲透作用。滲透作用主要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為實體經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推動貿易服務便利化。三是反哺作用。金融機構將繼續履行社會責任,在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扶貧扶持等方面支持弱勢群體,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四是培植作用。積極培植更多的A級企業,慎重培植多種成份金融機構,培植股權融資乃至企業上市,大力培植全社會誠實守信的風尚。五是協作作用。通過加強反洗錢、金融穩定協作,制止和消除金融投機,探索相互之間應急性支持手段,發展與毗鄰地區的資金流合作等。
黎繼華委員: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必須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篇大文章。市委在確立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戰略發展目標的同時,提出了建設生態城的具體目標,制定了生態立市的規劃。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承的。建設生態城,既是從十堰所處的特殊地理區位提出來,也是十堰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一方面,我市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對于涵養水源和保護水質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充分發揮我市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的區位優勢,積極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積極爭取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項目、資金的傾斜,使之成為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撐。
崔鷹笛委員:以建設物流產業中心為平臺,打造區域中心城市,帶動十堰物流業及其它產業向市場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打造十堰城市第四張名片。對我市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做大做強物流業,我有幾點反思和建議:一是我市應建立政府綜合協調機構,加快物流業發展,盡快形成集群效應,創區域品牌,創中國名牌。二是認真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三是堅持兩手抓戰略。即一手抓“雙億工程”大型企業的發展,夯實發展平臺;一手抓“中小企業”的成長工程,鞏固“稅源基地”,做到“重工不輕商,抓大不放小”,并出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優惠政策。四是解決好市、區干部職工的同城不同酬的待遇問題,平衡各部門和各基層組織在招商過程中的利益分配問題。五是建立廣泛的、多渠道的民主監督制度。六是堅決治理亂收費行為,健全權力運行的陽光機制。
朱仕雄(市政協副主席):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應高度關注教育的先導性,優先發展教育,建立人力資源強市,為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一是依法保障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通過均衡配置教師,完善相關政策和制度,實現區域內師資基本均衡,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充分發揮農村現代遠程教育設施在教師培訓、教學研究和提高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二是優先發展中職教育,最大化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圍繞我市 “一主四大”產業和第三產業,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辦特色專業和品牌專業,構建產學研相結合、中高職相互融通的職教園和科技園,服務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三是做專做強高等教育,建設行業特色鮮明的大學。堅持開放戰略,高校主動與國家宏觀經濟結構轉型、產業升級、自主創新政策對接,與地方產業調整升級相結合,與社會事業發展政策相結合,與行業研發機構合作,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之路,辦出行業特色。四是扶持引導民辦教育,實現社會資源有效整合。制定符合我市市情教情的民辦教育地方政策,著力解決地方民辦教育熱點和特色問題。五是依法落實體制機制,強化城鎮教育功能。完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以職業培訓為重點大力發展成人繼續教育。六是完善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強化企業及社會培訓機構培養人才的作用,強化行政、企事業人員思想素質、業務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建設,為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提供人才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