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突圍”
2009-6-14 17:39: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作為中國13個重點煤炭基地之一,安徽省淮北市近50年來已經累計生產原煤8億噸。煤曾經給這個城市帶來了繁榮,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漸枯竭和煤炭生產帶來的場面塌陷、生態破壞等問題的凸顯,使這座煤城的發展面臨新的抉擇。
城市轉型勢在必行
碧波蕩漾的湖面上灑滿了夏日陽光的余暉,幾條腳踏船載著游客在湖中徜徉,三三兩兩的市民在綠樹成蔭的岸邊散步,平坦的草地上不時傳來玩耍著的孩子們的歡笑聲……周末的淮北南湖濕地公園讓人流連忘返。
“這里原本是平地,因為挖煤造成塌陷形成了大坑,現在改造成了濕地。你看,湖心還有沉沒了一半的房子呢。湖那邊還在挖煤,只是煤越挖越少了,以后沒了煤,不知道我們該怎樣過了。”在湖邊散步的退休礦工石修典對記者說。
老人的擔心不無道理。地質勘探結果顯示,淮北境內煤炭儲量按現有開采能力還剩下有限的幾十年可開采,預計到2015年,全市90%的礦井將報廢。而長期的煤炭工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目前,淮北市采煤塌陷土地已經達到25萬畝,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23.7萬畝,屆時塌陷土地面積將超過淮北市總面積的11%。長期開采還造成淮北市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安徽全省平均水平的25%,淮北已成為全國364個重點缺水城市之一。
“進入本世紀以來,淮北境內煤炭資源日益減少,產業接替困難,社會負擔沉重,就業壓力加大,生態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淮北市市長許崇信說,加快城市轉型已成為事關淮北未來發展勢在必行的歷史抉擇。
生態建設初見成效
近年來,淮北市投入近4億元綜合治理采煤塌陷區,復墾利用10多萬畝采煤塌陷地,解決了5萬多名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
走進淮北市洪莊村,一座座別具特色的農民住宅毗連而立,圍水修造的魚塘中魚兒游動,無公害蔬菜園里瓜果飄香,畜禽養殖園內牛歡雞鳴……一個集生產、科技、休閑和觀光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呈現在人們眼前。
原先這里是采煤塌陷區,全村4300畝土地有3400畝塌陷為水面、灘涂和低洼地,依靠土地為生的農民,一下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來源,洪莊村一度成為全市有名的貧窮落后村。
在市里的支持下,洪莊村抓住國家農業開發、塌陷區治理等有利時機,大力發展高科技的生態、綠色農業,打造了聞名一方的洪莊生態經濟圈。近年來,洪莊村工農業總產值已逾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5500元。
洪莊村僅僅是淮北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淮北市的生態建設初見成效。2006年,淮北市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一個昔日的煤城成為我國第二批14個國家級園林城市之一。到2008年,淮北市的城市綠地率已達到38.52%,綠化覆蓋率為39.3%,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1.83平方米。
與淮北同樣,不少資源枯竭型城市都在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全國有名的鐵礦城湖北大冶經過治理,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萬元GDP能耗同比分別下降11.06%、4.63%和5.8%。而東北煤城遼寧阜新的森林覆蓋率也由2001年的21.7%上升到2008年的32.1%。
因地制宜走出困境
資源型城市在資源枯竭后,通常有三種選擇:一是就地消亡,二是整體遷移,三是進行城市轉型。
專家認為,中國人多地少,前兩種選擇顯然不符合中國國情。在目前情況下,城市轉型應該是資源枯竭型城市的首選。可通過逐步發展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來彌補資源型產業的減少量,以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提出,淮北因大面積采煤塌陷問題導致湖泊和濕地的出現,就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條件。可通過對湖泊和濕地的治理,把淮北建設成一個河湖相通的具有水鄉生態特色的城市。進而吸引更多的教育、物流、電子等產業,成為淮北未來發展的接續產業和替代產業。
為了走出困境,其他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也在探索自己的轉型之路。江西煤鄉萍鄉市提出構建多元化的產業支撐體系,接續傳統產業,在穩定原煤開采的同時,大力發展冶金、能源、特種材料、高新材料、裝備制造和動漫等產業,培育醫藥、電子、光伏、農產品深加工和現代服務業。
而煤炭開采超過百年的河南省焦作市則依據自身得天獨厚的山水條件,以旅游業為龍頭實施城市發展轉型,大力開發商城遺址、云臺山、嘉應觀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2007年該市的旅游綜合收入已達到93.3億元。
“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各不相同,只有根據資源、產業等自身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市場、經濟、政策等條件,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實行城市轉型,才是這些城市實現轉型、實現突圍的根本途徑。”王如松說。(李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