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流通不能輸在“起跑線”
2009-6-10 23:27: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主持人:本報記者 劉鴻燕
嘉賓:中商(原商業部)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淑華
今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較大。特別是隨著夏秋季節來臨,鮮活農產品即將進入集中大量上市期,局部地區仍然存在發生結構性、季節性滯銷賣難的可能。怎樣通過農產品流通領域改革,讓更多的農民分享農產品順暢銷售帶來的好處,是近年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給予諸多考量的戰略性問題。本期對話,我們請來了中商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淑華和我們一起討論這個話題。
主持人:農產品價格是一個與農民增收密切相關的話題。而農產品價格的高低,不僅取決于產品的生產成本、銷售策略、市場環境等因素,更是與流通渠道密切相關。在一次研討會上,您提出“好的農產品沒有好的流通渠道,好產品將就地貶值”,獲得與會專家高度認同。您從事流通政策研究30多年,又在農產品流通非常先進的日本研修過,能否借助您國際化、專業性的視角,向讀者介紹這方面的情況?
于淑華:1990~1991年我去日本研修生鮮農產品流通,期間針對菜價穩定問題多次調研過日本農林水產省相關主管部門,一位老局長對我說:“沒有好的市場,農產品就會貶值。”我來自農村,一直關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對農民來說,農產品種得好不如賣得好。
過去計劃經濟年代食物匱乏,造成我國農業長期重生產輕流通。經過近30年改革開放,我國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生產能力。以蔬菜為例,進入21世紀后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國。在國家一系列促進蔬菜流通發展的措施和政策支持下,主要發生在初冬到來年初春11~4月的南菜北運、5~10月的北菜南運和常年耐儲易運的西菜東運等,構成了全國大流通格局。
然而,在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組織管理結構方面,我們和國外有所不同。比如我們是橫向的,日本是縱向的。哪怕一根黃瓜,日本農林水產省農產品流通局蔬菜科都有專人管理,再縱向到縣至產地,從而保證其相關政策、資金、人才政出一門。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流通基本以民間經營為主導,也就是說我們種植是有管理的,進入市場也有管理,但是農產品從采摘到市場前這一重要環節沒有任何組織管理。加強農產品流通這一過程的組織化管理十分重要,否則農產品在產地就輸在了起跑線上,變成就地貶值。
主持人:我們經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看來農產品流通領域也存在這個問題。那么,要如何做農產品才能就地增值而非就地貶值呢?
于淑華:要想農產品就地增值,第一,農村的流通基礎設施建設非常關鍵。現在我們缺產地市場,尤其缺產地集貨市場、產地批發市場和類似山東壽光這樣的區域中轉(或集散)型批發市場。近年我多次考察南方市場,曾對海南5個產地市場進行詳細考察,設施都非常簡陋。但就是這樣的市場,每年從11月到來年4月一直彌補全國的農產品消費和供應,年僅果菜大約運出近800多萬噸。因為保鮮和保值方式粗放落后,農產品損耗很大。所以,必須要加大產地的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投入,促使農產品就地商品化。
第二,要重視農村或農產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設。今天我們已進入了信息流通先于商品流通的時代,農產品生產也到了需求信息指導生產的時代。我認為如果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有了信息系統,把需求信息及時反饋給種植戶,就會調整農民的種植舉措乃至農業生產結構,避免“多了就砍,少了就補”挫傷農民積極性。所以我認為,財政預算應該拿出一部分來補貼農產品的采摘、加工、流通,尤其是補貼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他們組織、培訓農民成為農產品流通的“職業經理人”,提升農民在當地就業和促進農產品產地商品化的能力。
主持人:我國農產品在儲、運、銷環節的保鮮保值效率低下,一直是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一大軟肋。大量損耗造成農產品暗中貶值,農民收入實際下降。目前正值夏季鮮活農產品大量上市,您對此有什么建議?
于淑華:我在海南調研,看到鮮活農產品運輸多還采用冰塊保鮮。仍以蔬菜為例,我國封閉車或冷藏車運輸使用率僅為5%左右,而日本等發達國家90%以上的蔬菜都要經過預冷處理。由于流通保鮮技術應用差,使得我國蔬菜綜合損耗高達25%左右,每年僅蔬菜商品量部分的損耗造成的物流成本費用就高達122.5億元。所以我認為,積極導入冷鏈物流和產地加工與整理,對減少鮮活農產品損耗有積極意義。
冷藏鏈運輸可將蔬菜損耗25%的部分降低至5%~10%,這還是保守的預計,與發達國家的2%~5%相比還有較大空間。據我們課題組調查,我國南菜北運、北菜南運價值高、產銷地距離長的蔬菜,宜導入冷藏車運輸以降低物流成本。
另外,冷藏車運輸有利于減少批發環節,海南、廣西等地的菜就可直接運到東北或西部各地。
當然,造成我國蔬菜大量損耗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為缺少現代供應鏈的系統管理和服務,缺少蔬菜產區與城市市場交易的信息平臺。而多數蔬菜缺少產地加工與整理,更喪失了蔬菜就地提高商品率和農民增收的機會。若以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140元,比2006年的3587元增加了553元水平計算,減少蔬菜損耗,如果按1.4億農村勞動力計算,則人均增收125~250元,可使農村勞動力人均再增加25%~50%的收入。
主持人:應該說,近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尤其是批發市場建設在我國大流通的格局中發揮了重要支撐力量。這樣一支力量從眼下和未來考慮,是否仍將擔當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從國際國內發展趨勢看,您認為批發市場和其他流通模式需要怎樣完善才能更好地為農民增收服務?
于淑華:目前,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約4300家,其中產地市場1500家左右,銷地市場2700家左右。全國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并且這一比重仍在升高,在大中城市約80%以上。日本這一比重也在70%左右。各發達國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在城鄉農產品流通、交易中所起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
但是,無論經批發市場流通的農產品,還是經其他模式流通、交易的農產品,長期以來均處于組織不健全、體系不完善的狀態。因此,應注重從現有農產品流通模式入手,系統研究有利于城鄉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設,將有利于不同農產品流通模式逐漸向規范化、組織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就完善和提升批發市場競爭力而言,應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的農批關系。鼓勵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直接進入市場交易,比如對進批發市場交易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應減免相關稅費;免費提供相關服務如小推車等便于場內農產品的裝卸;完善批發市場的信息系統建設,在結算的基礎上,整理并提供相關產地產品產量、質量等級、產品價格、產品流向等信息咨詢資源,真正搭建農產品產地與城市市場交易的信息平臺;建立獎勵及時結算的客商制度,以穩定市場貨源渠道和交易等,這些都將是建立和諧農批關系的努力方向。當然,這也都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主持人: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有哪些經驗可供我國改革借鑒?
于淑華:發達國家一般都支持菜農直接參與流通,國家對農民組織共用的設施給予政策支持。如日本、韓國用手續費形式將生產、交易雙方利益捆在一起,產地委托者向批發商受托者交付手續費,受托者在批發市場盡量拍出好價格,委托者不斷將好產品送到受托者市場。
許多發達國家都將農產品批發市場當作公益性設施,一般不征收農產品批發市場工商管理稅。
更值得借鑒的是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政策。一是體制縱向分工,管理權威性高。我國農產品長期以來實行橫向管理體制,涉及的中央級主管部門多而復雜,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日本蔬菜、水果的生產、流通、消費,在中央政府一級由農林水產省主管,內部縱向分工組織性強,管理集中,很少出現責任不清現象。二是政府用法律、政策支持農產品市場化。美國從林肯時期通過的《宅地法》,到大危機時期通過的《農業調整法》,一系列比較完善的法規體系為農產品市場化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三是以多層法規,實施嚴格管理。僅蔬菜而言,日本政府先后制定有《批發市場法》、《蔬菜生產上市安定法》、《蔬菜基本法令》、《蔬菜生產對策》、《價格安定對策》、《流通加工對策》等專門法律及法規,各部門還制定有相應的法令和條例,配套落實形成小體系。這些多層法規切實可行,不僅是蔬菜流通行為的準則,也是政府行政管理和運用經濟調節手段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