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限產令”遭遇地方保護主義
2009-6-1 0:52: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本報記者李霞
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去年底開始,國家出臺了拉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等一系列刺激內需增長的措施,然而許多地方政府加大項目投資,鋼廠積極復產熱情高漲,鋼鐵行業又呈現一派大煉鋼鐵的繁榮景象。據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粗鋼產量12744.35萬噸,占全球產量的48.3%。我國鋼產量已大大超過市場需求。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在4月底發布了 《關于遏制鋼鐵行業產量過快增長的緊急通報》,“限產令”的緊急發布為當前火熱的產能擴張潑了盆冷水,但真正執行的效果如何還難以判斷,因為地方保護主義是政策執行的主要阻力。
鋼廠的全面恢復生產,產能的快速釋放,與一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有著很大關系,可以說是地方保護主義導致鋼材市場供需矛盾凸現,助推了鋼材價格快速下跌。一位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某省政府有關部門要求鋼廠恢復生產,而且下令鋼廠將已經停掉的高爐重新開起來,虧損部分由地方財政補貼,只要把爐子開起來,保住本地GDP增長和就業就可以。有的省還規定凡本省的建設項目所用的鋼材,必須采用本省鋼廠生產的鋼材。在這種地方保護主義的政策導向下,使一些地區的鋼鐵產能快速釋放。
深究地方政府 “保護”的動機,不外乎鋼鐵業同地方經濟好壞休戚相關。鋼鐵企業一般都是地方的利稅大戶,要保住GDP和就業,就不失為一劑良方,不管先進產能還是落后產能,只要能保增長、保就業就好。如此一來,無論 “限產令”或是淘汰落后產能,到了地方政府的環節,力度就會有所 “緩沖”,整治落后產能、抑制產能過剩就會大打折扣。
地方保護是目光短淺的行為,缺乏全局意識最終將給整個鋼材市場埋下重大隱患。地方政府從本地區的局部利益出發,不顧全局的、總體的利益,完全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雖在短期內也許對鋼廠、對當地的財政收入產生一些作用,但從長遠看,不顧國內外面臨的市場實際情況,將鋼鐵產能過早過快地釋放,對鋼廠是沒有利的。最終將導致國內鋼材市場的急劇震蕩波動,鋼材價格大幅下跌,跌至生產成本線以下,鋼廠和流通商再次遭受嚴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