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物流的平臺化演進
2009-6-12 23:3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目前,我國存在大量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總數達70萬余家。其蘊藏龐大的信息化市場空間,讓很多方案商躍躍欲試,希望能在里面分得一塊兒蛋糕。
信息化發展緩慢
但實際情況卻又并非如此。首先,雖然基數大,但大量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卻極為緩慢。北京易時優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黃剛認為,目前大多數第三方物流企業信息化仍處在基礎階段,中小企業占其中的大部分。絕大多數中小物流企業對信息系統的認識程度不高,多數還停留在基礎信息系統建設階段。
在這些比較基礎的信息化系統中,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模塊,比如倉儲模塊、運輸模塊、定單模塊等等。但隨著物流企業信息化的外延趨勢明顯,物流企業開始考慮增設其他的業務模塊,進一步完善并優化整個信息化系統。
“如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在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系統中的重要性將會提升。”博科資訊副總裁兼供應鏈及物流系統部總監陳嘯風說。此外他表示,現在物流企業系統的模塊優化將越來越重要,這將提高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如線路優化系統,從天安門到海淀,走哪條路最合適?再比如倉儲系統中不同類型、不同時間點運輸的貨物如何放置才最恰當?”在他看來,這種系統的優化對方案商是一種考驗,因為“里面包括很多的數學問題”,因此博科資訊不斷地和日本、法國的研究機構做課題研究,同時和上海大學的物流研究所做校企合作。
易時優利黃剛認為,信息化建設達到這一階段的通常是少數規模較大的物流企業,占物流企業總數的30%左右。
標準缺失
和企業物流相比,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個性更加鮮明。我國70萬家的物流企業中,包括各種類型的物流企業(公路、鐵路、海洋),而這些物流企業針對客戶性質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物流業務模式。“比如有些客戶要求強調物流的及時性,有些貨物屬于鮮活類產品,如生豬,則強調本地的監控檢疫。”在陳嘯風看來,由于物流企業的個性鮮明,因此他們的物流信息化個性化要求比較高。
對于第三方物流企業而言,他們要面對不同類型的客戶和對應的貨物,這也給其信息化帶來了一個挑戰——即沒有國家統一的標準,這導致數據交換的規范性和統一性問題很大。
例如由于電子單證格式和認證標準不統一,企業之間的信息無法有效地溝通,需要反復轉化、認證,直接后果是費用高、效率低,還很不安全。這也意味著物流企業面對不同客戶的數據形式和單據形式,如果沒有統一的數據標準和交換問題,將會增加訂單的錯誤率。
國家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特意在《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強調:根據物流標準編制規劃,加快制訂、修訂物流通用基礎類、物流技術類、物流信息類、物流管理類、物流服務類標準,完善物流標準化體系。密切關注國際發展趨勢,加強重大基礎標準研究。加快物流管理、技術和服務標準的推廣,鼓勵企業和有關方面采用標準化的物流計量、貨物分類、物品標識、物流裝備設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統和作業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標準化程度。
平臺化趨勢
目前,博科資訊為浙江省建設了省級的公共物流平臺,主要功能提供電子貨運交易和信息發布,扶持省內的物流企業實現信息化。
這種物流平臺化的思路,似乎是物流企業信息化途徑的另外一種解讀——采用公共平臺的方式,將信息化的復雜和繁瑣屏蔽掉,這樣眾多中小型的物流企業只需采用SaaS的模式,利用這個公共平臺進行在線交易、信息查詢。
據陳嘯風介紹,這個公共平臺起到很多作用,比如所有物流企業的運力資源都顯示在平臺上,交易全部網上完成,浙江省24000多家物流企業可以通過這個網站,提高運力資源的利用率。此外物流企業的客戶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現貨運的實時查詢追蹤,避免之前不知道貨物在某個時間點運輸到何處的尷尬局面。
實際上,這種公共物流平臺正逐步受到政府的支持。在國務院下發的《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通知中明確指出:加快建設有利于信息資源共享的行業和區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項目,重點建設電子口岸、綜合運輸信息平臺、物流資源交易平臺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鼓勵企業開展信息發布和信息系統外包等服務業務,建設面向中小企業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
此外,隨著物流領域發展的不斷成熟,物流企業將不斷地發生重組、整合。國家也規定,需要加快企業重組步伐,做強做大,提高產業集中度和抗風險能力,保持產業的平穩發展。相信在這種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引和實際市場競爭整合的雙重動力下,物流企業的規模將不斷增加。這也將驅動這些企業在信息化的進程中,向內部的平臺化方向發展。
“以前物流企業的信息化多是個體信息系統,當行業洗牌后,最后將會形成幾家大型物流企業,他們出于集中管理的需要,將形成企業內部的公共資源平臺,對軟件商來說有挑戰。”陳嘯風說道。據悉,作為第三方物流的國字號企業,中國郵政目前正在打造物流平臺,進行全國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