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三)
2009-5-9 12:00:00 來源:現代物流報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應鏈金融”課題組
長期以來,供應鏈管理研究和實踐的中心都放在了物流層面,而資金流或供應鏈財務層面的管理普遍被忽視。這一狀況導致了供應鏈管理的成本和效率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也已經影響到了供應鏈制造模式的整體運營績效。
跨國公司全球性的外包和外采可以降低實物產品的成本,但是有可能損害整個供應鏈的資本效率,因為在新興市場中,廠房和設備投資的融資成本更高。同時跨國多方交易涉及到額外的稅費、運輸延誤、生產中斷、金融監管,以及匯率風險等一系列問題,無一不對供應鏈的財務現金流提出挑戰。此外,全球化的運作往往會延長數周的價值鏈周期,由此積壓達到30%的流動資金。
同樣嚴重的是,核心企業基于單獨成本和現金流優化的一些反映個體理性的財務策略,往往以損害上下游的財務利益為代價,并導致整個供應鏈的團體非理性。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無疑將帶來整個供應鏈的成本和效率效應,并取得特別的競爭優勢。
一、通過財務供應鏈管理降低產品成本
實踐中,核心企業往往通過推遲對供應商的付款或加快向分銷商轉移庫存來實現自己的財務經濟性。但是,這些做法實際上形成了對上下游的資金擠壓,結果往往導致整個供應鏈的融資成本高企,并且可能迫使供應商延遲原材料的購買、縮減在陳品存活,進而推遲對核心企業的交貨;或者迫使分銷商延遲結算和高成本借款,從而給整個供應鏈的持續運營帶來很大的風險。這樣一種簡單的成本轉移,無疑是將上下游企業置于競爭的對立面,沒有真正體現供應鏈成員之間利益共用體的原則。
這種狀況給 “財務供應鏈管理”的概念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空間。所謂財務供應鏈管理,就是通過實施供應鏈上下游諸多企業資金籌措和現金流的統籌安排,合理分配各個節點的流動性,從而實現整個供應鏈財務成本的最小化。
因此,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實施者是核心企業,其最重要的戰略伙伴是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直接的受眾是供應鏈成員,最終獲益的是核心企業本身。
二、供應鏈融資的市場需求
根 據 Aberdeen集 團 的 調 查(2007b),在發達國家,運用供應鏈金融來改善財務供應鏈管理的做法日益受到重視,目前已經采用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的企業占被調查企業總數的15%,已有名且實施計劃的企業占18%,正在調研的企業占40%,剩下的26%還沒有任何行動 (見圖一)。
根據同一份調查,買家 (通常是核心企業)運用供應鏈金融的手段來獲得的最大益處包括:降低采購的單位成本 (57%)、降低供應源的風險、減少供應中斷 (48%),延長對供應商的賬期、增加應付賬款平均支付天數(33%)。供應商獲得的最大好處是:降低生產成本 (52%),降低應收款回收天數 (43%),改善經營的連續性(38%)。對于供應商和買家的共同好處還包括獲得低成本的貿易融資(43%)。
由此可看出,降低整體供應鏈的融資成本,從而降低最終產品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要求,是供應鏈金融市場需求的主要支撐。
調查還發現,一直以來核心企業在改善自身財務狀況方面經常采用“延長支付賬期”、 “增加使用賒銷結算”和 “對供應商提前支付的折扣”等方式。但是,鑒于這些方式與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最佳戰略安排相沖突,因此,它們開始轉向其他更有效的方式。
大多數正在積極尋求供應鏈融資可行方案的買家認為,未來最好的融資方式是 “對供應商管理庫存(VMI)給予融資” (見圖二);而大部分供應商則認為,未來最好的新融資方式是 “保理”、 “應收賬款貼現”和 “存貨融資” (見圖三)。
三、在供應鏈的下游——渠道融資
國際性的大企業通常通過自己的直銷渠道或對第三方的外包來完成銷售。一直以來,分銷商往往依靠自己的銀行來獲得融資,用于向國際性大企業支付采購的款項。分銷商的融資一般需要提供公司的固定資產或公司所有人的個人資產進行抵押(見圖四)。
全球化的競爭態勢迫使大企業日益追求極度銷售指標的實現,這使得分銷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實踐證明,分銷商憑借自己的實力和信用進行高成本、低效率的融資,最終成為iedaqiye完成全球銷售目標的瓶頸。因為分銷商能夠提供的支撐融資的抵押資產畢竟有限,根本無法匹配大企業兩位數的銷售增長率目標。這迫使作為賣方的大企業不得不為分銷商提供更長的賬期,自己再尋求新的融資以補充因此而占用的流動資金。
面對這一困境,賣方常常引入保理和應收賬款保險作為解決方案。雖然保險通常設定了10%的免賠額,但是畢竟顯著降低了記錄在賣方會計賬簿中的信用風險。但是,保險并沒有解決賣方的流動資金問題,對買方延長賬期的壓力還在,應收賬款平均回收天數 (DSO)不斷延長。
這種情況促使銀行、賣方和分銷商合作研究增強分銷商流動性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通常被稱為渠道融資方案,即作為核心企業的賣方和銀行共同安排每個分銷商的授信額度。
花旗銀行將渠道融資定義為 “一攬子解決導向”的應收賬款購買和服務方案。這些方案的核心是讓賣方繼續向分銷商或終端客戶延長賬期的同時,縮短賣方的應收賬款回收天數。
賣方可以選擇保持原有的對分銷商的賒銷賬期,同時向銀行申請貼現對于分銷商的應收賬款。不過更常見的方式是:賣方進一步延長對分銷商的賬期,并要求銀行在原賬期的到期日貼現應收賬款。這種方式使分銷商獲益,而賣方也能實現自己的財務目標。
一些銀行,比如花旗銀行,還提供另外一種資產負債表和流動資金的優化方案。該方案提供一種網絡平臺,賣方與分銷商通過平臺交換和處理交易單據及信息,并實現一系列高效率的互動操作,比如批準訂單、確認發票和結算追蹤等。這減輕了買賣雙方應付賬款和應收賬款管理的負擔。該平臺還能夠自動生成對分銷商融資的報告摘要。
同時,平臺還允許賣方設定分銷商的信用額度。該平臺通過接受訂單信息,并與預設的分銷商可支用授信額度的信息,并據此發運貨物和準備發票。隨后,銀行根據賣方制訂的時間,對發票進行貼現,并追蹤分銷商的付款情況。分銷商會按賬期的要求進行準時結算,以保證賣方對其保留賒銷政策。
與銀行借款不同,分銷商通過這種方式所獲得的流動性在資產負債表上反應為應付賬款,這使得分銷商得以更靈活地利用自己原有的銀行授信。賣方主導的分銷商資金解決方案使得分銷商緊密地綁定在賣方的銷售鏈中。 (待續)
本連載內容摘自 《供應鏈金融:新經濟下的新金融》,上海遠東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