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有風險,物流需謹慎!
2009-6-1 0:41: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啟良
近日看到一則報道,說惠普壓了2000臺電腦在一家特殊的 “渠道商”手上,巨大的資金壓力導致這家渠道商“很受傷”。筆者之所以關心這件事情,是因為這家特殊的“渠道商”乃是一家物流企業——越海科技。
物流企業又怎么會成為惠普的渠道商呢?據該報道援引惠普一位內部人士的解釋是:該合作不排除走了“非正常流程”,即越海與惠普相關銷售人士之間,私下達成合作。據了解,該合作的內容主要是:越海擔負商務與物流平臺,并先從惠普手上“購買”下這批電腦,惠普與其他合作伙伴則進行推廣和技術支持,幫助越海完成銷售工作。
這筆生意表面上看起來很劃算,越海所做的除了物流服務外,其實就是墊資,只要產品銷售出去,越海獲得的收益將遠大于傳統物流服務業務之所得。但事實卻是這批電腦嚴重滯銷,并且還隨著時間的流逝而不斷貶值。如今,越海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何時收回墊資的問題,還有究竟能夠收回多少的資金問題?
從事貿易活動的利潤普遍要比物流服務來得快,所以國內有不少物流企業紛紛由物流而進入商貿行業,甚至有的從小打小鬧的代理銷售升級成為稱雄一方的市場霸主。但是,利潤與風險往往并存。物流企業利用自身與商貿流通業在先天上的關系,可以輕易介入貿易當中,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家好的物流企業也能成為一家成功的貿易企業。
從越海與惠普的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到:作為物流企業,越海是優秀的,但這并不足以成為其作為“IT渠道商”的優勢,越海在IT產品的銷售管理上明顯是非常稚嫩的。
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汽車物流、鋼鐵物流、能源物流、家電物流等領域中,或是為利潤所誘,或是應貨主所求,大量的物流企業在提供物流服務的同時,也還 “兼職”扮演著商人的角色,而墊資、代銷、代購等工作也成為物流服務中至關重要的環節。這種模式可以理解為物流服務向產業鏈下游的延伸,是一種增值服務。但也可以理解為物流企業多元化經營的一部分。
不論如何去定義和評價這類服務,有一點是肯定的:物流企業在開展自己所不熟悉(諸如參與或代理貿易、金融、保險等工作)的業務時,絕不能只看到充滿誘惑的利潤空間,更必須充分考慮好市場的風險和自己的承受能力。當市場需求旺盛,產品熱銷時,各種潛在的市場風險、金融風險往往容易被企業所忽略,一旦市場出現波動,產品滯銷或貶值時,這種風險就會露出其本來面目,把一些準備不足的企業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越海這次在惠普身上得到的教訓,或許更應引起行業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