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投給高效率的企業黃金
2009-5-9 12:23: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葉檀博客地址:http://yetanyetan.blog.sohu.com
在經濟緊縮期,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對于政府來說,惟一要做的事,是給高效率的企業以貨幣和黃金,使企業界與消費者的信心更快恢復。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情況是,按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福重先生的說法,給民企信心,給國企貨幣和黃金。
“去庫存化”易去 “產能化”難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范劍平近日撰文稱,盡管由 “去庫存化”引發工業生產增速大幅下滑階段基本結束,但從中國目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和自身的結構性矛盾看,短期內形成穩定回升、快速回升的可能性不大。因為 “去庫存化”只是經濟調整的初期,從第二季度開始,我國 “去產能化”過程就將展開。去庫存化易,去產能化難。只要政府繼續投資、繼續收儲,就能把國有大型企業庫存消化掉;去 “產能化”難,那意味著原有的大型重化工業項目必須經過重新檢驗,必須有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國企民企爭食的情況下,中小企業是理所當然的融資困難。雖然銀監會去年就要求所有銀行都要在總部成立中小企業專營部門,跟大型客戶業務部、個人金融理財業務部平等,建立獨立管理、獨立核算、獨立撇賬、獨立激勵的機制,雖然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先生甚至具體到指導銀行看中小企業 “三品”(人品、產品、抵押品)、 “三表”(電表、水表、報關表)的程度,由于逆向激勵機制橫行,中小企業貸款難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一些大型企業得到資金、有擴張產能的能力,造成產能進一步過剩,惡化了整體環境。
以鋼鐵行業為例。據統計,目前我國鋼鐵產能預計有6.6億噸,如果加上防城港和湛江港等在建的大型鋼鐵項目,最終產能會超過7億噸。以目前產能6.6億噸,正常有效發揮85%計算,則每年將生產粗鋼5.65億噸。而2008年中國粗鋼實際產量為5億噸,直接和間接出口約1億噸,實際國內有效需求只有4億噸。因此,即使以正常產能發揮5.65億噸、實際產量5億噸計算,產能過剩12%。如果未來產能到達7億噸,鋼鐵產能過剩將達到17%左右。
更要命的是,我國建設大型鋼廠,原本是為了生產高等級鋼材,現在卻是粗鋼產能過高,出口量過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曾表示,目前我國汽車用鋼中的經濟型轎車和微型車鋼材基本可以實現自給,但是中高檔轎車鋼板無法由國內滿足供應。根據有關數據,中高檔轎車用鋼板目前國內產品僅有70%左右,剩余三分之一仍需進口。
貨幣、黃金到底應該給誰?
給貨幣、給黃金之路沒有盡頭,錢袋子打開了很難收得回去。
4月22日,另一則由 《上海證券報》提供的消息: “為防范大型骨干企業資金斷裂,有關方面已決定在必要時可采取銀貸財政貼息支持。”權威人士表示,國家將對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的企業給予項目核準、土地、信貸、稅收、企業債券發行等方面的支持。居然又恢復到銀行貸款、政府貼息的老路上去。這一權威人士的說法未經證實,但與最近并購貸款、資本金貸款等項目非常相符。
今年一季度,基礎設施建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吸納了大量的信貸資金。一位官員表示,此類貸款在新增貸款中的占比接近70%。這些項目長貸長投,資本金欠缺,給個項目就投錢,地方政府或者項目平臺公司普遍存在資本金 “不到位”和 “不能及時到位”的現象。業內人士指出,無本取貸致使一些項目或企業杠桿率接近或達到100%。
中國經濟要消化過剩產能,要提高市場效率,但得到了黃金和貨幣的大型企業卻在四處擴張。給國企黃金的結果是市場失去信心,給高效率企業黃金的結果是所有企業、投資者都能獲得信心。何去何從,一目了然。
作者簡介: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從2000年左右走出書齋,到報社撰寫經濟類評論,迄今為止已在《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時報》、 《上海證券報》等報紙雜志發表大量文章。現為《每日經濟新聞》首席評論員,評論版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