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元:看上去很美
2009-5-8 23:12: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3日,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財政部長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就三方對籌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區域外匯儲備庫的出資份額達成共識,這讓亞洲外匯儲備庫的成立向前邁出了一步。在金融危機之下,亞洲外匯儲備庫的籌建將提高亞洲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同時也讓“亞元”這一概念再次進入人們的視線。
總規模達到1200億美元的亞洲外匯儲備庫的雛形已經基本清晰。按照中、日、韓三國達成的協議,中國出資384億美元,日本出資384億美元,韓國出資192億美元,分別占儲備庫總額的32%、32%和16%。此前,東盟十國已就東盟國家在區域外匯儲備庫中的出資比例達成共識:東盟出資240億美元,占儲備庫總額的20%。
亞洲外匯儲備庫將在發生金融危機時,以借貸方式向出現流動性困難的成員提供資金幫助。雖然還沒有發行統一貨幣,但這一儲備庫將使亞洲貨幣地位取得提高卻是不爭的事實。“亞元”離我們還有多遠?人民幣會在其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許多人開始憧憬……
亞元之路仍太遠1997年在東盟國家首腦會議上,基于東南亞各國,尤其是東盟成員國從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得到的直接教訓,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最早提出了“亞元區”設想。
2006年初,亞洲開發銀行曾推出一種名為“亞洲貨幣單位”的貨幣符號概念。與歐元推出前的“歐洲貨幣單位”相似,這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實際貨幣,而是一種根據亞洲若干國家貨幣價值、各國國內生產總值及貿易規模等的加權值制定的虛擬貨幣。亞行將核定其對美元及歐元的匯率,通過網站對外公布,借以衡量亞洲貨幣匯率變化規律及波動可控性;有關國家可以據此調整金融和貨幣政策,使貨幣機制逐步向“亞洲貨幣單位”靠攏,從而為將來“亞元”正式出臺奠定基礎。但因在亞洲貨幣單位應包括哪些貨幣以及他們的權重如何分配等問題上存在政治和技術上的爭論,該計劃進展緩慢。
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元的貶值讓亞洲地區各國的匯率也出現大幅變化,而亞洲外匯儲備庫的推進,讓“亞元”再次成為熱門話題。
不過,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貿易研究部主任梁艷芬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對“亞元”的表現并不看好。“事實上,當初‘亞元’方案的雛形是由日本提出的,這也與當時日本經濟在亞洲的地位有一定關系,日元希望可以在亞洲貨幣當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日本經濟所受到的影響相對于其他亞洲國家而言更大些,日本在亞洲的地位其實在漸漸弱化,這也使得‘亞元’的推動力不足。”
她同時認為,所謂“亞元”主要參考歐元的實踐,“這種區域貨幣的作用我們不否定,但應該說其作用有限。”而且,即使在各個經濟體差異不大的歐洲,歐元的磨合仍然十分復雜;而亞洲各國在政治、歷史、經濟等方面的差距較大,趨同性較歐洲各國更小,“在這么復雜的區域內實現區域貨幣,其過程必然比歐元更為困難。”
中國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后苗迎春對本報記者表示,自亞元設想提出以來,國際形勢確實發生了變化:美元一路走強,嚴重壓制著推出不久的歐元,更不用說成立“亞元”。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呼聲高漲,使美元繁榮的可持續性更加難以為繼,而經過十年發展的歐元仍然不強,為國際貨幣體系走向多元化提供了機會。“不過,由于東亞國家意識形態的巨大差異、歷史仇怨的長期對立以及區域合作的緩慢進展,我個人對成立‘亞元’并不看好,所謂的‘亞元’推進恐怕也只是一廂情愿而已。”
人民幣或有新方向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表現越來越受到各國關注,中國經濟被認為是帶動世界經濟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人民幣的地位也被亞洲各國所看重。
另一方面,為減少匯率變化對中國造成的風險,中國也推出了人民幣貿易結算的試點。國務院已經決定在上海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五個城市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
通常而言,貨幣的國際化一般須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該貨幣進行貿易結算,第二階段以其進行金融交易計價,第三階段是該貨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之一。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被認為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
苗迎春認為,基于中國周邊已經形成的人民幣地帶,中國與包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等國家和地區簽署的總額近7000億元人民幣規模的雙邊貨幣互換協定,人民幣日益走向區域化的條件更加具備。不過,他同時表示,就算是“亞元”能夠獲得實質性推進,中國外匯儲備的風險也不會有更多的減輕,主要原因在于中國黃金儲備額度太低,相對比8000多噸的美國黃金儲備,1000多噸中國黃金儲備難以完全消化任何貨幣儲備的風險,這是中國力推增加IMF特別提款權(SDR)份量的主要考慮。
他認為,中國提出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想法的主要考慮是,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改變或沖擊美元獨霸的世界金融格局,加速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由于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美元的國際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儲備的地位不會消失,但是要通過SDR一籃子計價貨幣的改革,推動人民幣進入SDR計價貨幣,擴大中國在IMF的話語權和以及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為人民幣加速國際化創造條件。
而梁艷芬也表示,盡管人民幣在亞洲的影響力在提高,但人民作為亞洲區域貨幣的核心還沒有基礎。“中國的資本市場不開放,使得人民幣無法自由兌換,流動性有問題。”目前來看,亞洲區域貨幣形成所遇到的情況將是非常復雜的,而且實行恐怕也極為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提出“超主權儲備貨幣”的提議,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人民幣的目標已經跨越了區域貨幣的概念,瞄準了國際化。“由于我國的美元儲備多、經濟影響大,所以我們的目標也是在整個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發展之中揮自己的作用。這應該是人民幣未來發展的方向。”
匯率仍是企業心病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受益最大的當屬中國的外貿企業。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直言,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對企業毫無疑問是極大的利好,“因為人民幣是目前最穩健的貨幣,甚至可以說是升值空間最大的貨幣。按照過去的結算模式,用美元結算現在看來肯定會被貶值,那么對于企業而言,特別是利潤很薄的企業來說,上下6%的利潤就可能在這種貶值中消耗掉了,而以人民幣定價結算就不會存在這樣的問題。”
不過,如何說服海外客戶接受人民幣結算也是眾多外貿企業所必需應對的問題。對此,梁艷芬表示,盡管對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呼聲強烈,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美元地位仍然無可替代,“至少在短期內不會發生改變。”這就是外貿企業仍然面臨著以哪種貨幣進行貿易結算的選擇,而這種選擇顯然不是中國企業可以左右的,絕大多數情況需要中國企業與外國客戶協商解決。一旦國外客戶不接受人民幣結算,中國企業仍然需要接受匯率風險的考驗。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中國研究部主任王志浩則認為,目前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風險主要由中國外貿企業承擔,在這種情況下,貿易伙伴間的定價能力的較量將決定是否會更改結算貨幣。
但由于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沒有時間表,所以人民幣要想真正成為國際性的儲備貨幣,顯然還需時日。梁艷芬認為,“對于外貿企業而言,穩定的匯率才是他們最關心的。不論是超主權貨幣還是區域貨幣,對于外貿企業而言顯然還提不到日程上來,這與他們的日常經營顯然還離得比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