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MADEINCHINA”中國制造現狀
2009-6-13 0:0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MADEINCHINA”中國制造,是中國經濟的驕傲,也是全球經濟鏈條中的關鍵一環,靠著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中國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國外的消費者享受到了低價格、高消費的生活,但是,在勞動力成本、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幣匯率節節走高、銀行利率上升的環境下,傳統的中國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從歐美發達國家的制造業發展之路來看,通過產業升級,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企業信息化三個方面做足功課來驅動中國制造業從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進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制造”的重中之重,長期關注并研究中國制造的“局外人”——博科資訊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中國制造需要二次創業!
一.技術創新
中國出口產品一直以來都只能在低價位徘徊,當受到成本上漲和人民幣升值上下擠壓時,中國制造的出口產品的利潤空間就越來越小,而全面開放的中國市場也有可能受到越南等新興制造業國家的沖擊,行駛在全球快車道上的中國制造業似乎沒有了退路。沈國康認為,通過技術創新才能讓中國制造在全球范圍內保持持續的競爭力。
如何實現技術創新成為中國企業全新的挑戰,業內人士指出:“技術創新的落腳點決不僅僅是工程師圖紙上,面對全球市場的技術創新應該是以需求為導向的前瞻性判斷,并通過核心技術發明、產品設計、規范化生產和優質的技術服務來與未來的消費需求完成對接。并且,研發投入和人才戰略是未來中國企業決戰全球制造業的兩個關鍵點,在企業內部加大研發投入,并通過市場機制將研發成果迅速轉化為產品是中國企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同時,從長遠競爭來看加強創新、實用人才的培養,在大學和企業之間建立快速通道是政府部門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品牌建設
中國制造這個概念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國制造所面臨的困境也是受到了全球經濟環境影響的,也必然要在全球市場環境下去探索如何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得到認知和認同。技術創新能夠使中國制造具備產品基礎,但如何改變“中國制造·物美價廉”的傳統認知,讓不同膚色的消費者感知、體驗、認可來自東方工廠的消費品,并在心理上“允許”中國制造可以獲得高利潤,這也許要比技術創新更需要全球視野和溝通智慧。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歐美制造業品牌進入中國,并牢牢把控高端市場,除了具備高性能的產品外,鮮明的品牌個性和適應中國文化的溝通方式讓中國消費者感受到一種“品質感”,這種品質感逐步形成并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這是品牌的力量,也是帶給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一個啟示。建立在產品價值之上的品牌價值更需要中國企業去解讀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并融入到當地消費者的生活里;中國企業不能再將品牌知名度作為衡量品牌建設是否“達標”的唯一標準,應將企業理念、企業行為和企業形象視為品牌建設的三個系統,將產品、技術、管理、文化融為一體建立品牌工程,進而形成企業信譽標識,以此有效的“超度”全球消費者,最終形成“中國制造”的高附加值。
三.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建設一直是被中國制造忽略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在全球經濟背景下,企業供應鏈管理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有的企業甚至沒有供應鏈系統,即便是在中國制造業傳統優勢比較明顯的階段,物流供應鏈信息化建設也沒有得到重視,錯失了從內部根本降低管理成本,為中國制造錦上添花的時機。危機中孕育轉機,中國制造在尚未完成產業升級卻面臨困境的今天,通過“全球經濟”意識下的信息化管理實現整個產業鏈的成本控制,仍能為疲憊的中國制造業帶來活力,為企業帶來不小的利潤空間,更能為完成產業升級提供一定的緩沖時間,關注中國制造的企業管理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為困境中的中國制造企業找到解決之道,該專家還指出,待企業完成轉行后信息化系統的熟練應用更能讓中國企業面對國際競爭游刃有余。
作為企業管理信息化領域的業內人士,博科資訊董事長兼總裁沈國康談到中國制造業信息化現狀時,向記者解析了中國制造企業在信息化這個環節造成的成本浪費的原因,制造業的基礎模式是“采購-生產-銷售”,但中國企業信息化的觸角卻沒有伸向供應鏈的采購端和銷售端,即便是部分企業采購了ERP系統進行內部資源的管理,但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缺失使得內部ERP系統成為信息孤島,這就造成了原料、產品“無意識”積壓,造成時間成本、物流成本、資金成本、人工成本等有形資源的浪費,如果將商業機會納入成本預算的話這個損失就不好估量了。
未來,中國制造將橫亙“全球采購、全球制造、全球銷售”這一全球產業鏈條,從原料進口到成品出口每一個節點都需要有效、科學的供應鏈管理信息化系統來盡可能地實現零庫存,無論是以行業渠道為主的英特爾還是以直銷為主的戴爾,作為全球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的典范,它們的確值得中國企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