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回暖“看”西歐
2009-5-6 23:17:00 來源:網(wǎng)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東歐許多國家過去積累的多層面的風險已從去年10月以來充分得到釋放:當?shù)劂y行和企業(yè)對外債臺高筑,并有大量短期外債,這使其完全暴露于極高的再融資風險之下。但中金公司認為,中國受這些國家的直接沖擊還是比較小的。因為,中國對東歐這些國家的出口約占其總出口的7%,其中的1/3是對俄羅斯的出口。
相比之下,中金公司研究部認為西歐發(fā)達國家的衰退對中國的影響卻不容忽視。主要因為,中國是歐元區(qū)在區(qū)域外的第3大出口市場,居英國和美國之后。另一方面,歐洲大國也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市場,其中歐元區(qū)在中國總出口市場占比超過15%。
目前,英、美進口下降已直接影響歐元區(qū)的貿易狀況。如果西歐發(fā)達國家陷入衰退,將直接打擊中國出口。目前,歐洲大國對機械及運輸設備和制成品進口的大幅萎縮已對中國以及其他新興亞洲經濟體出口造成影響。
從歷史經驗看,在2001~2002年科技泡沫破裂后,歐洲大國的進口調整過程多于1年。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是由于西歐國家貿易集中于發(fā)達國家,因此當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經濟受沖擊后,其對德國的進口需求驟減,再導致德國從中國進口再進行投資的需求顯著萎縮。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口主要經歷了兩次大幅下滑的時期,一次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另一次是2001年科技泡沫破裂。
在1997~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中國對德國的出口中,化學品、紡織原料等原材料項目首先出現(xiàn)同比下滑,而后隨著危機的不斷的深入才出現(xiàn)資本品的出口下降。但因為東南亞金融危機對西歐國家需求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在這一時期,中國對歐盟、德國和英國的出口情況要好一些。
在2001~2002年,美國科技泡沫破裂造成的全球沖擊中,中國機電、儀器等資本品出口先于資本品下跌。由于科技泡沫對歐洲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中國對西歐的出口狀況較總體狀況更差。
2001~2002年經濟危機亦發(fā)端于發(fā)達國家,引起了歐洲投資的大幅萎縮,進而對新興市場產生影響,與本次危機的模式有相似之處,所以有參考意義。
目前內需低迷是全球范圍內的嚴重難題。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均陷入衰退;包括西歐在內的發(fā)達國家經濟萎縮程度遠較前兩次危機更深,歐元區(qū)經濟下滑程度為1995年數(shù)據(jù)編制以來最高,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經濟萎縮幅度為22年之最。
再者,本輪全球經濟調整是結構性的,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趨勢迫使發(fā)達經濟體中的過度消費國增加儲蓄,減少消費,這會對像中國這樣的以往的貿易盈余國構成直接的打擊。
過去兩輪危機,發(fā)達國家調整產能過剩的過程多于1年。而這輪調整于去年4季度才剛開始。中國2月份出口同比跌幅達四分之一,遠超前兩輪經濟周期中的低位。所以,本次經濟下行周期對中國出口的打擊將更嚴重。
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產品為例,由于全球主要發(fā)達經濟體已同步進入衰退,各國為了削減因需求下降所導致的產能過剩而大幅削減進口。
美國、德國和日本在這類產品的進口需求去年4季度分別同比下降14.8%、11.8%和4.9%。日本今年1月份同比降幅高達24.4%,而美國更進一步下降至26.7%,幅度已超越前兩次危機。機械及運輸設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新興亞洲經濟體的主要出口產品,發(fā)達國家對此類產品需求減少直接導致近幾個月中國出口急速下滑。
除此之外,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制成品進口也明顯減少:去年4季度分別同比下降5.5%和16.4%;日本亦于今年1月份錄得同比下降12.8%,而美國的同比降幅惡化至20.7%。正因如此,新興亞洲市場這類產品的出口正在顯著下滑。
因此中國出口應該重點監(jiān)測歐洲市場的需求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