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透明化管理》前言
2009-6-11 1:18: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 張景濤
編者按:《運輸過程透明管理》一書,是由“運輸過程透明管理”理論體系創立者張景濤與南興軍、黃濱兩位業內資深人士共同撰寫的。書中細致分析了當前我國公路貨運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弊端和矛盾,并提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案。經作者授權,本報將于近期將該書中主要內容摘編連載,以期為廣大貨運企業的管理提供借鑒。
物流管理這個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曾經火暴如已破的互聯網泡沫一樣。
很多其他行業的朋友對我說你們物流行業 “很有前途”、 “很有潛力”之類的話,好像都很羨慕似的。可自己做物流十幾年,當然明白這是外行人的恭維,但又怎能否認沒有物流行業內部某些理論家炒作的因素呢?后來才理解了,原來 “有潛力”就是落后的一種文明說法,與 “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意思類似!
其實物流最實在,虛華和炒作不適合這個行業。首先,客戶看重的并不是理論如何高深、概念怎么新穎,而是結果——給物流人帶來利益的結果。因為物流的結果里,任何理論的痕跡都留不下來!就像網絡上流傳的8000元月薪的出租司機故事一樣,炒作可能是MBA們的強項,但物流人的日子不會因此而改變分毫。只有把高高在上的理論切實應用在最低端的物流操作上,而不是只限于高層的戰略研討會上,物流行業的發展才能走上快車道。
物流最原始的概念是物品的位置移動。這里我以水為例,過去人們需要到村口的井里打水,挑回來后倒入水缸存儲,用的時候用瓢取用,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水的物流過程 (叫供應鏈也可以)。在這里水桶、扁擔、水瓢是運輸工具 (非機動,夜里還要帶燈籠火把),水缸是儲藏場所 (倉庫)。如果打水不是自己用而是要把水賣到富人家里,那就是從事水貿易(包括自己打井,雇傭勞力送水),水貿易的最后發展就是現在的自來水公司 (運輸方式采用了管道運輸)和瓶/桶裝水(安全的商品包裝)。
這個例子說明,任何商業活動都有其最原始的模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活動規模 (產品量、客戶數)的擴大才出現行業,參與活動人數的不斷增加就出現了管理需求 (小規模商業更多的是靠個人經驗),所以說物流管理理論是物流活動達到一定規模、參與活動的企業和人員多到一定數量時才出現的,就是說大規模、多方協作的物流活動才需要高端物流理論的指導。
言歸正傳,我們看看目前的物流行業狀況,因為篇幅所限,并且為了更切合本書宗旨,我們就看看目前占70%以上貨物周轉量的公路貨運的現狀。
首先是企業數量多。這可不是一般的多,據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截至2008年8月,在各級工商局注冊的涉及倉儲、運輸、集裝箱、貨代的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00萬家,從業人員1000萬人,平均每家企業擁有員工只有4人。大家知道,物流行業里沒有注冊的檔口和信息部之類比例很大,這個數字是不包括這類企業的,但已經非常令人震驚了。
其次,沒有龍頭企業來規范行業運作。全國沒有一家物流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2%,而歐美國家的數據則是20強,占80%的份額!
再者,平均每家企業擁有運輸工具只有1.41輛!
以上這些數據說明這樣一個事實:物流運輸行業80%的運作是由這些平均擁有不到兩輛車的微型公司完成的!試想,這樣規模的公司能采用什么樣的管理手段來提升服務!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比如道路執法問題、貨量不對等問題、運輸風險轉嫁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司機管理問題!因為將在外不由帥,司機都是見多識廣的江湖漢子,精明、干練,非常擅長投機,偷油、拉私活、虛報路橋費,管理司機就是 一 個 字——煩!
所以改革開放一開始,就仿照農村的承包制把公有制下的車輛承包給司機。而后社會上出現了一部分有了原始積累的階層以后,運輸企業干脆把車輛統統賣給司機,每個司機都成為一個自負盈虧的個體戶,與公司僅僅只是合同關系,后來國家為了落實車禍責任才規定了營運車輛必須歸屬一個物流運輸單位,同時如果注冊一般納稅人,國家要求必須達到一定的注冊資金和運輸噸位,這樣就形成了現在的狀況:多數車輛貌似屬于一個車隊、公司,實際上在經營和管理上卻非常 “自由”,而多數貨運專線根本就沒有自己產權的長途運輸車輛!
明白了病源所在,就可以看病下藥了,良藥何在?
物流行業發展的方向是物流環節不斷減少、業務規模不斷擴大(不光是單位企業的業務量,還有擁有車輛的數量),只有掌控了多個物流環節(供應鏈的多個節點)的企業才能應用現代化的物流理論去優化自己所掌控的物流環節,更好的實現物流的核心價值,否則只能是癡人說夢!所以我們說治病的良藥就是運輸企業擁有越來越多的車輛!造就擁有幾萬輛甚至十萬輛貨運車輛的大型物流運輸企業!
有人說,按照過去的國營體制用行政手段很快就可以形成這樣的大型企業,可是那僅僅是各地分公司各自為政的形式上的“規模大”而已,我們所說的現代大型物流車隊是 “整體統一調度、業務統一處理”的高效的運輸組織。達成這個目標必然要對最基礎的車輛管理手段進行改革,建立一個高效的統一調度系統和物流業務處理系統是必由之路。
科技的高速發展為物流管理革命帶來了我們過去無法想像的新技術,應用GPS(全球定位系統)、RFID(無限射頻識別技術)等新技術就可以輕松達到增強運輸過程實時監控、即時獲取物流信息的目標,從而做到運輸過程的透明化,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監控,使得整體優化成為可能。
就像電燈的發明使很多人成為“夜貓子”、互聯網讓寫信成為歷史一樣,技術改變生活,同樣也改變著物流這個古老的行業。隨著技術的發展,過去的專家會成為今天的外行,而未來的弄潮兒未必就是今天的精英!
本書試圖詳細解讀GPS技術如何實現運輸過程透明化管理,闡述如何應用這一新技術和管理手段來應對市場競爭、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需求、減少供應鏈環節、降低物流費用、提高車輛運行效率,希望本書會對亟待解決這些問題的您提供一些思路,助您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