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億海外采購 試探歐美貿易底線
2009-5-7 10:36: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5月1日,由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帶隊的中國經貿代表團從美國歸來。 此行,中國采購團在美共簽下60份總價值達163億美元的貿易采購和投資合同。這是今年以來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海外采購行動。
在歐美各國因金融危機的沖擊而困頓不支之時,中國采購團頻頻出擊,不僅是體現大國風度的友好之舉,還兼可清除兩大貿易伙伴因長期逆差所滋生的不滿情緒以及正在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同時,有學者指出,現在也是中國在海外購買先進技術的最佳時刻。
據悉,商務部未來幾個月還將籌劃采購團赴美國、法國采購。
貿易伙伴的維系
早在今年初,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于歐洲訪問期間表示,中國將迅即組織采購團赴歐洲采購。今年2月24日到3月2日,由陳德銘任團長、200名企業家組成的采購團,與德國、瑞士、西班牙、英國等國共簽下約150億美元的訂購單,涉及航空技術、汽車、環保、紡織等多個領域。
事實上,中國此前已連續三年向美國派出商務部副部長馬秀紅率領的采購團,采購金額分別為162億美元、326億美元和136億美元。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國開始把眼光轉向歐洲。去年中歐雙方的貿易額突破了4000億美元大關,歐盟已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美國屈居其后。
今年4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確認,海外采購將成為一個常態的活動。“我想這些行動既有利于全球經濟的復蘇,也有利于中國企業在當前形勢下更多地獲取海外資源,像初級產品、農產品(17.61,0.89,5.32%)、原材料,獲得海外的技術。”他說。
顯然,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若不對困境中的貿易伙伴施以援手,也將禍及自身。如果歐美經濟不振,對外向度極高的中國經濟來說,出口受阻亦是嚴重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仍在持續上升。據海關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累計實現貿易順差623.4億美元,同比增加約54%。長期存在的貿易不平衡問題,早已給中國帶來很多批評和麻煩,包括指責人民幣低估,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反補貼訴訟等。
同時,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發展蔓延,一些國家政府和行業組織正頻繁地對中國出口產品和企業設置各種貿易和投資壁壘,保護其國內產業和市場。根據商務部統計,2008年中國出口產品共遭受來自21個國家(地區)的9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超過60億美元。
其中,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是中國最重要的技術進口來源地,也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對歐盟而言,中國是第二大貿易伙伴,現在雙邊貿易在中國整體貿易中占16.6%,但對中國存在著較大的貿易逆差。。
中國采購團對于平息貿易伙伴的怨氣顯然發揮了作用。德國《國際財經報》稱這是“中國帶來的春意”,是中國對深陷危機的德國給予的實際支持。
平衡之術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向記者表示:“我們與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背道而馳的行動向全球做出了示范,遏制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蔓延,這給歐洲和全世界創造了一個更可靠的貿易環境。
對年年都有“紅包”收的美國來說,中國式采購的效果仍有待觀察。美國一位資深媒體人士對本報記者說:“采購團沒來的時候,美國人有些風涼話。現在來了,受惠的企業或行業當然表示歡迎,但大多數人覺得這是應該的。”
他認為,僅僅有中國采購團的舉動是不夠的,因為這只對一部分人有利,而不是普惠的。所以,美國制造業商會還是希望把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家,這樣逼人民幣升值后,他們所有企業都會受惠。
其實,中國政府今年一開始就在歐洲展開采購攻勢的原因也在于,美國奧巴馬政府剛剛上臺,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內部經濟復蘇上,而無暇顧及外交。而此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國會聽證時批評中國操縱匯率,更是讓中國平添疑慮。
雖說是“感情投資”,但中國采購團并不是無的放矢地大撒胡椒面。商務部長陳德銘表示,中國采購團要買“我們需要的東西,價格也要合適的”。中國最“需要的東西”顯然是先進技術。在金融危機的壓力下,歐洲各國面臨著“賣雞蛋還是賣母雞”的選擇,中國采購團此時出擊,實際上是在試探歐洲的底線。
此外,中國采購團所采購的目標也包括了“4萬億”計劃所需的基礎設施產品以及未來振興十大產業所需的技術。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今年2月底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赴歐采購團“采購的是我們國家需要的裝備、材料、技術,有相當部分也是為十大產業振興服務的”。參與采購團的主力是國字頭的大企業,它們大多也是國家“4萬億”提振經濟計劃的受益者。
在此基礎上,中國采購團先后赴歐美采購的成效如何?
技術壁壘之門
中國采購團在英國簽下了20億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海航集團以約12億美元購買勞斯萊斯生產的20臺飛機發動機,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以2500萬美元采購航空鋁板等采購協議。
4月底,中國赴美采購團的主要買家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建設銀行(4.52,0.02,0.44%)、聯想集團,它們來自中國經濟刺激計劃的受益行業—移動通信和金融服務業,采購產品以電子設備、軟件為主。27日,這些中國企業與微軟、IBM、惠普、摩托羅拉等美國企業達成了協議。其中采購合同96億美元,投資合同10億美元。
與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中國赴美采購團的合同中,與新能源有關的合同占了很大比重。4月28日,中美雙方又達成了57億美元的合同和協議,簽署的內容涵蓋汽車及機械采購、軟件采購、電子器件采購和風能合作開發等。美國IBM、摩托羅拉、愛默生,中國的華為、中興通訊(39.05,-0.73,-1.84%)、上海貝爾等都參與其中。
盡管采購團收獲頗豐,但可以想見,中國未來要想突破歐美的技術壁壘仍非易事。去年一年,歐盟出臺了一個又一個標準,不斷抬高相關產品的進口門檻,讓眾多出口歐盟的中國企業應接不暇。其中,EUP指令被視為一道“綠色關卡”,囊括了各種電器設備。歐盟的環保戰略也使中國企業迷惑于,自己得到的是歐洲的最新一代先進技術還是已經落后淘汰的那一種?
而針對美國,中國自克林頓時代就開始推動其開放技術限制,但仍進展不大。不過,隨著未來中國采購團的四處出擊,是否能打開美國的技術關卡,亦屬難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