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物流天下全國物流信息網! | 廣告服務 | 服務項目 | 媒體合作 | 手機端瀏覽全國客服電話:0533-8634765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數字云物流讓您尋求物流新商機!
智慧物流讓您的物流之路更暢通!

搜索
首頁 >> 物流信息化論文

物流信息系統:殘缺的美和極致的藝術的矛盾

2009-6-1 0:28: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
摘要:... ...
在物流信息化建設中的經歷了觀念的碰撞、資金的博弈、技術的抉擇、實施的艱難,歷盡了酸甜苦辣,個中體會只有親歷的人才能真正地體會和回味。在企業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操作和實施的過程中,有過很多的意見和分歧,也有更多成功的喜悅。 
大 | 中 | 小
    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利用與發展永遠是一個帶有遺憾的課題。因此,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是一門物流人追求極致的藝術。 
    IT是一個十分熟悉又陌生的外來語。說熟悉,早在1984年,面對繁雜的科研數據,我就第一次用上了計算機;說陌生,好像永遠跟不上IT更新的步伐,好像走在了一個無窮無盡的路上。
    1984年,我從廣西柳城縣農業局的一名技術員調到了廣西甘蔗研究所,面對甘蔗的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我們從日本引進了夏普袖珍PC機PC1500,運行BASIC語言,可以通過編程完成復雜的數理統計計算,成為我們的科研利器。
    1992年,我作為考級訪問學者到日本進行共同研究,同時有機會到日本知名的快運企業“佐川急便”研修,這是我初次接觸物流,“佐川急便”計算機屏幕上所表示的各項物流數據在跳躍間不停地顯示,與我所做過的分撥、裝卸、搬運、配送等各項工作緊密聯系著,物流這個行業與經濟發展緊密聯系的魅力和計算機中閃爍數字的誘惑把我拉進了中國物流的行業中。
    1998年,結束了20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工作,不惑之年依然下海,撲進了中國物流行業的從業大軍,當上了物流職業經理人。物流信息技術既是我的興趣點,也成為我的本職工作之一。
    十一年的時間,在物流信息化建設中的經歷了觀念的碰撞、資金的博弈、技術的抉擇、實施的艱難,歷盡了酸甜苦辣,個中體會只有親歷的人才能真正地體會和回味。
    在企業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操作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曾經有過很多的意見和分歧,也有更多成功的喜悅。那是一條充滿了未知、矛盾和彎道之路。 我們就來說說經歷過的故事吧。
    戰略合作還是商業合作
    在德利得物流新成立的時候,我們在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請誰做軟件的問題。當時我們考察了一些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當時發現有一些物流企業對物流軟件既愛又恨,跟軟件公司關系很難處理,在應用中有很多問題。有的僅僅是一個手工操作的計算機翻版,有的與實際需求差別越來越大,有的只是一個讓客戶參觀的擺設。剛設計完成的系統,一旦有新客戶,發生新的需求,軟件公司就要做一次修改,三番五次,軟件公司難以應付,服務越來越差。物流公司自然不滿意,兩者關系越來越僵,合作越來越差,甚至無法合作下去,給物流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我們發現出現這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物流企業和軟件公司的關系上。當兩者之間是簡單的商業合同關系時,物流企業希望通過信息系統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軟件公司希望賣掉軟件取得利潤,兩者的目的不一致,自然結果也不好。
    為了德利得物流不再重蹈覆轍,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建立和軟件公司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在當時找不到合適的具有戰略合作眼光的軟件公司,我們走了另外一條捷徑:請軟件公司做股東。上海菱通軟件成為了我們的股東,我們的目標一致。九年來,我們市場共同開發、業務共同探討、技術共同探索,徹底解決了商業合作關系可能帶來的弊端,用最簡單的方式化解了我們可能面對的困境。
 解決系統依據 
    找到了信息系統的戰略合作伙伴,下一步我們就開始商量依據什么來建立我們的系統。當時的爭論之一就是我們應該研究經濟還是研究市場?
    提出研究經濟觀點的人認為物流是為經濟服務,經濟發展模式發生變化,物流企業不發生變化就有問題。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是制造行業在經濟發展當中起主導作用,現在是流通行業在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過去我們認為制造業是我們的客戶。因為他們手里面有貨,像電視機廠里堆的全是電視機。可是后來我們發現服務制造業真是很累,在發貨之前永遠不能提前告訴你發貨的準確信息,弄得我們手忙腳亂,操作成本居高不下。仔細思考后,我們發現真正的物流信息來源于制造業的客戶,客戶沒下訂單,我往哪兒發呢,所以我們的信息系統的開發應該把系統的核心往下游轉移,移到分銷這兒,這樣我們才能夠逐步做到從信息的真正發起端獲得信息。所以,做物流得研究經濟發展趨勢。
    一些接觸實際的經理人員提出來,應該研究市場。物流服務的是市場,所以我們的信息系統應該緊緊地跟進市場的需求,物流的信息系統在物流服務的需求方和物流服務的末端客戶之間,所以我們信息系統的建設是應該緊緊依托市場的需求,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中國是傳統與現代并存的趨勢,最現代化的在中國有,最傳統的中國也有,所以做物流系統,不僅僅是要依托現代化的網絡,也需要適應各種各樣的傳統信息處理方式,像傳真、電話、email,甚至口頭。
    爭論的結果,兩種意見取得了共識,系統的依據問題解決了。
    以客戶為核心還是以物流企業為核心
    公司成立的時候,我們采用了快運嵌入市場,向第三方物流發展的模式。分析中我們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物流信息系統模式。快運企業為了滿足80%客戶的80% 共性要求,需要一套標準化程度很高,效率很高的物流業務體系,物流信息系統是以物流企業為核心的,你的流程越完善、業務操作越嚴謹越好,這個時候效率是最高的。
    但是專業物流企業服務的是客戶供應鏈的一部分。每一個客戶的供應鏈都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企業就得圍著客戶轉。這樣的物流系統就需要實現柔性化的管理功能。
    面對不一樣的需求,我們把物流信息系統的開發分成了兩個部分,先開發了以嚴謹的流程管理為核心的快運部分,以適應我公司快運嵌入市場的需要,在我們逐步轉變為專業物流企業之后,快運部分成為公司整體物流信息系統的全國貨運管理模塊,實現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企業轉型同步。
    為物流企業服務還是為客戶的供應鏈服務
    設計軟件之初,我們有一個誤區,就是系統調研和系統設計都是以物流企業的人員為核心,結構所有的需求變成了以滿足物流企業的操作需求,而忽視了對客戶的調研。一位公司的市場經理的一句話點醒了我們“我們只想自己要什么,我們是不是應該問問客戶想要什么?”。既然物流企業是為客戶供應鏈服務的,我們的信息系統不考慮客戶的需求,這個軟件能是物流企業真正需要的嗎?
    在快運物流信息系統完成之后,我們想明白了這件事情。物流信息系統是為客戶服務的,不是為自己服務的。如果軟件只注意自己使用的人性化,沒有注意到客戶的人性化,客戶使用的時候就很累。
    供應鏈級的物流信息系統要求有跨平臺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綜合處理能力、數據對待與傳遞能力、智能化與控制能力、支付、結算、融資等價值鏈服務能力。  信息化還是知識化 
    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信息化的實現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信息化積累的數據應用卻是很難的,積累的數據往數據庫一放,變成了信息孤島,對業務運營效率的幫助并不理想。
    我們不僅需要信息化管理,更需要采用知識化管理的方法。我們開始把數據庫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總結、歸納,每個月給重要客戶不僅僅提供應收賬款的對賬單,同時向客戶提供業務分析表,告訴客戶月的操作情況,哪里成本上升了,哪里成本下降了,為什么上升,為什么下降,我們有什么建議,在經營上我們也非常重視對數據的分析。
    先進還是實用
    企業信息化有多少錢都可以花出去,先進派希望盡可能采購先進設備,防止設備很快落伍,實用派則希望一切夠用就好,絕對不能超過需求進行采購。
    像車載GPS設備,一開始我們和GPS企業合作,他們提供試用,我們提出改進的建議,裝了7臺免費的GPS,一試就發現問題了,GPS定位非常清楚,可是當時一臺4000元,最便宜也要2700元一臺。而且這些設備只能由這個GPS企業提供服務,別的企業由于編碼不同,無法使用,一旦GPS企業服務出現問題,購置的GPS系統實際上就報廢了,設備的復用性很差。
    我們還發現,物流企業的移動信息傳遞是很重要的,定位信息僅僅是其中之一,同城配送的司機在車上時間只占配送時間的三分之一,很多時候不在車上,給他發信息也收不到。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移動的信息平臺,這樣可以解決信息定位和信息傳遞的問題。
    手機定位雖然精度、效率低一些,但設備復用度高,同時可以對車和業務員進行雙重跟蹤,重在信息傳輸。成本遠遠低于傳統車載GPS定位,因此我們以手機定位為主,車載GPS為輔的設備組合計劃,成本降低了70%以上,更實用也更加適合我們。
    RFID設備效率高,實時信息處理,但成本高,專用度高。HHT設備使用靈活,成本低,但采用非實時處理方式,我們能用HHT就不用RFID。IT技術每天都在進步,我們只用成熟的技術。
    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利用與發展永遠是一個帶有遺憾的課題。因此,物流信息系統的構建,與其說是一門技術,不如說是一門藝術,一門物流人追求極致的藝術。中國物流企業信息系統的成功之路,一定在我們物流經理人不斷的探索、創新與追求中延伸。(
點評此文章 / 寫評論得積分!+ 我要點評
  • 暫無評論 + 登錄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