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壯士鏖戰“生命線”
2009-5-5 10:25:00 來源:網絡 編輯:56885 關注度:摘要:... ...
蜀道難,有多難?
25日一早,記者跟隨上海援建蒲虹公路項目經理部副經理敖志勇,從都江堰市郊的蒲陽鎮出發,駕車探訪正在修建中的被稱為“都江堰生命之路”的蒲虹公路(蒲陽鎮———虹口鄉)。越野車在崎嶇的山道上蜿蜒前行,一側是可能不時有碎石滾落的山壁,另一側是數百米高的懸崖,發動機因輪胎陷入淤泥發出陣陣鳴吼。隨行的上海施工員洪喜祥指著一個不起眼的路口,對記者講述曾經的驚險一幕:“那次一個不小心,整個車都從這里飛了出去!幸好前面有一塊大石頭擋住才撿回一條命。干了這么多年工程,從沒見過這么難修的路!”
蒲虹公路有多難修?這條全長23.804公里、雙向兩車道的三級公路,絕大部分都位于山嶺重丘區。山高、谷深、坡陡,最高處還要翻越海拔1450米的卡子埡口,可謂步步艱險。
蒲虹公路有多重要?“5·12”地震后,原有的兩條經由紫坪鋪和向峨鄉通往虹口鄉的公路同時中斷。后雖搶通,但仍時有崩塌發生。一度是成都人避暑勝地的虹口鄉有成為交通孤島的危險,重新開辟一條相對安全、快捷的道路勢在必行。
為了早日修通蒲虹公路,施工設計總承包單位中鐵二十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和工程監理單位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共派出80多人管理隊伍,與700多名作業工人一起,從去年11月13日開始大會戰。這些筑路工人,雖然并不都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但當地老百姓親切地叫他們“上海來的800壯士”。
“為了又好又快完成任務,我們采取了將整條公路分為5個區段,同時開工的作業方式。其中,部分工段的施工位置在山中,無路無水無電,條件確實十分艱苦!”公路建設常務副指揮長崔純純向記者介紹說。為了保證工程質量,中鐵二十四局都江堰災后重建指揮部向每個工段派出一名施工員和一名技術員,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則同時派出一名監理。這些管理人員與工人一起吃住在工區,每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常常一個星期才能下山洗一次澡。“位于公路中部的三工區交通最為不便,蔬菜需要派人步行翻山越嶺幾十公里才能送進去,可至今沒有出現一個"逃兵"。”敖志勇自豪地介紹。
機器用電和清潔的飲用水是保證工程進度的先決條件。可蒲虹公路除了起止點緊靠鄉鎮有電力供應外,其余路段均無電可用,再加上大部分路段都在陡峭的山坡上,水源更是無處尋找。“為了保證用電,我們配備了幾十臺發電機,通過各種辦法運送進山。至于飲水問題,前期采取水車每天運水上山的方式,現在則利用多級水泵分級提灌。此外,為確保材料供應不斷檔,我們還自己建了一個材料場,有效解決了震后建筑原材料供應不足的困難。”項目支部書記朱正平告訴記者。
離家千里,最難解思鄉情。朱正平和洪喜祥在去年地震之后就被派往甘肅文縣進行板房搭建工作,爾后又來到都江堰。“出來這么久,家里怎么辦?”
當記者問起他們,他倆的回答想到一塊兒去了:“我們是受上海人民委托,為都江堰的災后重建盡一份自己的力量,相信親人們能夠理解。”寂寞的業余時間,乒乓球和籃球成了難得的消遣。“在指揮部,即使是總指揮的宿舍里也沒有一臺電視機。只有保證每天的休息時間,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朱正平向記者解釋。
采訪當天天氣晴朗,各個工區全線開工,現場氣氛熱火朝天。蒲虹公路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鄧宇勝告訴記者,都江堰多雨少日,為按時完成工程,一旦遇到晴天,每個援建者都會通宵達旦趕工期:“要說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這里的天氣變化無常。只要一下雨,地面立刻泥濘不堪,運送建筑材料的重型卡車根本無法行駛。所以每個晴天,都是我們的"奮斗日",經常要干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
為了災區的快速重建,上海“800壯士”就是這樣每天用腳步丈量著整條蒲虹公路,將智慧和汗水揮灑在不斷延伸的路面上……